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序·角度·阶段·转型

2018-02-26高芳智

关键词:社会转型

高芳智

【摘要】 近几年来,全国卷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本文认为全国卷关于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主要有四个特点:以学科知识为依据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利用各种史料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在矛盾冲突中理解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关键词】 历史时序 阶段特征 多元角度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1-034-02

0

2017年全国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基本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近几年来,全国卷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的复习如何把握好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合适?这让教师很迷茫。考纲、课标和教材是备考的主要依据,但是考纲和课标不够具体,教材版本太多,而往年的试题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下面以近五年来全国卷中中国近代史部分高考题为例,试着就其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特点作粗浅分析,以向各位同行请教。

一、历史时序:以学科知识为依据的历史脉络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因素,时序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历史事件总是前后相连,互为因果,由时间线上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历史的发展脉络。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就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我们在构建历史时序时,不能仅仅按照教材所呈现的历史时间和事件来进行,而应该按照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就是课程知识,是应进入到学生学习视野的分科知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学科知识就是那些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作用的知识,是能够唤起历史批判与反思、承载着历史演变规律的知识。”

例1:(2013·全国乙卷·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这道题考的是1928年中共中央关于革命道路的主张,从文本阅读的角度当然选B,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敢选,这是教材呈现的知识脉络不完整造成的思维误区。教材关于这段历史的基本叙述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三次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基于此,很多学生会理所当然地选择A项。显然,教材的叙述不足以构建完整的历史时序,导致学生不能理解,1927年已经开创了井冈山革命道路,为什么1928年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1927年到1935年,中共的主要领导人先后是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博古等人。中共中央所在地先后在武汉、上海和瑞金。中共中央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当时的中共中央深受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影响。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才在事实上成为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唯有以这些学科知识为依据,厘清这些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准确的历史时序,才能理解B选项。

二、多元角度:利用各种史料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

“不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很难说能够理解历史。换言之, 只有比较充分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才算是理解了历史。”“而且这种复杂性并不以人们认识到与否为转移;这种复杂性贯穿在所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当中, 主要表现为历史发展的非线性、不可逆性和客观条件下的无限可能性。”与复杂的历史相对,我们教给学生的常常是单面、固化的历史,不是此就是彼,不是是就是非,把丰富多彩的立体的历史变得简单、片面、僵硬。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更多角度的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不同的亦即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多样化的视角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宽、更广、更全面。”

例2:(2015·全国乙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對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例3:(2016·全国乙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多师生已经形成这样的认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些当然都对,但是,历史远比这些更复杂,例2和例3中恰恰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冲击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例2中的材料告诉我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已经开始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消极;而例3中的材料让我们看到了国难当头时期国民政府还不忘一党专制独裁。如何避免对历史的片面、机械、僵化的认知?唯有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三、通史梳理: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我们现行的高中教材是按专题史编写的,专题史有其突出的特点,但是专题史“存在较大的缺憾,即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消失了;知识系统破碎、专业化和学术化增强;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屡见不鲜”。高考不是按照教材的专题史编写体例来命题的,而是通史体例。2017年全国历史考试大纲明确写着“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例4:(2015·全国乙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该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诸侯割据的情况,属于基本史实的考查,只有掌握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史实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是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中,只有岳麓版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有所涉及:“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并很快编建国民革命军,以革命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北洋军阀。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打击目标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但这也仅仅说明当时存在军阀,而不一定等于材料所说的“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一个考查基本史实运用的试题,而所考查的史实在教材中却没有,这是教材的专题史编写体例和通史化考试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时要进行通史复习,全面梳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当然,通史复习绝不仅仅是把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按时间段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汇总,就像前面所说的高考不只是考教材,还有学科知识。比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如果按照教材,政治方面只有“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这样是无法满足例4的考核要求的。事实上,这一时期政治方面除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因此,通史复习一样要以学科知识为依据,而不仅仅是教材知识。

四、社会转型:在矛盾冲突中理解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实质上表现为一个新旧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 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社会旧结构的松动、萎缩、解体;一方面则是工业文明新社会结构的潜滋暗长, 逐步排挤、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结构, 于是社会呈现出转型所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 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这些发展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和推力, 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 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

例5.(2015·全国甲卷·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例6.(2014·全国乙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廣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例5、例6涉及了近代中国在经济、外交、政治上的近代化,这些近代化的努力,无一例外都在国内受到强烈的阻力,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现象。转型时期旧事物根深蒂固,新事物开始生根发芽,新旧事物之间不断发生冲突。面对国家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制度和思想等等。中国开始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由于传统力量过于强大,新力量太弱小,这种转变充满艰难曲折。除了这些,在全国卷里还有大量类似的新旧共存、矛盾、冲突的试题。这些试题几乎都是围绕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外来侵略,外来文明的冲突,如何救亡图存,新旧势力之间就如何救国展开各种斗争。近代中国有两个任务:独立和富强。要独立就必须反帝反封建,要富强必须实现近代化。从近五年的试题看,更多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考查,考查在社会转型中,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全国卷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考查是多方面的,部分考题并不能代表全部,本文只是就基础知识方面的提出自己的四点看法,不涉及其它。高考一直稳中有变,守正出彩,但是,试题是我们能够与命题者对话的主要媒介,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复习的方向。总之,通过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平时复习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刘芃.《考试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77页.

[2]王生.《教学内容应由教材知识转向学科知识》,《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5期.

[3]白利鹏.《从“理性的狡计”到历史的复杂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冯一下:《试论唯物史观与“新史观”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2009第9期.

[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4年12期.

[6]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 1997第4期.

[7]刘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第1期.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试论社会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