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8-02-26王素军
王素军
(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的观点:“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是个长久的工作,要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而且对生活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为了能顺利开展课堂生活化教学,经过实践、探究、思索,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教学更有“生活味”
在这几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假如教师一节课下来,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出现听力疲劳,反应迟钝。此时,如若教师突然讲个生活趣事,学生顿时耳聪目明,精神焕发,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反差告诉我们,学生需要的不是课本的复读机,而是一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能够将生物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如,在讲“脱臼”知识时,笔者先跟学生回忆了自己的糗事,因好动调皮导致手臂脱臼,语言轻松而调侃,学生反应十分热烈。于是,我趁热打铁,抛出问题:有没有人跟老师一样,有过类似经历,请举手。进一步提问:你知道脱臼的原因是什么?当年医生是如何帮你解脱脱臼的痛苦?就此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归纳,由生活中的感性经历上升到生物中的理性知识。
二、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如果说学习的初级目标是获取知识,那么,学以致用就是终极目标。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成绩高低,更要着力于将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知识最终应用于生产生活。
比如在讲骨折时,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模拟“骨折急救现场”。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急救的必需品,请数名学生上台自行选择材料,分别对两名同病情伤员进行急救,其他的学生在底下观察并指正,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和示范。
三、贴近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教学生活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意图在于构建人与社会、生活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初中生物各个章节内容几乎都涉及生活实际,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奥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限于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要提倡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亲近自然。
在讲解“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一节,笔者提前数周建议某个班级学生分组进行养蚕活动,附上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观察:A.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呢?B.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C.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布置学生在养蚕期间做好观察记录。待正式上课时,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的养蚕记。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相对于其他没有进行养蚕场活动的班级,这个班级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度也高于其他班。可见,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体验乐趣,更能活化知识,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除必要的课堂实验课外,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实验内容生活化,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之前,布置学生回家动手腌制萝卜条、清水泡萝卜条,拍下照片或视频进行实时记录。而对于骨的成分探究,安排学生课前做两组实验:其一用火煅烧鱼骨感受无机盐的硬脆;其二用试管装些食醋,浸入若干小鱼骨,数分钟后取出,用手触摸,体验鱼骨是否变得柔软。这些家庭实验材料触手可及,简单易操作,符合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经验是最直观的,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常识。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积累大量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开展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生物生活化理念。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会深切体悟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趣味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主动去发现、体验、探究生活中的生物学。总之,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才可以使学生最终达到生活实践与生物知识的完美统一。
[1]刘延英.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贵州教育,2010(4).
[2]朱建军.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识破虚假广告的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