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的科学性探讨

2018-02-26杨云萍胡雪婷

教师·中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杨云萍 胡雪婷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通过语文活动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渗透;二是遵循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抓住道德内化过程的心理矛盾,依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章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不能失信》为例,探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诚信”有效进入语文课堂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堂;科学性;诚信

中图分类号:G623.2;G41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因此,探讨其科学规律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要想收到实效,理念与策略的“科学性”是前提和基础。下面我们以课文《我不能失信》为例,探讨怎样以科学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按照新课标精神确立施教理念

王旭明在谈到语文教学的原则时提出了十二字标准:“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课标是纲领性文件,依据课标来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体现了科学性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价值观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比较确定的。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说明了价值观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语文学科也应“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目标角度规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在教学中渗透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价值观的培养应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准确把握新课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我们教学《我不能失信》的起点。根据新课标我们确定了如下施教理念:一是诚信教育是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但不采用空洞的说教方式进行,也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脱离语文活动,必须结合教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二是诚信教育属于德育,个体品德养成有不同于知识学习的规律。道德内化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复杂过程,也是主体自觉形成道德人格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必须符合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2.确立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我不能失信》属于略读课文,是一篇写得比较集中的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人和事的特点找到语文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并以此来确立重点、难点。在这堂课中,我们紧紧抓住课题中的“我”和“信”两个关键词,以“信”为重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说文解“信”,导入主题;第二步:初读感知,知人识“信”;第三步:细读文本,探文析“信”;第四步:读写结合,悟道论“信”;第五步:拓展延伸,诚实守“信”。五个环节都紧扣住语文教材,以语文的方式展开价值观教育。如在导入环节,我们采用了“说文解字”的方式,解读“信”的内涵。

教学片断:说文解“信”。

师:今天我们这个故事与“信”字有关(板书:信)。“信”字特别有意思,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言”字。我相信同学们从这个字的结构中能够理解此字,谁来说一说?

生1:一个人说出了话,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守信用。

师:理解非常准确。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无信不立”之说,而如今我们也倡导守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

生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正是与诚信有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教师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信”进行解题,引导学生透过“信”的字面意思把握其实质意义,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标题中的“文眼”,整体把握了中心,而且还教给了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的方法——说文解字。同时,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能从各种媒介平台中大量接触到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大字,对“诚信”并不陌生,教师顺势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一点也不显得突兀。这种价值观教育的打开方式是语文的方式,既提炼出课文的关键信息,又密切联系了社会生活,导入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语文活动”的熏染中推进价值观教育

在自由读中倾听伟大人物的童年心声。温儒敏提出:“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们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方式上也给予其充分的自由,以便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初步感知课文所记叙的人和事。

教学片断:“我”是谁?

师:此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同学们有能力自己读懂学会,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文章,可以大声读、默读、同桌读及小组读等等。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面部表情丰富,声情并茂。读完课文之后,同学们能告诉我这篇文章中的“我”是谁吗?

生(齐声):宋庆龄。(板书:庆龄)

师:你了解宋庆龄吗?请你默读资料袋,相信你对她会有新的认识。

生1:她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她关心儿童的成长,设立了“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现在我们再来默读这篇课文,概括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小时候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与精读课文主要靠教师精讲不同,略读课主要靠学生自读。学生在自由读中把从精读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通过朗读、默读、跳读、猜读、速读等方法直接阅读原文和资料,获取主要信息。同时,我们巧妙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通过拓展阅读,引起了学生了解人物的好奇心和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在选择性精读中品味人物在矛盾中的细腻感情。略读课文中并不是完全不需要运用精读方法。学生通过略读大致概括了故事情节,基本把握了人物形象,但在重点、难点突破关键处,则需要静下心来细读文本。

教学片断:体会“我”对去伯伯家的心情变化。

师:庆龄想去伯伯家吗?请默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庆龄当时的心情。

生1: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望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师:你有热烈地盼望过什么事吗?

生2:盼望放假。

生3:盼望爸爸早点回家。

师:这种急切地想要实现某个愿望的心情叫做“盼望”。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师:庆龄很想去伯伯家,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你们喜欢这只鸽子吗?

生(齐声):喜欢!

师:庆龄和你们一样喜欢这只鸽子。多漂亮的鸽子啊!宋庆龄多想去看看呀!可是,庆龄想起了与朋友的约定,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在此教学环节,学生通过细读深入挖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庆龄的心情是复杂的,几经起伏。首先是激动之情,当自己的愿望马上能实现时,庆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其次是失落之情,当自己的愿望与他人的愿望发生矛盾时,怎样选择都难免会失落。最后是幸福之情,庆龄用先人后己的交往原则战胜了自己,赢得了妈妈的赞扬,充满了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幸福之情。学生在细读中受到熏染,体验到克制欲望的不易和面对两难选择的复杂心情,从而意识到守信所需要的牺牲精神。

二、遵循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情境化: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换位思考

在《我不能失信》中,我们在第二、四教学环节运用了换位思考和情境体验的“角色扮演法”,围绕“我”和“小珍”设计读写活动。在第二个环节(细读文本,探文析“信”)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扮演“我”,想象在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景。这既是课文中的人物要做的选择,也是西方常用的训练儿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的基本方法。

教学片断:如果你是庆龄,你会怎么做?

师:正当她准备和爸妈一起去伯伯家时,她想起了和小珍的约定。她是去伯伯家还是在家等小珍呢?这真是一个难题。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择?

生1:我会去伯伯家看鸽子,可以下次再约小珍叠花篮。

生2:我想去伯伯家,可是我怕小珍来了,发现家里没人,白跑一趟。

师:你是想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是不让朋友扑空呢?

