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钻石,也是心脏
2018-02-26刘莉娜
刘莉娜
2017年11月初,正是上海秋意渐浓、满街的梧桐开始落叶的时节,在思南
公馆前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下,却有一个小小的书店点亮了它的灯光。这是一家
木结构与玻璃幕墙为主的小型书店,因此灯光可以从四面八方发散出去,如果
天色将晚时从上空俯瞰,你会看见一颗明亮的钻石,抑或晶莹剔透的人文心脏
——这个正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同济大学教授袁烽和屡次获得“中国最美的
书”荣誉的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联手,打造而出的温馨又梦幻、环保又现代的“
思南书局概念书店”。在仅仅30平方米的空间内,书店陈列了1046个书籍品种
、3000余本书,均由来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选书师沈宇精心挑选、摆设。环
形展柜中陈列着内容丰富的小型展览,展柜上摆放有介绍书局与书籍的“豆本
”,以及当日驻店作家带来的作品、推荐图书和书房小物。
而书店在书籍的摆放上也打破了传统书店的分类方式,将全部书籍分为13
个门类,并以店内存在的一本书的书名作为分类书灯,比如《古事记》《纸房
子》《给孩子们的故事书》等等。世纪文景编辑、书店选书师沈宇告诉记者,
店内空间狭小,如果按常规分类,读者一眼看过去就差不多看完了,逛书店容
易变成走马观花;而精心构思的书籍分类实际上就是为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让读者在书店中待得更久,“被迫”仔细来看每层架子上的东西。“不好的书
不卖,最畅销的书也不卖。已经被人赏识的书尽量不卖,如果有好书还没有被
赏识就卖。”对于书店的这几条“军规”,沈宇诗意的解释说,其实就是希望
大家“不是带着预期来寻求,而是带着未知来邂逅”。诚然,相比更加方便又
更加便宜的网络购书途径,思南书局概念书店此番“逆向而生”的意义不正是
在于此么。
每张收银条都是限定版
既然被称作“概念书店”,小小思南书局自然不只有精巧的设计,比建筑
更有趣的,是它独树一帜的“驻店作家”制度。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从
11月5日到12月31日,这颗小小的文学心脏只会为这个城市跳动60天——每天
都有一位作家作为“店长”坐镇,每日的驻店作家都会与读者们进行长达四个
小时的交流、沟通,放一张自己挑选的碟片作为书店背景音乐,为读者推荐自
己喜欢的书,聊聊关于文学、写作、志趣乃至日常生活的有趣事情。在已经过
去的一个月中,李欧梵、金宇澄、毛尖、小白、蔡骏、张定浩等都已在店内亮
相。而为了配合“驻店作家”制度,书店还在很多细节上打造自己的个性,比
如每张收银条都是限定版,印有当日作家店长的签名,每天都不同。据说已经
有读者在现场立下“flag”,要每天来书店买一本书,集齐60位作家的签名小
票。
11月5日,著名学者李欧梵成为了书店的首位店长。上任伊始,他对到店
的读者说,“这是我第一次做店长。我演过5部电影,都是跑龙套,今天是第
一次做主角,希望自己能从五流演员变成三流演员,对得起读者。”当天,李
欧梵为读者现场朗读他的代表作《我的哈佛岁月》,推荐了鲁迅的作品;出身
音乐世家的他,还带来了马勒的《大地之歌》黑胶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
澄是第二位驻店作家,正式“上任”前一天,金宇澄就提前去思南书局“看场
地”,并做了许多筹划工作。驻店当天,除了为读者带来自己的作品和介绍自
己喜爱的书以外,他还在书局举办了一个名为“记忆之手”的插画展,与读者
分享自己近期的一些思考和所形成的相关主题插画作品。作家潘向黎带来了一
个小小的茶则作为留在思南书局的礼物,因为喜欢而经年累月地使用,茶则已
经被她养出了光润的包浆,“我希望它带着温度和情感,留在这里,就像這个
书局一样,留在读者心中”。作家路内带来了一个来自欧洲的金色铃铛,开玩
笑说:“开店嘛,总要有召唤营业员的时候。”他显然是个很称职的“营业员
”,在书店里走来走去,还不时与进门的读者攀谈,向读者介绍书架上陈列的
各种书籍。翻译家周克希主动自加任务,希望能为读者“导购”:“可以增设
一项‘顾客给驻店作家提要求,比如哪些书是适合读者阅读的。这样会有点
像定制,对顾客来说是有益的。”学者陈子善选了卡拉扬指挥的交响曲作为书
店的背景音乐,一边念叨着:“书店怎么能没有好听的音乐呢?古典音乐,一
千首里差不多一千首都是好听的。”
如此豪华的“店长”阵容显然让爱书人们激动不已。毕竟只有在这里,只
要你愿意每天来,每天就一定会有一位驻店作家,像专家门诊一样风雨无阻地
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们(此为毛尖老师语录)。在这里,你可以面对面
问问马上就要变成70后的陈子善,“如果张爱玲和猫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个?
