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2018-02-26

关键词:异化规则常规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东营 257452)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作为其中一员的孩子就要遵守这个组织的种种规则,接受成人的管理与控制。但是约束与管理并不是把幼儿管死,就要有一个“收”与“放”的问题,即在追求常规教育下又不失儿童自由的发展。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存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还常规教育正源。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展现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往往借助各种管理技术与道具,实现对儿童的管理与控制,将幼儿的生活局限在预定的生活轨道上。

1.常规教育常用的手段

场景一:有“魔力”的儿歌

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后回到教室里,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态各异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着,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里边“悠闲”的忙着自己的事边窃窃的私语,此时的教室里又“开锅”了。教师看了看盥洗室里的孩子,瞅了一眼墙上的钟表,边拍着手边念到“小手拍拍,我把小手背起来。小手拍拍,我把小手放起来……”孩子们一听到儿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师做着动作念起儿歌来。

这个是在幼儿园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场景。幼儿的文化食品—儿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约束幼儿、进行常规教育。铃声、音乐、手势及儿歌都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手段。它们的出现,连同它被成人赋予的寓意一同被儿童毫无疑问的接受,成为幼儿班级生活的“指挥棒”。

2.幼儿无奈的生活

场景二: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在老师强调吃饭的纪律后,孩子们安静地吃饭。突然,欣欣叫到:“老师,彤彤不吃胡萝卜,还把米饭弄到桌子上了。”老师看了一眼不说话的彤彤然后说道:“彤彤,你把胡萝卜吃掉,一会我检查!小心点,别把米饭掉到桌子上,刚刚讲过又忘了,欣欣你也快点吃!”彤彤沉默着并“艰难”的吃着胡萝卜。

在幼儿园中,以上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场景二中欣欣的告状显然与饭前教师“金科玉律”式的常规教育有关,而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强求彤彤吃胡萝卜,这正是常规教育要求共性特点的显现。彤彤在教师带有恐吓式的要求下,不情愿的服从了老师的命令。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问题

1.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的异化

一提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维护正常的保教工作,因为这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从一个梦游者、一个不自由的、被决定的、有依赖性的、被动的人改造成为一个觉醒的、有意识的、能动的独立的人,即我们常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现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却被异化了。它被异化为防范并限制幼儿的行为、异化为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成了对幼儿行为控制的过程。教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会的代言人,他们全然不顾幼儿切身的需要与感受,把幼儿当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树苗。他们努力创设能够控制幼儿言行的外部环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儿童的言行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场景。

2.幼儿主体性的丧失与创造性的扼杀

教师将幼儿视为需要成人照顾和关心的不成熟的个体。常规将一切活动都程序化、规范化,像栅栏一样不能使幼儿越“雷池”半步。在教师的脑海中:幼儿要听老师的话,你应该怎么、你必须怎么,没有为什么。在幼儿的印象中:教师是权威人物,到什么时候干什么,老师早已替我们安排好了,我们不用多想了。教师的高控制管理和“包办式”的照料使幼儿高度服从教师的意志,这种服从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就出现了教师听腻了的话、见惯了的事。“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句口号。

3.幼儿生活的异化

幼儿生活的异化是指随着儿童主体的丧失,儿童处于被训练、被塑造的客体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义。儿童生活的异化就在于常规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线性的生活方式将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简化为“守规矩”“听话”式的单调生活。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幼儿学会了“解读” 教师的言行举止,懂得了伪装与迎合。他们过早的脱下儿童天真烂漫的“外衣”不情愿的戴上成人成熟而圆滑的“面具”。但是这“面具”只是在教师的面前发挥作用,在教师控制和常规的“漏洞”处,幼儿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义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读生活的方式,有着发自内心的振奋与激动,此时他们才真正属于自己。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时,他会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与约束力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协商、调解建立规则。此时,一切外在的规则与纪律对其而言都是多余的。“让规则在幼儿的生活中生成,让规则在幼儿的体验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将精力从过多的控制儿童与纪律约束转向精心设计活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对话,有敏锐的眼睛发现儿童的需求,有灵活的头脑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让其体验到规则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领悟到遵守规则带来的自由与和谐。

“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活动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他为守纪律的人。”我们所要培养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规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儿童,引导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能够做自己主人的人。

[1]吴康.《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3

[2][美]E.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15

[3]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5

[4]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

猜你喜欢

异化规则常规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常规之外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让规则不规则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