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优系列不同组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试种表现初报
2018-01-12杨超张洪树
杨超+张洪树
摘 要:根据现代水稻轻简化栽培需要,加速江苏省淮北地区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程,该试验对甬系列不同组合进行了试种,结果表明,从参试品系的产量、熟期、熟相、穗粒结构协调性、综合抗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来看,应重点关注:8号品系(A18/F6220),9号品系(A18/F6224),5号品系(A18/F6202),13号品系(A67/F6206),11号品系(A77/F6209),淘汰2号品系(A7/F6201),其他品系需进一步安排种植考察。
关健词:水稻;甬优系列;品系;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18-04
為加速江苏省淮北地区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程,满足江苏省淮北地区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对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的迫切需求,适应现代轻简机械化稻作技术的发展要求,根据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统一安排,开展了本次试验鉴定工作。
1 试验基本情况
1.1 试验地点 2015年5—11月试验在宿迁市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推广基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产量6375kg/hm2。土壤为下位砂姜黑土,质地为粘质土。耕作层土壤pH值5.77,有机质30.5g/kg,全氮0.178%,有效磷14.8mg/kg,速效钾193mg/kg。前茬小麦收割时麦秸粉碎,全量还田耕翻入土。
1.2 试验设计
1.2.1 参试品系及代号 参试品系及代号详见表1。
1.2.2 试验区组 试验采用微区对比,面积15m2,不设重复。
1.2.3 育秧与栽插 育秧田前茬为水稻,冬季休闲耕翻冻垡,4月5日施用45%(15-15-15)复混肥750kg/hm2施耕入土,进行秧田培肥,5月5日进行二次旋耕耙平,5月8日拉线作畦待用。5月25日疏松畦面,施用旱育秧专用肥750kg/hm2,3%甲拌磷75kg/hm2防治地下害虫,浅翻入土后,畦面上横开浅沟分区,干籽播种各参试品系,播后搂平畦面,撒上盖籽土,覆盖无纺布,5月26日秧沟灌水洇畦,待水落干后畦面上盖一层薄稻草防晒保湿。5月30日畦面露尖出苗,去除畦面上的稻草,6月10日揭去无纺布,进行正常的秧田期旱育管理。6月29日用40%吡.毒喷雾防治飞虱、螟虫,7月2日人工拔苗移栽本田。栽插规格33cm×18cm,hm2栽16.83万穴,基本苗36万~70.5万/hm2,平均55.95/hm2。
1.2.4 本田期栽培管理 试验区施用35%(16-9-10)有机无机复混肥750kg/hm2作基肥;栽后3d追施尿素300kg/hm2作返青促蘖肥,倒3叶期追施尿素150kg/hm2、45%(15-15-15)复混肥150kg/hm2作穗肥。水浆管理和病虫草防治按常规进行。
1.3 考查项目与方法
1.3.1 群体动态调查 移栽后3d,每个参试品系定点10穴,调查基本苗、群体高峰苗,最终成穗数。
1.3.2 生育进程记载 在生长期内详细记载各品系的生育进程,包括播种期、出苗期、移栽期、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的日期。
1.3.3 收获前对各参试品系的田间株型、抗倒伏、熟相、落粒性进行目测对比评价,实测植株高度。
1.3.4 产量结构及计产 收获前以定点观测的10穴成穗数测算出成穗数,按单穴成穗数分别选取2穴植株进行室内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的考种测定;实产采取实地人工连续收割20穴,测量实际占地面积,小型脱粒机分别脱粒后,自然条件下晒干过称,作为试验区的实收产量,据此测算出实收产量。
1.4 气候及影响
