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主体互动式”体验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以兴义一中为例

2018-02-26骆第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互动式城市化环节

马 波 骆第梅 贺 红

(黔西南州兴义一中 贵州 兴义 562400)

为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从幼儿园、小学到高考要全面改革。在一系列的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学不是强行的灌输、复制和粘贴,而是唤醒、激发、创造和生成。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内容的主线,不是强化“教材中心”;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不是“教师中心”。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究、生疑、发现、想象、展示等,从而呈现生生互动、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主动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背诵。

践行“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四个转变”(即:一是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单向的讲解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三是目标转变,把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能、情并重;四是结构转变,把重班级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强化“五个能力”(即:一是强化学生自我思考能力;二是强化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三是强化学生的表述能力;四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强化学生去归纳总结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上述“四个转变”和“五个强化”的实施,使我们教学工作不断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

一、“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双主体”的涵义

“双主体”是指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创设一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情境或途径。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木理念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引导下、精心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自主探究共同完成。学生主 体地位体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学习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课堂精讲、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双主体互动式探究”的模式就是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师生都是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在下一次课前要先进行预习,自我学习,自我检测,找出问题,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参与到课堂讨论、听课、检测中去,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

教师如何做好主导主体呢?教师需要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练习检测、素养落实、学习引导、课堂总结等方面下足功夫。首先在课堂设计上,做到每一节课用心构思,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学案、做好辅助课件、备好活动设计。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设计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再次在效果检测上,有课前自学检测、课中检测和课后巩固,强化效果。最后在消化时间上,保证课堂45分钟质量,课前至少有30分钟预习,课后有10分钟巩固。在新知识传授、探究中首先做好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一个学期、一年、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互动式”的涵义

“互动式”是指教学中“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师生关系上,平等、和谐、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民主氛围。“互动式”教学集中体现了“独立、主动、互动、创造、合作”的基本要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实现“互动”,学生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课前预习。每次课前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知识的梳理,独立去解决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情景、概念的问题。通过预习,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是成效检测。教师在课前3—5分钟,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新课任务,选择练习题,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检测的问题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巧的设计,一个问题反映一个要突破的点,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是深化学习。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必须重点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主要是查缺补漏,点醒误区,指导应用。

四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按照“好、中、差”搭配进行分组,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互补”。并对组内同学进行合理分工,如发言人、记录人、统计人等要经常角色调换,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合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是强化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升华。理解与深化学习主要包含随堂训练、课堂巩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提升等的材料或题目,按照差异化原则,因生而不同,反馈学情,让学生学会运用提高。

六是提升评价。在课堂学习结束前,教师对本节知识要进行小结、梳理,让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章节知识体系,找出知识内在规律。

二、“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课例

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

课堂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学习(>30分钟)

课前学习城市化的相关理论概念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初步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第二环节:成效检测(5分钟)

同步练习“领航一线课堂”中“随堂训练P36”选择题1—5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解析城镇化人口快速增长的具体表现、主要根源等。

第三环节:深化学习(13分钟)

课件展示兴义城市变化图片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探究问题1:从课本P31插图2.16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数目和等级有哪些变化?

探究问题2:结合图2.17课前调查兴义市城市化发展的合理建议,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和拉力是什么?

探究问题3:城市化的定义是什么?(分组讨论)课本P31插图2.16图中大城市。

探究问题4: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是如何划分的?

目标一:城市化,板书展示包含城市化、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城市化的意义等。目标二:学生阅读补充材料,辨析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推力的问题。此环节教师详细解读城市等级数量划分。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查相互讨论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变化,重点围绕城市总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等方面。最后学生引导归纳出城市化的意义。

第四环节:合作学习(15分钟)

目标三:教师在学生讨论兴义城市化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城市化及其进程原因,板书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比较等。

探究问题5:学生读P32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1800~2000年)并阅读P33城市化进程示意图2.19,结合课本英国城市化进程案例材料4,归纳世界城市化三个阶段的特点、水平、趋势和常出现的问题(学生讨论填表展示)。

探究问题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课件展示,比较城市化起步时间、水平、速度和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合作学习环节,教师针对具体发现的问题分析解答。

第五环节:强化翻转(6分钟)

结合以上四个环节,引导学生阅读P35图2.23,完成P35活动题: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

目前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近20年来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第六环节:提升评价(6分钟)

教师用PPT的方式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共性、易错的问题进总结、纠偏,形成规律性思维导图框架知识,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拓展,最终引导学生反馈学习评价。阶段性的整理和总结学生的提升变化。在教学中,我们探索改革的课堂模式,当然按照课堂的内容情况,一些也可以采用课堂的二个或几个环节。授课的基本模式有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阅读课、作文课等,要根据课型特点采取不同具体形式。充分利用集体模块备课进行讨论,确定先学后教或适合先教后学的内容,按照内容来确定教学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互动式城市化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