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参与:让叙事类文本的复述更有效

2018-02-26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陆 信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六下)是一篇叙事类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采用了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的教学方法。因为具体的教学设计不同,带来的课堂效果也不一样。

A教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注意讲得有条有理,抓住重点,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请大家一起讨论。

(生读书、思考、交流。)

生: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来讲,这样容易讲清楚。

生:讲这个故事时,可以用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关键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我们根据时间顺序,用上关键词,带着感情色彩来讲这个故事,同桌的两个同学先说一说。

课堂效果: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材料,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做得还不够。因为没有前期的铺垫,所以,学生在完成复述课文内容这个教学目标时,也是粗枝大叶地随便讲一通而已,没有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相应的言语技能也没有习得。

B教师教学片断

1.厘清课文层次

师:请同学们阅读直接描写卢沟桥烽火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理解课文内容

师:每个时间段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

生:7月7日深夜,日军挑衅,中国守军还击。

生:第二天凌晨,日军进攻,中国守军杀敌。

生:当天晚上,中国守军进攻,夺回大桥。

3.感悟文章写法

师:课文作者是怎样写日军的凶残和中国守军的英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军和中国守军的词语以及句子。

生:描写日军的词语有:气势汹汹、蓄谋已久、“哇哇”吼叫、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生:描写中国守军的词语有:严词拒绝、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师:同样是写进攻,写日军和中国守军时,有什么不同?

生:写日军用的是“偷偷摸摸”,写中国守军用的是“悄悄进发”。

师:同样是写撤退,写中国守军和日军时,有什么区别?

生:写中国守军用的是“暂时退守”,写日军用的是“狼狈而逃”。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把敌人写得坏一些,把中国守军写得好一些。

师:像“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这些写日军的词叫贬义词,像“严词拒绝”“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这些写中国守军的词叫褒义词。

4.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把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

生:一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地讲。

生:可以依据事情的发展来讲。

师:怎样讲好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根据时间段来讲,讲清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其二,用上课文中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其三,带上我们的感情色彩。下面请同学们练习一下。

(生先自己练习,然后同桌间相互讲,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讲。)

课堂效果: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完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教学设计,设计了“课文层次梳理”“课文内容理解”和“文章写法习得”这三个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说得“有条理”“有内容”和“有情感”。这三个教学环节,教师通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使学生深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经过前期的准备,高质量的复述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反思

1.有效复述需要思维问题

进行复述练习时,教师应该设计高质量的、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积累语言素材,为复述做好准备。如《卢沟桥烽火》这一课的复述,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的写法,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作者写作的层次和情感,复述也就更加到位。

2.有效复述注重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设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看似无痕,实则有着用心良苦的设计。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精致的设计,注重每个环节的细节及其达成的目标。如在《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找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或是句子,应该注重细节,让学生体会词句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这样写的原因。而培养学生细腻的语感,对于复述是很有帮助的。

3.有效复述呼唤情感参与

文章都是有情物,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因此,把复述这个训练点做好,就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在《卢沟桥烽火》的复述中,让学生带着赞扬的情感复述中国守军的表现,带着憎恨的感情复述敌人的行径,这样就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