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预见、博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8-02-26潘西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潘西华 李 权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2.武警森林指挥部机动支队, 北京 102202)

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诞生至今,已经过了170年。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普遍真理,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工人阶级构建了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起着科学理论指导与科学预见作用。在同各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博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价值得以长久存在,并且在各国或地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创新和发展。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与社会主义实践多样性

在马克思主义同各国或地区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过程中,有一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与社会主义实践多样性的关系。所谓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普遍原理、方法、原则和立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各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丰富为主要内容,始终以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离开了上述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实践就会迷失或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或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构成等具体国情不同,加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和各民族国家范围内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和形式、道路和模式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各国或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现行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各具特色: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全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南将自己定位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建设;老挝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道路不断向前迈进;古巴在积极开拓经济模式更新进程;朝鲜宣布了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新的战略路线。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也创新与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新思想或新的理论形态。例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越南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胡志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老挝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的凯山·丰威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朝鲜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金日成—金正日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古巴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何塞·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思想等。上述新的思想或理论形态的形成,正是各国共产党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共同性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差异性、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在各国或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误读而教条地对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也不能以社会主义实践多样性否认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而是应该在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原理和方法,从本国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预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实践曲折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方面,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原则性的设想,对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也作了科学预测,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工人阶级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所强调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5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和对社会主义美好设想都是正确的,为各国或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已经过了170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各国或地区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首先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是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很大,加之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表现出来意识形态多元、道路模式多样、政党关系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整齐划一,而是饱经挫折,甚至发生像苏联解体、苏东剧变这样的挫败。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291。”

现如今,时代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科技已经有突破性发展,工人运动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资本主义仍旧存在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1]66。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为真理的发展不断开辟道路。在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结合变化的国际局势与国内实际,科学地、批判地汲取其它社会主义思潮的精华,不断发展出新思想、新理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动态博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性与社会主义实践长期性

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同各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动态博弈与融合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其诞生过程也充斥马克思恩格斯对同时代各种错误理论、思潮、思想的批判和斗争。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黑格尔派、杜林主义、巴枯宁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类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批判。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博弈中,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充实,科学性、真理性得以不断显现并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融合过程,也经历了同本国或地区世情、国情、族情、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相互博弈、融合的探索过程。有探索,就会有成败,就会经受挫折、反复甚至被颠覆,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多样性和长期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可逆转。”[4]58身处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解决各国社会主义实践问题所依靠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人们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科学地判断、揭示诸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其重大问题的根源、走向和出路,继而从时代的高度去把握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的规律,避免走更多弯路。

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永久性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活的科学,不仅符合其产生的那个时代,在解决工人革命问题的过程中,创造了先进的理论,而且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其理论价值将长久存在。虽说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长存,其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会继续在各国或地区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发挥着理论指导、科学预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永久性已经并将继续被各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中国、越南、老挝本着创新精神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新的理论与实践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创造性的同时,也力证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可行性。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与发展成果,已经打破了苏东剧变以来国际共运发展处于低潮的趋势,正在逐步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从低潮逐步复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展现出勃勃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4]10。”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应用与发展中,起着理论指导、科学预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才不会迷失或偏离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只有在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动态博弈中,方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中永葆生命力,放射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