”也可以问问真·70后作家小白,“你作品中的淡黄色冲动,是本能,还是智
能?”当然你还可以像陈丹燕的粉丝团那样自带小海报和小蛋糕,和偶像一起
在寒风冷雨的夜里躲在小小温暖的书堆里互相说说窝心话。更有幸运的读者,
在这30平方米的空间里毫无防备地同时与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和李洱“
撞了个满怀”,一张合照就是半本先锋文学作品选……endprint
“它照亮了繁华都市中灰暗的那部分”
为何要请60位作家来驻店?“让阅读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我们的
初心。”思南读书会团队成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说。主办方希望
通过集聚作家群这个优质文化资源,推广全民阅读、推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内
容建设。而主办方也不讳言,能举办这样的活动,得益于上海拥有为数众多的
作家群体。
毫无疑问,不仅对于读者们,对于作家来说,这样一个“驻店”的体验也
是十分特别的。法语翻译家袁筱一驻店的那一天,她“随身”还携带了一大群
各种肤色的留学生,瞬间挤满小小的室内空间,“我们正好在开一个翻译交流
课,我就让他们都过来看看。概念店的‘概念真的很好。”在袁筱一看来,
在思南公馆这么个时髦的地方,出现了这么个小书店,它也变成了一个很时髦
的东西,但它又是有灵魂的。“其实这是个蛮奢华的区域,而书又是一个最能
民主化的东西,能把奢华和属于所有人的书融为一体,这是它概念中最吸引人
的地方。”
而被认为是“写尽了上海风情”的作家陈丹燕则在寒风冷雨中如约而至,
套上了属于“店长”的小围裙,笑着招呼大家:“作为掌柜的,今天最主要的
任务就是来卖书,不过下雨天生意是很难做的,所以我带来了一些小礼物,送
给现场买书的读者们。”贴心的她送给读者们的是《上海色拉》第一版时随书
附赠的明信片,因为当时找不到合适的照片,书中的插图都是陈丹燕自己画的
蜡笔画——有上海的街景,有家中的静物,有红房子西餐馆的火车座,也有昆
明翠湖旁的山道,都是曾经打动过她的地方。“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旅途中各式
各样的书店。”原来,陈丹燕的“上海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上海的风花雪月
》,就缘起于一家葡萄牙的书店。“在葡萄牙的一个小城里,那里夏天中午天
很热,我就躲进一家书店。我在那里看到了一本描写当地的书,虽然全是葡萄
牙文,并不能全看懂,但大概知道讲了什么,是讲关于那个小城的故事。然后
我就想给上海也写一本书,所以就有了《上海的风花雪月》。”
而在担任11月29日“店长”工作的汪涌豪教授看来,思南书局这样一个概
念书店存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实际上,在这30平方之内并不能储存
多少书,书籍的选择也是有限的,概念书店无法满足无数的读者。而它的象征
意义则是,一座城市,不能仅有高楼大厦,不能仅有物质硬件,它也需要有一
种温柔的、软性的东西。“这种软性的东西就是文化,而可以把文化落实下来
的,就是人和书的关系。”在汪涌豪看来,思南概念书店坐落在城市中心,在
最繁华的地段,它的意义就是要告诉你,真正的时尚是什么,真正的奢华是什
么。“它照亮了现代城市中一些缺失的灰暗的部分,像一根定海神针,加重了
这个街区的分量。从实际层面来讲,概念书店也会带动这个地方的发展。我相
信书店的经营者已经明白,概念书店的存在,会给思南公馆的发展带来好的影
响。它存在于这个时尚地段,构成一种紧张关系,反逼出人们对读书的热爱。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书香,没有书店,绝不是这个城市发展的福祉。而概念书
店就像一颗钻石。钻石的光芒,如果没有别的灯光的照射,它自身的亮度是不
够的。当有大量的外光投射到这颗钻石的各个切面上时,它才会呈现出其内在
美。钻石有丰富的切面,知识也有非常多不同的输入面,把这些面都展开,就
看到了文化。知识和文化都是内在的、内敛的,需要有人去引导,做讲座,做
展览,等等,把那些面都铺开。“希望这间小小的书店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把文化内敛的部分点亮,让光芒照到每个人身上。”
從“人文的心脏”,到“流动的盛宴”
近年来,思南公馆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思南”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每
年都有开展系列活动,思南书局概念书店就是其中之一。从2013年开始,思南
公馆承办了由上海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中的一部分文化交
流活动。2014年2月,在承办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思南公馆又增添了“思南读
书会”,这既是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延伸,也是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构
建书香社会、推广全民阅读”的要求。而今年思南书局概念书店的构想,也是
黄浦区政府、上海永业集团、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共同响应、多方合作的结果。
