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生态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调适

2018-02-26戚燕丽吕健

教师·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戚燕丽 吕健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中外教育合作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来华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有效媒介和重要力量。在留学生课程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留学生因跨文化交际冲突与文化不适应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现象。文化生态将人类文化类比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文化生态相关理论下利用各领域、各区域的茶文化生态所具有的渗透性和交互性,催生留学生在第二文化习得过程中的文化移情,实现跨文化调适。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生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7

课题项目:2017年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认知体系研究”(2017JS0037A)。

作者简介:戚燕丽(1987—),女,江苏句容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文化、语言学;

吕 健(1977—),女,江苏句容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现有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在校学生数逐年递增,至2013年已达17.48万。为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来华留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2010年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体验质量直接关系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文化国际化推广。《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对来华留学人员更有吸引力的课程。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是留学生来华学习体验的必然之旅,诸多国内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开授了中国茶文化课程,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中国茶文化课程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

在政府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近年来中国茶文化教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文化教学的兴起亦是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茶文化熏陶,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有裨益。目前各大院校针对非茶艺专业留学生的中国茶文化主要为中文选修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留学生在掌握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基础之上,加深对以茶养身交友、以茶修德博学、以茶明礼知行的中华茶文化体会与中华茶道精神体验。留学生背井离乡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学习与体验中国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心理上极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生理上丧失意识的休克症状,在中国文化学习与体验过程中遭遇了因跨文化交际冲突与文化不适应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障碍,即“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来华留学生的生活状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适应、学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互动适应。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薄弱的中文语言能力造成对以中文讲授为主的茶文化知识理论理解习得困难、无法适应中国式教学方式、茶文化氛围满足不了留学生的跨文化体验需求,以及由于汉语语言能力欠缺如对中国茶艺相关词汇理解失误等导致的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障碍。除了语言能力障碍,在构建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跨文化认知体系过程中,留学生对汉语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亦是理解中国茶文化的主要阻力。任何一种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生活背景复杂多样,既有亚洲生、非洲生,又有欧美生,既有华裔生,又有非华裔生,既有语言生、短期进修生,又有长期高学习层次的学历生。各国的特色茶文化氛围使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不一。将文化生态理念引入来华留学生茶文化教学研究,运用文化生态的系统方法构建留学生习得中国茶文化的认知环境,了解海外留学生跨文化认知障碍,帮助海外留学生在中国茶文化教学过程中实现跨文化认同,试为中华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拓宽路径与研究视野。

三、文化生态与茶文化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是两种不同概念。生态文化,将“生态”与“文化”视为两端,認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外在的消极的被适应与适应的关系。生态文化观认为人类只有在实践的活动中通过认知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类比于自然生态,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来并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文艺活动、民间习俗等。各个国家的茶俗和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如英国的下午茶、泰国的腌茶、土耳其的薄荷茶等。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茶文化类型则构成了国家茶文化生态系统,亦是世界茶文化生态重要部分,如安化擂茶、杭州七家茶、闽粤功夫茶、北京大碗茶等。

依据文化生态的定义,茶文化生态体系包括:各国各地各区域的茶文化历史传统——如中国用茶叶祭天祀祖;价值观念——如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的“和、敬、清、寂”茶道四规精神;社会伦理——如印度北部的家庭茶规;宗教信仰——如韩国的佛教茶礼;文艺活动——如茶馆、茶宴、茶话会等;科学技术——如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制茶技术落后等导致泰国北部山区茶叶滞销,当地不得不采用腌茶方式。诸多内外因素与饮茶行为相结合而形成的类似自然生态的茶文化生态体系。

四、茶文化生态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调适

茶是世界许多国家与人口不可或缺的饮品,世界各地留学生在来华之前或多或少体验过母国茶文化,此为留学生的第一茶文化习得。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留学生来华后的“文化休克”现象导致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障碍,即第二茶文化习得缺乏系统性、结构性,跨文化认知能力受限。人们常常把跨文化沟通失误归结为外语水平不行,或者归因于对异域文化知识的无知。这只是表面问题,要真正走出困境,还必须从跨文化认知能力的整合入手,从根本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茶文化不可能在理想的纯粹的单一条件下发展,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多种力相互错综纠结构成茶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直接关联着来华留学生体验与习得茶文化知识的效果与质量。各领域各区域茶文化生态的渗透性和交互作用性可推动来华留学生对母国茶文化的无意识感性认知普遍上升至有意识理性阶段,并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对中国茶文化产生情感共鸣与认知认同,从而在茶文化生态环境中达到和谐。

