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南地区不同大豆品系的适应性分析

2018-02-26王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系农艺性状适应性

王兴

摘要 本研究采用15个大豆品种(系)作为试材,于2016年在瓦房店市进行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试图明确适宜辽南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丹豆11号相比,14个大豆品系平均增产12.81%。根据产量表现将15个品种(系)划分为低产组、中产组和高产组。其中,亚有限型品系铁豆97和有限型品系辽豆64的产量水平最高,综合表现良好,未来考虑在辽南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關键词 大豆;品系;产量;农艺性状;适应性;辽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5.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37-03

大豆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作为油脂、蛋白质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以及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工业的原料,发展潜力巨大。1996年起,随着中国大豆进口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急剧上升。2003年以来,中国大豆年进口量连续超过2 000万t,超过国内大豆年总产量[1]。现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全球交易量的60%。因此,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势在必行。

辽宁省南部地区位于东北春大豆区最南部,光照充足,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种植大豆的生态适宜区。为了提高该地区大豆的生产水平,选用适宜的大豆品种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采用不同大豆品系作为试材,进行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试图明确适宜辽南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系,从而为优良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杨家乡杨家村进行,该地区2016年5—9月期间活动积温达3 301.6 ℃,降水量达553.2 mm,日照时数1 118.3 h。选用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的地块,茬口一致,不重茬、不迎茬。

1.2 供试材料

采用辽宁省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14份大豆品系作为试验材料,以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丹豆11号作为对照品种。选用大豆品系的基本特性具体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5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丹豆11号作对照(CK)。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行区,行长9 m,行距0.6 m,穴距21.5 cm,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小区面积27 m2。

1.4 试验实施

于5月10日播种,等距穴播,每穴4~6粒下种。施用三元复合肥112.5 kg/hm2作为种肥,于6月26日追施复合肥112.5 kg/hm2、尿素150 kg/hm2。收获前在小区收获面积内的同一行上连续取有代表性植株10株作为考种样本,收获时去掉小区两边行及两端,剩余植株实打实收,加入考种样重量后计算小区产量,按实收面积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大豆品系的产量

经方差分析表明,15个大豆品种(系)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图1可知,与对照品种丹豆11号(CK)相比,14个大豆品系平均增产12.81%。根据产量表现将15个品种(系)划分为低产组、中产组和高产组。低产组包括3个大豆品系,分别为丹豆11号、丹豆19和沈农豆29,平均产量为3 239 kg/hm2;中产组包括7个大豆品系,分别为辽豆63、丹豆18、首豆37、辽豆65、辽豆56、华豆JH3458和沈农豆28,平均产量为3 530 kg/hm2;高产组包括5个大豆品系,分别为铁豆93、辽豆66、铁豆99、铁豆97和辽豆64,平均产量为3 946 kg/hm2。其中,高产组中的铁豆93、辽豆66、铁豆99、铁豆97和辽豆64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CK)增加了18.9%、20.2%、23.1%、24.2%和25.4%。

2.2 不同大豆品系的农艺性状

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分组间的生育期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倒伏指数、节间长度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与低产组或中产组品系相比,高产组品系具有相对较短的生育期、株高较矮、主茎节数较少、分枝数和单株荚数较多(表2)。其中,高产组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系辽豆66、铁豆99和铁豆97具体表现:倒伏指数平均为2.0,株高平均为90.5 cm,主茎节数平均为19.7个,分枝数平均为5.4个,单株荚数平均为85个,百粒重平均为16 g;高产组中有限结荚习性品系铁豆93和辽豆64具体表现:倒伏指数平均为3.0,株高平均为68.4 cm,主茎节数平均为16.5个,分枝数平均为6.8个,单株荚数平均为74.4个,百粒重平均为22.05 g。

2.3 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由相关分析可知(表3),大豆产量分别与生育期、株高和主茎节数成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数和单株荚数成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节间长度和百粒重相关性不显著。其中,单株荚数与生育期天数、倒伏指数和百粒重成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生育期天数、倒伏指数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度成极显著负相关;倒伏指数与生育期天数和分枝数成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生育期天数、主茎节数和节间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3.1 辽南地区优良大豆品系的株型特点

随着大豆高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超高产典型的创造,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的株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株高、分枝数、结荚高度、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随着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呈递减的趋势[2]。一方面,在本研究中,高产组中的大豆品系铁豆93、辽豆66、铁豆99、铁豆97和辽豆64的株高和主茎节数相比于对照品种丹豆11号极显著降低,植株重心得到降低,使抗倒伏能力得到了加强,更加适应辽南地区多雨水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高产组品系的株高适当降低,分枝数适当增加,可以在不降低生物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系数,进而提高经济产量。endprint

另外,一般研究认为大豆结荚习性与产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特定的表达条件下,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产量表达结果是存在差异的[3]。本研究表明,在辽南地区多雨水的生态条件下,无论亚有限还是有限结荚习性品系均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例如,亚有限結荚习性品系铁豆97和有限性结荚习性品系辽豆64的产量分别较对照丹豆11号增产24.2%和25.4%。

3.2 辽南地区优良大豆品系的产量构成

产量是由种植密度、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等构成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单株荚数和百粒重最为重要。裴东红等[4]研究表明,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百粒重随育种年代的推进而增加,其中,单株荚数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分枝荚数的增加。在本研究中,产量与单株荚数关系最为密切,成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系铁豆97的单株荚数较对照品种丹豆11号显著提高了16.3%,从而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汪宝卿等[5]研究表明,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结荚习性品种间存在差异,在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贡献。然而,有限性结荚习性大豆品系辽豆64的单株荚数相比于对照品种丹豆11号并未显著提高,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百粒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百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一般认为,百粒重过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原因在于粒重的增加易导致倒伏,造成减产。

大豆产量及其株型性状多数属于数量性状,其表现除了自身基因型决定外,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和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6]。因此,产量的稳定性对大豆育种和生产至关重要。品种的稳定性是指产量、品质以及成熟期等在变化的环境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7]。一般情况是稳定性强的品种,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小,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量表现相对稳定,适应性强;而稳定性较差的品种,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较强,在适宜的环境下产量很高,否则产量明显下降[8]。因此,本研究中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2个品系铁豆97和辽豆64仍需通过多年试验,进一步评价该2个品系在辽南地区的综合表现和稳定性,从而为实现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4 参考文献

[1] 余建斌,乔娟,乔颖丽.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比较[J].世界农业,2005(9):20-23.

[2] 谢甫绨,包雪艳,张惠君,等.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119.

[3] 宋书宏,谢甫绨,河锺明.大豆结荚习性和产量潜力关系的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4(6):24-25.

[4] 裴东红,田冰,谢甫绨,等.辽宁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J].大豆科学,1997,1(16):1-5.

[5] 汪宝卿,孙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8.

[6] ORF J H,DIERS B W,BOERMA H R.Genetic improvement:Conventional and molecular based strategies.In:Boerma H R,Specht J E(eds.).Soybean:Improvement,Production and Uses.(3rded)[J].Agronomy Monograph ASA and CSSA,Madison,WI,USA. 2004,16:417-450.

[7] 刘录祥,赵锁劳.作物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育种[J].陕西农业科学,1992(6):42-48.

[8] 黄亚利.国家大豆区试高产品种在伊犁河谷的适应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系农艺性状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甬优系列不同组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试种表现初报
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陆地棉23个品系
水稻品种(苗头品系)对比试验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低盐胁迫下条斑紫菜不同品系体细胞与壳孢子的耐受性差异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