正如思南书局概念店策划人、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孙甘露所说,思南书
局寓意着一颗人文心脏。“今天上海大概有2500多万颗心脏在跳动,思南书局
是其中的一颗。它也是整个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建设书香社会、推广阅读的一
个部分。”虽然以概念店的方式仅仅开设两个月,但它的存在却可以带给这个
高速发展的摩登都市一点不一样的思考:人们总说,现在买书很方便,点点鼠
标就行,为什么还要去书展,还要到书店?“我一直有个看法,什么东西都会
改变,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与人需要见面。人类需要基于公共空间的
活动。你不可能只对着一台电脑。”孙甘露说,作家跟读者见面,作家跟作家
见面,读者跟读者见面,实际上见面的时候就把写作、阅读、出版、销售等所endprint
有的环节集合在了一个场域里。作家可以接触他的读者,读者可以接触他喜爱
的作家。同时,作家、出版者也会近距离地了解读者的反馈情况,出版的相关
情况,方方面面,包括感情上的交流,阅读理解上的交流。这就是老话说的“
與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吧。而青年评论家木叶则更愿意把这个玲珑的文学
之心比喻为一场“流动的盛宴”:“好的书店就应该会在城市里移动,但又像
一个安静的村落,书和人可以随进随出。就像海明威说过的‘流动的盛宴,
书店也可以是这样的。”
至于60天后这个小小的心脏将何去何从,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在哪里重新跳
动?孙甘露请大家不用担心,“整个书店的结构材料都是环保、可拆卸和重新
组装的,书店未来去哪里虽并未最终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不会被废弃
。”孙甘露还认为,思南书局概念书店可以复制,并且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
式,但如果复制的话,未必按照这个样子。“这个东西本身不错,却不是放在
任何地方都合适。它的形态应该根据所处的地方,如周边的街道、空间位置的
大小、与周边建筑的关系、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协调来定。最初我们商量为什么
要把思南书局概念店设计成一个钻石型的空间,有过很多考量,360度每个角
度都考察过。虽然这个建筑外形上并不规则,实际上凝结着设计者的很多心思
。”
“这家书店的移动性,本就是我们设计时的一个考量:思南书局能不能变
成城市空间一个多点式的序列,而不是唯一存在?”设计者之一袁烽接过话题
,“这样的书店不是每个店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而是每个店只有30平方
米,让这座城市的作家能在不同的地方跟读者互动,进而鼓励人们去阅读、去
写作,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能够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
城市更新。”而对于这个概念书店的未来,或者说,“书店”这个似乎正在被
网络时代渐渐淘汰的场所的未来,袁烽教授更有自己的看法:“最近,我常常
被问到,全世界的实体书店都在渐渐没落,而你怎么又做了一个实体书店,而
且是书报亭式的实体书店?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义?实际上,这次思南书局的
设计,就可以看作我对未来书店的一个设想,一个实验,一个演示,演示它可
以如何促成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它的建造品质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建筑
作为文化载体,需要有一定的品质,建筑说到底其实是对生活恰如其分的把握
。”在他看来,未来的书店需要跟流行文化结合,这才是鼓励书店存在的全新
的方式。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爱去专卖店、咖啡厅以及pop-up store(快闪类型
的潮流店),那么可不可以让书店也成为pop-up store?在英语语境里面,这
种pop-up store其实包括所有的项目,比如服装、鞋帽……书只是一万种之中
的一个,现在的选择太多了,所以不要拒绝把书和这些东西融合。咖啡店与书
店结合有何不可,花店与书店结合有何不可,现在上海的无印良品和苏州的诚
品都在这么做,一个楼里既卖书,也卖文化用品,还卖日用百货,目前来看还
是很受年轻人欢迎的。
“我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虚拟和物质作为孪生的两个方面将混杂并存
。”在袁烽看来,这种虚与实之间的中间状态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
为人都有情感,有见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大于单纯的技术的,知识的传播和
交流依然需要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书也是一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