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过程中的渗透和优化
2018-02-26冯淦林
冯淦林
【摘要】 中学时期是道德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德育工作牵系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于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还需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素质教学,提高实践工作的实效性。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身心问题的途径,在德育教育中能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和渗透的现状,就德育情感分离、德育认识与德育意志行为分离等问题展开了探究,力图优化教学方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初中德育 心理健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1-097-01
0
1.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初中德育教育系统,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合作型人才。德育是指结合科学的理论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面思想观念的人才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指的则是结合心理学理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整体素养,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成就。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如果二者结合,就是从学生心理变化的多种角度切入,由外到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通常心理问题能够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通过对学生双管齐下的培养,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提高德育的可预见性,帮助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2.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品质,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而展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构建现代化的德育教学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还能拉近师生间的举例,帮助学生将德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系统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相近,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幸福、提高其对社会的价值。但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两者虽然相辅相成,却是从不同的方向着手,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模式、内容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则着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 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与优化方略
3.1结合二者基本原则,制定差异化的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的原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一定差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情况和二者的基本原则,制定差异化的德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具有自身个性、同时达到社会规范的学生。传统德育目标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育方针而制定,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脱节的地方,即使对学生发展规律有一定总结,也建立在群体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较少,部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为了实施德育教育框架内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影响学生内在因素的内容,并结合传统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基本概念,展开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方针。
3.2整合教育方法,服务学生实际生活
在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教学工作时,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學的主体,为传统德育打开了新的大门,增添了教学的新途径,为单向、单一的教学课堂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讲解法、疏导法、活动参与法、游戏法、陶冶法等。德育中也有类似的说服法、实践法、锻炼法和陶冶法。这些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德育体验,帮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道德感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不仅强调“关注生活”,而且强调“走进生活”。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将理论和说教与学生的生活细节相联系,学生才能产生实感。
3.3促进师生观念一致,助力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观念
道德品质要通过系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培养,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通过深挖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道德水平解决学生的身心问题,帮助学生自我成长来构建。德育教育是外显的,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语言等方面,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内隐的,与学生的人生态度和性格体系等挂钩。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会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而在社会上正常、愉悦生存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德育效能的发生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的。因此,促进师生德育观念的一致,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让教师找到助力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观念的最佳策略。教师通过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要求,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共同促成完整教学体系的形成,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优化,取决于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师生的思想态度有直接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初中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践行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营造轻松高效的教学氛围,构建平等一致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
[ 参 考 文 献 ]
[1]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261(3):144-145.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10).
[3]李术红,刘美丹.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德育心理目标中的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4]黄俊霞,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