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2018-02-26张琦

智富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张琦

【摘 要】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引发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本身代表着非银行融资方式的发展,在丰富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的同时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给出了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对其一般性的风险特征进行了剖析,然后重点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现状,最后根据研究情况对如何进行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言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浮出水面并广为传播,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本次金融危机风险失控影子银行难辞其咎。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金融界所倡导的金融创新息息相关,是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一种存在形式。任何金融创新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也对传统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机制提出了挑战。因此,笔者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出发,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并对金融监管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影子银行体系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提出的,其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们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由于游离于联邦政府的监管之外,它们没有再贴现的权利,也不能加入存款保险组织”(McCulley 2007;葛爽,2013)。

与传统银行相同,影子银行的目的在于协调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配置,但与传统银行不同,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而不是传统的信贷中介完成,其典型运作方式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长期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负债。

三、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构成了其风险要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高杠杆率

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窄、自有资金力量薄弱,因此必须提高杠杆率才能满足其对高额利润的需求。影子银行杠杆率往往比传统商业银行高得多。有研究估计, 美国金融产品交易合约总额有530 万亿美元之多,其中CDS(信贷违约掉期)超过60 万亿,它们赖以发起的担保品(即物质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只有2. 7 万亿,其杠杆率达到200。

2.不透明性

影子银行通过信贷市场向消费者提供过度便利的金融杠杆和流动性资金,即现代信贷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证券化的方式来获得。这种信贷的获得方式常常与长链条而且极其复杂的金融工具相关,涉及几种金融衍生品的多重嵌套,从而加强了影子银行产品设计的不透明性。

3. 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是,影子银行将按揭贷款贷给次级信用的借款人,再将次级贷款用复杂的金融工具转化成次贷证券化产品发行,通过资产长短搭配获得利差收益。意味着从短期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并投资于长期资产,而这造成了期限错配的问题,也增加了其流动性风险。

4. 缺少金融监管

由于影子银行不直接吸收存款,因此不在货币当局监管之列。同时影子银行错综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使得停留在机构层面的金融监管更加难于进行。

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涵盖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一是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1.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以银信合作业务为代表,即信托公司将贷款项目“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并由银行代为销售。但银行通过银信合作业务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规避了央行设立的贷款额度,但同时依然要承受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性风险,而且项目多为各级政府基建项目筹资,有一定的违约风险。

2.委托贷款

资金充裕的国企和上市公司常常通过银行将闲余资金貸放出去,以获得利差。在委托贷款业务中,作为中介的银行只收取手续费用并不承担风险,风险由委托人承担。由于委托贷款与银行贷款相比在贷款的投向、审批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系统严谨的程序,因此加大了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

3.资产证券化

证券化产品是国外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与2005年12月才开始试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源头在于基础资产风险,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政策因素质量下降,则风险将扩散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4.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

5.民间借贷

自发进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并且可能通过银行信贷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冲击。

总体来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欧美影子银行体系有着不同的风险特征,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存在风险在于一些担保公理财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业务不受监管,民间借贷的违法吸储行为和高息集资行为会造成较大违约风险,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业务投向经济调整风险较大的产业等。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的建议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由部分筹资者的超额资金需求催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我们应对其保持一个客观审慎的态度,将工作重点放在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的防范上,趋利避害。

1.明晰影子银行概念界定范围,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对于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创新(即影子银行体系)应当加以规范,而对于不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非传统融资途径的创新应当加以鼓励和推动,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2.避免运动式清理伤害实体经济,仔细甄别不同影子银行机构或者业务的风险程度。对于统计隐蔽性比较强的民间借贷则需要加强对规模、信用情况等信息的调查,严厉打击违法借贷、违规吸储等违法行为。

3.注意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体系控制之间的协调。当货币政策趋紧时,银行信贷收紧,往往会刺激资金的体外循环,一方面削弱了收紧信贷等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力,另一方面增加了监管外资金运作的风险。因此在对影子银行规模和风险进行控制时,需要考虑到二者的内生关系,避免偏紧的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体系控制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 中国金融,2009,14:24-25.

[2]巴曙松. 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 经济纵横,2013,04:27-30.

[3]杜亚斌,顾海宁.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1:82-87.

[4]龚明华,张晓朴,文竹.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 中国金融,2011,03:41-44.

[5]李蔚,苏振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 学术界,2012,04:59-65+284.

[6]刘东庆.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J]. 南方金融,2012,04:38-39+78.

[7]陆小康.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视角[J]. 金融纵横,2011,09:28-32.

[8]周莉萍.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 金融评论,2011,04:37-53+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