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研讨课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

2018-02-26董翠香

体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评述课例

董翠香

摘 要:本文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念下的教学研讨课为切入点,在对该模式的目的、理念、关键要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围绕其所提出的三个关键要点对课例进行评述,并提醒一线体育教师在应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时应明确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研讨;课例;评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020-02

一、前言

“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研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召开。这是一次将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本理念首次运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并第一次大规模地展现在一线体育教师面前的研讨活动。本次大会极大地推进了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者有幸作为评课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并承蒙《体育教学》杂志社的邀请进行课例评述。要对本次研讨会的展示课进行总体评价,我们必须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和理念出发,围绕其所提出的三个关键要点来进行。因为,每种课程模式的主要功能及所强调的关键要点不同,在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如果我们把所有课程模式侧重解决的问题放到一个课程模式中去进行评价,就会导致评价不客观的现象。为使一线体育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结构与内涵,并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落实,需要对该模式的目的、理念及关键要点有清晰的把握。

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目的和理念解读

为便于大家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季浏教授已在不同场合明确了该课程模式的提出旨在解决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素质多年下降的问题。身体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来持续下降,而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然而传统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却让这些问题日益恶化,其原因在于“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的存在,让体育课变成了“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课堂。也正因这些体育课堂形态的存在,使体育课缺乏活力、缺乏实际效果。

为达成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季浏教授也一再强调该课程模式的理念为:

1.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學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

3.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这些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相呼应的。因此,该课程模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动,并产生对运动的喜爱,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强调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该模式提出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要点,旨在使体育教师在落实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之时有抓手,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的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旨在推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由“多讲少练”“排队等待”“纯单个技术教学”“无比赛无激情”向“精讲多练”“少等待”“结构化教学”“有比赛有激情”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而并非一味地强调平均心率越高越好,运动密度越大越好,但必须要达到上述的运动负荷要求。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虽说主要目的是强调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但季浏教授也一直强调运动技能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载体,不仅不能弱化,更要重视和强调。因为只有运动技能提升了,学生才有能力在课堂上动起来。强调运动密度是要体育教师珍惜每一堂体育课,不浪费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每一分、每一秒,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点展示课的总体评价

正如上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的三个关键要点是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要评价这次研讨会上的课是否符合该模式的要求,首先应看三个关键要点在展示课上是否得到落实和体现。

1.运动负荷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学习,还是促进学生的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基本的保证。因此,提出每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钟。

从12月21~23日所展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课例的现场测试结果可知,在运动密度方面,所有展示课均在75%以上,部分课甚至达到85%、95%。比如21日上午由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李东涛老师执教的《田径运动——蹲踞式跳远(初二)》,整节课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只有一个沙坑的情况下,在学生跳远的候场等待时间里,安排数个相关性练习,以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能有效利用时间学练,避免了长时间静止排队等待的现象。

2.体能练习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每堂体育课都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并提出: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应该多样化和趣味性,防止单一、枯燥的体能方法;注重“补偿性”体能练习,以弥补主要教材对身体发展的不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单纯的体质健康测试课。

体能练习的三方面要求在三天的展示课中都得到较好的体现。如由浙江省宁波北仑中学丁泽良老师上的“田径运动——跨栏跑”的体能练习中,考虑到跨栏运动对学生的髋关节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学生整节课中下肢力量运用得比较多,所以在体能练习环节中采用一些“补偿性”的体能练习,围绕栏架选用栏侧的绕环、坐姿绕环、放倒的栏架上平板俯撑、放倒的栏架上平板仰撑四种练习以提高上肢、髋关节和腰腹肌力量。同时,为了避免练习腰腹肌力量时枯燥乏味,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体能练习的趣味性,加之这些练习对体能要求较高,教师在学生练习时不断进行语言鼓励,提醒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培养其意志品质。endprint

又如由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陈慧老师执教的“足球运动”的体能练习,由于足球技能练习主要是下肢运动,所以体能练习除了基本的下肢力量还增加了腰腹训练,且所有的练习都使用了足球:如两人仰卧抛球、俯卧撑夹球、夹球兔子跳,这些“补偿性”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力量、腰腹力量、全身协调性,且与足球紧密结合。

3.运动技能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应该是以活动和比赛为主,每堂课应保证在20分钟左右。同时,提出要进行运动技能的结构化学习,并将所学运动技能更多地融入活动情境和比赛情境中,旨在改变体育课过于注重单一运动技术的传授和学习,强调用单元教学的方式进行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学会一项运动。

三天的展示课在这一方面也体现得非常到位,如由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的王智颖老师执教的排球课,其教学内容涉及垫球、下手发球、扣球拦网基本技术,在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一般的情况下,采用改变规则、降低难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排球比赛,使学生尽早地体验完整的排球运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与比赛意识。再如由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的杨卫华老师执教的“跳跃与游戏(一年级)”中,运动技能教学从“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原地练习”“上一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上三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走或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等循序渐进的练习,到“过小河”“篮球投篮”“排球扣球”“跳繩梯”等活动情境的创设,到“搬运垫子”比赛和“爬行游戏”的组织均体现了“精讲多练”“练中学”“学中乐”的思想。

四、应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需说明的问题

三天的展示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现场专家点评、晚上研讨及交流,尽管与会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理解上难免存在差异,在此特别强调实施该模式需说明的问题。

1.在强调三个关键要点的同时,重视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

12月的重庆,气温很低,但在三天的展示课中,学生清一色的短裤汗衫,成为本次展示课的亮点,让现场观摩的老师看到与往常冬天不一样的体育课。尽管如此,学生还是满头大汗。这种做法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特别强调的,旨在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不畏严寒、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展现体育精神和风貌,这不仅关系到体育品德的养成,还关系到未来中国青少年学生精气神的养成问题。

2.在强调三个关键要点的同时,重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于此模式,季浏教授特别强调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绝非是刻板的套路或者单一的模板,它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思路,也是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要求,是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实打实的改革。既要求体育课具备一定的运动强度、运动密度、体能练习、结构化技战术学练以及比赛等标准和要求;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素质,教师需要具备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素养,鼓励体育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同时也强调体育作为一门学科,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学科一样具备教育的功能,应发挥其“教”和“育”的价值。特别是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体育的育人价值。

总之,只要大家能够坚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个关键要点,就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就能使学生学会一至几项运动,就能改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等学校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三大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述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简单多面体外接球”微专题教学课例有感
课例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评析与完善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