生2:(低头想了一下)还是不让朋友扑空吧。

师:真纠结,庆龄和你一样,她在纠结之后也选择不去伯伯家,而是在家等小珍。

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信念必须经过“遵从—认同—信奉”三个发展阶段。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和讨论,在选择上很纠结,说明大多数人是愿意“遵从”言而有信的道德原则的。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这些行为准则,我们在第四个环节(读写结合,悟道论“信”)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小珍来访片段,体悟自我牺牲、成全他人可能带来的积极结果。

教学片断:如果你是小珍,你知道这件事后会怎么做?

师:爸爸妈妈出门不久,小珍就来到庆龄家,她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她们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说话间又有哪些动作呢?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

生1:小珍也甜甜地笑了:“庆龄,你真是一个守信用的朋友,换成我,就去伯伯家看鸽子了,我要向你学习!”

师:优秀品质是会不断影响别人的!

生2:小珍叠了一个漂亮的花篮送给庆龄:“庆龄,谢谢你的等待,虽然你去伯伯家我也不会怪你,因为我知道你很喜欢那只鸽子,但是你放弃了它,让我很感动!”

师:写得情真意切!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诚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能维护起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友谊,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从“认同”到“信奉”是需要强化的。人的行为可因结果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结果,行为的重复率就会提高,并有可能逐渐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写”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想象过程实际上是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内化需要情感的参与,学生通过模仿小珍的言语动作,感受到守信带来的感动,明白了守信在交友中的重要作用,就有可能把它确立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

2.实用化: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从他律到自律

在儿童的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约束来自于成人。儿童的交友对象、范围和方式常受到家长的干涉,一些儿童在强大的外界阻力中难以坚持自己的主张,道德水平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有一定的困难。

在《我不能失信》中,妈妈劝庆龄先去伯伯家,回来再跟小珍道歉。这是真实社交生活中一个常见却被忽视教育价值的情景。成人往往教儿童在不愿守信用的时候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借口,而借口里往往包含着不同程度的谎言。若儿童不管对错地接受,说明道德发展水平还处于他律阶段。在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中,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一般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庆龄的年纪大概处于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还以“服从权威”为基本特征,认为服从父母的命令或建议才是好孩子,来自家长权威的他律是道德的主要约束力量。但庆龄的道德发展水平显然已经达到第三级,道德判断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庆龄能判断出妈妈是不对的,道歉必须有诚意,而诚意来自正当理由,明明没有忘记却不等小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表明庆龄的“道德判断已经摆脱外界的约束,具有了自律道德水平的初级萌芽”。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有8岁左右,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庆龄在处理交友问题上坚持独立思考并说服父母的做法,给三年级的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日常交往中,三年级学生是非判断标准开始有公共“规则”意识,但还受来自父母、老师等身边亲近的成人的影响。如何摆脱对权威的依賴,严格要求自我,发展自主性,是这一时期道德发展的关键问题。学生能从庆龄的身上学习独立判断是非、自我约束的可贵品质,发展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

教学片断:如何说服父母接受自己的意见?

生:当妈妈劝她先去伯伯家,回来再跟小珍道歉时,庆龄说的一段话让我也很感动。(指名朗读此段)

师:读得多急切啊,听出了她当时的坚决。她是怎么说服妈妈的呢?

生:因为庆龄明明记得这个事情,却不等小珍,这是不守信用的行为。

师:大家总结得可真好,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師:庆龄终于得到了爸妈的理解,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你们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看来你们和庆龄是一样的守信用。(板书:守信)

《我不能失信》展示了庆龄说服他人的技巧,值得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体味说服过程中庆龄的急切、紧张、轻松的情绪变化,可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品质,同时在沉浸式阅读中体验自主判断所需要的勇气、决心和技巧。

3.实践化: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诚信习惯和品质

道德内化的第三步是信奉,即个体能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怎样才能把诚信原则奉为信条并自觉践行?道德意志训练是关键。也许,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把诚信作为信条,形成守信的行为习惯,但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有属于自己的诚信故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诚信行为进行宣传和鼓励。我们在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围绕诚信交流生活经验的环节,既唤醒学生过往的生活感受,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突出道德意志训练。

教学片断:分享你在生活中的诚信故事。

师:庆龄是一个很守信用的孩子,面对伯伯家漂亮的鸽子,她虽喜欢,但忍住诱惑,选择信守诺言。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1:有一次,我去商店买东西,我给老板10元钱,买了6元钱东西,老板给我找了6元钱,我发现后有一瞬间想把它占为己有,但是我知道这样老板就会亏钱,我还是还给老板了。

生2:有一次,我办了一张游泳卡,可以游十次,当游完最后一次时,老板告诉我还有1次,妈妈让我不把真相说出来,再去游一次,可是我心里觉得过不去,还是告诉老板了。

(学生踊跃地说出自己的诚信故事,获得阵阵掌声。)

师:是啊!你们都是诚实守信的孩子。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它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求我们从小做起,用行动来展示,做好一时很容易,做好一辈子却很难,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一如既往,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由正确的道德认识引导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学的重点始终是围绕“践行”展开。学生分享了生活中亲历的诚信故事,并通过阵阵掌声互相支持和鼓励;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将诚信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永远做一个诚信的人。课堂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弘扬诚信的氛围,使师生都受到了感染,学生自觉形成道德人格的主体意志得到强化。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道德教育也具有实践性,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实践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依课标 持教材 重学情 可检测——真语文课十二字标准[J].语文建设,2016(34):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4.

[4]易小明,王兆辉.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3):30-34.

猜你喜欢

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