1.4.1 育秧期间气候条件较为有利 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平均积温1141.5℃,比2014年和常年分别减少26.2℃,增加40.7℃;平均降雨47.5mm,比2014年和常年分别减少76.7mm和77.7mm;平均日照时数316.4h,比全年和常年分别少39.6h和48.8h。总体来说,2015年水稻育秧期间,温、光、水资源相对协调,对培育健壮秧苗较为有利。
1.4.2 中期气象条件前弊后利 6月下旬至7月底,平均积温1046.9℃,比2014年减少55.8℃,比常年少38.9℃;平均降雨238.9mm,比2014年增125.4mm,比常年少53.9mm;平均日照206.6h,比2014年和常年分别少15.7h和37.3h,连续的低温寡照对水稻参试品系生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表现为生育进程推迟,分蘖发生减慢,群体变小,个体变弱。8月份,全市平均积温824.3℃,比2014年和常年分别增52.3℃和6.7℃,平均降雨61.5mm,比2014年和常年分别少295.3mm和104.7mm,平均日照时数227.6h,比2014年和常年增73.5h和27.0h,表现为光照充足,温度较高,雨水较少,对加快水稻生育进程,优化群体结构,增加干物质积累,弥补前期低温寡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3 后期气象条件对水稻灌浆结实较为有利 9月份平均积温669℃,降雨量99.1mm,日照时数203.8h,分别较2014年增24℃、少112mm、增100.4h;较常年少30℃、增15.8mm、增27.4h。表现出温度和降雨与正常年份相近,日照较2014年异常充足,对优化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提高光合产物积累,较为有利。10月份平均积温536.3℃,降雨量27.7mm,日照时数203.1h,分别较2014年少6.2℃、少49.5mm、增4h;较常年少49.6℃、少14.2mm、增20.4h。表现出温度偏低,降水偏少,日照正常偏多的气候特征。由于降水偏少,加之试验区后期灌溉水源无法保证,土壤缺水,田间出现了干裂现象,对参试品系的正常灌浆结实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致使灌浆不畅,弱势粒充实度变差,最终造成参试品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影响到参试品系产量优势的发挥。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系的产量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14个参试品系除2号品系因生育期长,无法正常计产外,其他参试品系的产量10022.25~13124.55kg/hm2,平均11932.05kg/hm2,都有很高的产量优势,其中4号、5号、6号、8号、9号、10号、11号、13号8个品系的实收产量都突破了12000kg/hm2,分别较CK增产12.21%、15.15%、17.23%、20.90%、20.07%、19.48%、17.44%、12.63%,高产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从参试品系的产量结构来看,成穗数介于228万~273万/hm2,平均为251.1万/hm2;每穗总粒数为223.5~427.4粒,平均为297.3粒;结实率除2号品系因生育期太长,结实率很低外,其他品系的结实率为57.87%~86.61%,平均为75.24%;参试品系千粒重除2号品系外,其他品系的千粒重为21.5~27.55g,平均为25.3g。由此可以得出,除2号品系外,其他品系都属于大穗型超高产品种类型,库容量大,产量潜力极高。
2.2 参试品系的群体发育特征 本次试验参试品系播种至移栽历期37d,出苗至移栽历期32d。移栽时叶龄4.9~5.5叶,平均叶龄5.3叶;单株带蘖1.8~2.4个,平均单株带荣2.1个;栽插规格33cm×18cm,栽16.83万穴/hm2,1~2本栽插,基本苗36万~70.5万/hm2,平均55.95万/hm2。从田间定点调查茎蘖动态长消结果来看(表2),参试品系的活棵扎根,分蘖早生快发优势明显,移栽后5d定点普查表明,参试14个品系有9个品系有新生分蘖发生,尤其是2号、8号、4号、5号优势更为明显。栽后25d群体茎蘖苗基本达到顶峰,参试品系的群体高峰苗283.5~423万/hm2,除2号品系外,其他参试品系群体高峰苗都低于ck,介于283.5万~372万/hm2,平均为326.55万/hm2,其中7号、13号、14号品系的群体高峰苗都低于300万/hm2,最终参试品系成穗数介于228万~273万/hm2,平均为251.1万/hm2,分蘖成穗率介于60.96%~83.78%,平均为75.11%。纵观参试品系群体发育变化规律,除2号品系外,其他品系的群体发育较为合理,群体与个体的生长较为协调,群体质量较高,为最终实现高产奠定了较好的群体基础。
