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需要注意的几对关系

2018-02-26方建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方建

[摘 要]讲好党史故事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党史故事除了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讲故事的技能和水平外,还需要处理好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关系,故事的一般要求与党史故事特殊要求的关系,伟大与平凡的关系,党史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以及党史人物功与过的关系。这几对关系既是講好党史故事的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

[关键词]党史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12-0036-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途径新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理想的教学体系应该有精彩的故事来补充,善于讲故事应该是教学的基本功”[1]。党史故事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决策历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不同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实践历程,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很高的吻合度。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把党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条有益经验。当前,思政课教师讲好党史故事除了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讲故事的技能和水平外,还特别需要把握和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一、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关系

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问题。把会议、文件、讲话等研究范式直接搬到教育教学上来,导致思政课教学照本宣科味太浓。另外,教师习惯于“给结论”的方式叙述历史事件或阐释基本理论,情感融入不充分,也没有回应学生的疑惑,难以有效引发学生共鸣。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容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身是鲜活的、波澜壮阔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本身也是具体的、实践的,但经过严谨的理论表达后形成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知识性、逻辑性,这些特性客观上使人产生枯燥沉闷之感。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已有的教学方法没有赶上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师把多数时间放在讲道理上,关照学生感受显得不够,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要讲的”和“想听的”之间没有充分协调起来。正因如此,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

讲党史故事之所以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主要源于故事的特性。一是故事具有生动性。生动的情节可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口语化的表达便于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故事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二是故事具有内隐性。“故事之美在于它不会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事实娓娓道来。”故事不会直白地告诉人们是什么、要做什么,听众融入故事情境后可以自己感悟。故事的内隐性有效减少了灌输式教学产生的排斥感,让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理论的来龙去脉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三是故事具有情境性,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情感共鸣。正是因为故事有这些特性,讲故事比讲理论在内容上更生动、在目的上更内隐、在状态上更富于情感,也就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打动人。

虽然讲故事是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很少有枯燥沉闷之感,弥补了讲道理在生动和形象化等方面的不足,但是光讲故事不讲道理还是不够的。只讲故事,看似学生听得很投入,课堂氛围也很活跃,但是缺少必要的凝练和总结,学生听完之后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讲故事实际上是在叙述事实、叙述过程,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感性认识仅仅涉及到事物的现象,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有些个别的感性认识,可能会使人形成似是而非的错误印象。学生如果根据这种印象来判断的话,容易引起思想混乱。我们开展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是什么,还应知晓为什么。思政课上讲党史故事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因此在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后需要适时地把道理讲出来。当然,既可以先讲道理再讲故事,也可以先讲故事再讲道理,这需要教师在发挥真理力量与展现故事魅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故事的一般要求与党史故事特殊要求的关系

故事讲究生动性、情节性,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党史故事。但党史故事毕竟是党史类故事,同一般故事相比,在内容真实性方面有特殊要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有虚构成分、幻想色彩,这非但不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实现,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而教师讲党史故事时若引用未经考证的史料甚至错误的史料无疑会削弱其可信度。当前,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丑化党史人物的挑战,背离史实的“硬伤”无疑会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攻击的对象。

教师讲好党史故事要详细、全面地占有真实史料。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发布、搜集、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发展为党史故事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网络传播把关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互联网上的党史故事质量良莠不齐,出现不了解事实的误解与别有用心的曲解同在的局面。有的以言论自由为挡箭牌,以学术研究为幌子,行诋毁、侮辱、诽谤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之实,企图损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大肆宣传雷锋有皮夹克、手表,极力塑造雷锋官二代、富二代、好作秀的形象;又如,渲染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偷吃群众萝卜等,对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的细节问题提出质疑。也有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以抗战题材电视剧为代表的文艺类作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用低级趣味、颠覆历史、胡编乱写的方式提高收视率、点击率。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党史人物的传记、年谱、回忆录等著作中发现故事,从影视剧中提炼故事,从新闻报道中总结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故事。此外,面对形形色色的党史故事,教师应该对搜集到的党史故事进行必要的求证,鉴别内容的真伪,必要时要深化党史故事基本问题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猎奇心理,在课堂上戏说党史、调侃党史人物,说一些无底线无原则的段子,这种做法是背离党史故事真实性要求的。endprint