各领域的文化生态具有作用渗透性和交互作用性,如宗教信仰与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庙宇茶俗、早餐文化与茶文化碰撞生成了早茶文化、交际与社交文化需求催生了下午茶文化等。而同一领域的文化生态在不同区域与地区特色文化结合作用,又形成了特征迥异的区域性文化生态。相同的茶类在不同国家区域可能拥有不同的茶俗文化,例如备受世界各国喜爱的红茶。英国人乐于在午后搭配糕点一起享用红茶,风靡欧洲。与英国人喜欢用精美瓷器作为泡红茶的器皿不同,埃及人也喜欢红茶,但是一般不用瓷器,而用玻璃器皿,也不喜欢加牛奶。伊拉克人只饮红茶,且只饮用煮茶。各国各区域茶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从而形成了世界茶文化生态。虽然文化生态的直接社会作用小,但其持久性和基础性特征却使其作用大量地通过隐蔽途径渗入其他领域,对社会产生基础性影响。

中国茶文化课程在重点介绍中国茶文化之前,可先向留学生介绍各国茶文化概况,包括世界茶业概况、饮茶文化发展与呈现、各国茶器、茶文化遗产等。了解留学生生源背景及学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先系统了解自己母国茶文化,帮助学生对母国茶文化的无意识感性认知普遍上升至有意识理性阶段,让学生通过对母国茶文化的认识情感导入对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共鸣。利用世界茶文化生态相关功能与作用指导学生在认知中国茶文化过程中类比母国茶文化,如茶道文化、茶器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实现茶文化認知的国际化视野。

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的主编李晓琪教授在教材前言中提到:“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语言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西方汉学界泰斗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极有可能与汉字有关。在文化生态系统中,来华留学生有必要借助汉字文化辅助理解中国茶文化,因为语言承载并包含着文化。中国茶文化采用汉语授课为主、英文解释为辅的授课方式,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科学合理选择授课内容,结合汉语教学,有利于留学生在对汉字习得与认知规律的掌握过程中体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茶文化实践如体验茶艺表演时,采用非言语教学为主、言语教学为辅的教学策略。授课者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增加留学生在茶文化习得过程中的感染力。

茶文化理解、跨文化认知和汉语言习得,离不开教学环境。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用文化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在中国,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生态园、茶博园等营造的优美茶园环境与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茶文化爱好者,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窗口。茶园文化景观是茶文化与茶园自然环境双重作用的产物,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两方面的影响。中国茶文化课程可结合茶园文化景观进行实践教学,留学生在欣赏中国茶文化的自然美景过程中实现文化移情,感受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并可参加茶乡茶农茶俗活动,体验中国茶与中国茶人、茶情,减缓第二文化习得心理压力,实现跨文化自我调适。

五、结语

高等学校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国茶文化课程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文化课程,对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化传播意义匪浅。在茶文化生态视域下探索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剖析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并从文化生态相关理论为留学生的第二文化习得、跨文化自我调节给出了创设文化生态环、从文化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研究文化,实现文化移情等相关建议。利用茶文化生态既可帮助留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感性上升至理性,亦有利于其毕业归国后在国际茶文化生态背景下推广中国茶文化,扩大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中国文化生态建设在世界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权,展示出中国文化在构建和谐世界文化进程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Oberg,K.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4):177-183.

[2]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3):153-155.

[3]刘爱真.跨文化认知能力与国际化交往[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96,126.

[4]王长乐.论“文化生态”[J].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56.

[5]Needham J.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Vol.2[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6]金 琦,黄 朔,郝艳萍,等.文化休克在留学生学习中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36-139.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