2.3 参试品系的生育时期及熟相表现 受2015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参试品系的生育进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抽穗期较常年推迟5~7d;试验区灌浆后期土壤缺水,灌浆物质输送不畅,延缓成熟进程,因缺水造成迟熟品系成熟期推迟5~10d。受不良气候和土壤缺水的叠加影响,参试品系较正常条件下的生育进程推迟约10~15d。从表3可以看出,除2号品系外,剔除气候因素影响,其他参试品系5月底播种育苗,应都能在8月中下旬抽穗,10月中下旬成熟,品系的生育期完全能够适应淮北地区钵苗、毯苗机插及塑盘抛秧等轻简化稻作技术对品种生育期的要求,符合淮北地区稻麦周年双高产栽培对水稻成熟收辖时间的底限要求。从各参试品系生育期差异来看,5号、11号生育期最短,成熟最早;9号、8號、12号、13号、10号生育期其次;1号、3号、4号、6号、7号、14号生育期较长;2号生育期最长、不能正常的成熟。从成熟期的外观熟相来看,参试品系中以5号、8号、9号、11号、13号5个品系表现最佳,外观感觉株型坚挺,秆青籽黄,穗大粒多,早熟性好;1号、3号、6号、7号外观感觉穗粗大着粒密,熟期较迟,分段灌浆特征明显;4号、10号、12号、14号外观感觉穗粗大,穗长粒多,熟期正常;2号外观感觉熟期太迟,穗粗大,不能正常成熟。2号、3号2个品系表现植株高大;1号、4号2个品系植株后期出现倾斜;10号、11号、12号、13号、14号成熟期表现为易落粒,其他参试品系偏向于粳稻型,表现为不易落粒。
3 综合评价
根据参试品系的产量、熟期、熟相、穗粒结构协调性、综合抗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参试品系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3.1 8号品系(A18/F6220) 偏粳短粒型品种,产量13124.55kg/hm2,较CK增产20.90%,位居参试品系第1位,成穗数249.15万/hm2,穗长22.26cm,穗粒数308.8粒,结实率80.01%,千粒重26.98g,表现为穗长粒多,穗粒结构协调。抽穗较早,熟期适中,后期适相好。该品系应为重点关注品种。
3.2 9号品系(A18/F6224) 偏粳短粒型品种,产量13034.4kg/hm2,较CK增产20.07%,位居参试品系第2位。成穗数240.75万/hm2,穗粒数349.9粒,结实率81.61%,千粒重24.51g,与8号品系表现相似,穗型粗大粒多,抽穗早,熟期早,后期适相较好。该品系应列为重点关注品种。
3.3 5号品系(A18/F6202) 偏粳中等粒型品种,产量12499.95kg/hm2,较CK增产15.15%,位居参试品系第6位。成穗数269.4万/hm2,穗粒数281.2粒,结实率86.61%,千粒重25.76g,穗粒结构协调,结实率高,熟期早,熟相好,粒型属于中间型,生产开发可塑性强。该品系应列为重点关注品种。
3.4 13号品系(A67/F6206) 偏籼长粒型品种,产量12226.8kg/hm2,较CK增产12.63%,位居参试品系第7位。成穗数228.9万/hm2,穗粒数290.2粒,结实率75.48%,千粒重27.55g,穗粒结构较为协调,穗特长,粒多,粒大,熟期正常,熟相较好。该品系应列为重点关注品种。
3.5 11号品系(A77/F6209) 偏籼型长粒型品种,产量12748.65kg/hm2,较CK增产17.44%,位居参试品系第4位。成穗数257.55万/hm2,穗粒数273.8粒,结实率85.24%,千粒重25.45g,该品系穗粒结构较为协调,熟期早,熟相好,该品系应列为重点关注品种。
3.6 10号品系(A77/F6201) 偏籼型长粒型品种,产量12970.35kg/hm2,较CK增产19.48%,位居参试品系第3位。成穗数272.85万/hm2,穗粒数278.8粒,结实率75.46%,千粒重23.94g,分蘖性强,成穗多,穗长粒多,粒型小,成熟期较迟。该品系列为进一步观察品种。
3.7 其他品系 1号、2号、3号、4号、6号、7号、12号、14号8个品系因在熟期、抗倒性、产量潜力等方面存在一项或多项不足,除去2号品系应予淘汰外,其他品系应在下一年度进一步安排种植,鉴定其在不同年度间的生长表现,科学评价其使用价值。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