坚持真实性要求并不排斥合情合理的艺术虚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是历久弥新、见仁见智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形成了“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事要实,小事可虚”等观点。就党史而言,艺术创造要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党史上的重要人物的大致面貌不得虚构,历史顺序不得颠倒,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氛圍、社会习俗等不得错位”[4],在此基础上,对人物、情节等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创造,达到以理度真,以情度真的效果[5],塑造出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设计出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三、伟大与平凡的关系

思政课教师在讲党史故事时存在把伟大与平凡割裂开来的倾向。一种表现是忽视挖掘伟大中的平凡,经意不经意地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把党的领袖、英雄人物、革命烈士、先进模范的形象描述得“高大上”。事实上,党史人物也有常人的一面,树立不可挑剔的人物形象是不现实的。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把党史人物神化了,效果难免适得其反。拔高人物形象的做法使党史人物远离群众的日常生活,无疑会让学生产生难以学习之感,也就无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更为不利的是浮于表面的夸赞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反而削弱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另一种表现是忽视挖掘平凡中的伟大,讲平凡人物、平凡小事的故事不多,党史故事缺少“泥土”气息、草根情怀。事实上,党史上不乏平凡人物的故事。例如,长征故事不仅有毛泽东、朱德等重要人物的故事,还有打先锋不知疲倦最终陷入草地的小战士郑金煜的故事、为掩护毛泽东而牺牲的警卫战士胡昌宝的故事、战胜饥饿走出草地的红军们的故事,等等。这些平凡人物同样彰显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其实平凡人物、平凡小事亦动人。平凡人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动人的效果,在于能够在利益诱惑、困难挑战面前坚持下来,体现着职业道德、良知、人性、信念之美。此时的伟大是平凡的自然升华。正如有人这样评价雷锋:“他的普通,在于他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做到;他的伟大,在于他的行为人人都得努力一下才能够做到。其实,英雄就是那些努力做出了不平凡事情的平凡人。”[6]这种评价点出了平凡与伟大之间辩证转化的关系。

思政课教师在讲党史故事时要有意识地把挖掘伟大中的平凡同挖掘平凡中的伟大结合起来。伟大中的平凡,可以拉近党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产生浓浓的温情,甚至可以使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凡小事的价值、普通岗位的意义,增强对人物的认可度,提高榜样的可学性。

四、党史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以及党史人物功与过的关系

以往讲党史故事存在的一个倾向是回避党史人物的过失以及党史上的错误。似乎讲过错就影响了党史人物的光辉形象,讲错误就影响学生对党史的正确认识。当然,也有个别教师靠只讲教训、问题和过错,不讲经验、成就和功绩来吸引学生眼球,给人一种党的历史都是阴暗的错觉。分析起来,这两种倾向虽然是两个极端,但共同之处都是没有处理好党史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以及党史人物功与过的关系。处理好党史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以及党史人物功与过的关系,就是要辩证看待党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正确认识党史人物的功与过,也就是把经验、成就、功绩讲够,把教训、问题和过错讲透。

教师给学生讲党史故事中正面的东西,是要引导学生增进对党的信心,但不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我们党一贯都是正确的,似乎做的任何决策都是高明的印象,毕竟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自然不可能说服学生。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发展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更多是从同错误斗争、同阴暗面斗争中凸显出来的,更多是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中显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从本质的层面彰显出来的。因此,全盘肯定党的历史,回避党过去错误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当然,全盘否定党的历史,把党的历史描述得一团漆黑的做法更不可取。对于教训、问题与过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7]所谓正确分析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错误发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或思想根源。只有阐明错误发生的原因、党认识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党如何在汲取教训中前进等问题,才能避免含糊其辞、遮遮掩掩、语焉不详的尴尬,理直气壮地讲好党史的苦难,有理有据地回应学生的质疑。

无论是经验、成就和功绩,还是教训、问题和过错的,都要从主流和本质、全局和全过程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只有把经验、成就、功绩讲够,把教训、问题和过错讲透,才能让学生明白党的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凯歌行进的,而是有辉煌、有胜利,有挫折、有坎坷,经历了成功、失败、成功的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是在不断学习总结、解决问题中发展壮大的。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在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的同时,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的目的。

上述四对关系既是讲好党史故事的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党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发挥党史故事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欧阳淞.党史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54.

[4]郑铁生.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文艺研究,2009(6).

[5]刘元通.让英雄故事多点“泥土气”[N].人民日报,2016-09-30.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本文系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岩精神与国民教育研究”(16SWUJDPYA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