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智力障碍学生随文识字教学策略浅谈
2018-02-26丛子伟
● 丛子伟
王嘉辉(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自闭症学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1]识字作为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的铺垫,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而言,不仅能帮其获取信息、表达思想,更是其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教学“先识字,后读书”的做法,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原则,采用“随文识字”教学策略,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生字随文出现,随文讲解,识字、学文与听、说、读、写同步进行,避免了学单个字的枯燥机械与片面孤立,让学生随文读准字音、随文识记字形、随文理解字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生字生词。[2]
一、创设情境,以境引字
我校生活语文选用校本教材教学,课文由语文教师自主编写,课文内容依托中山乡土文化,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采用主题单元形式编排,文句通顺流畅,规范严谨,思想积极向上,因此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课文内容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将识字任务适时嵌入课文教学环节中,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随情境呈现生字词,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实现能动发展。[3]学生在沉浸于课文意境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扫除字词障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识字与学文融通合一。
汉字融音、形、义、情于一体,是课文的细胞。笔者在随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看似形散的字词串联为传递语言情感的媒介与载体,通过图画音像渲染烘托、角色扮演揣摩感受、导语带入穿针引线等多种方式形成整体动态画面,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夏天来了》一课,教师以疑问句“夏夜天气热,哪儿才凉爽?”导入,随后以贴图操作板、动画儿歌、PPT课件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童趣的大自然情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鱼儿睡水里,鸟儿睡树上,青蛙睡荷叶,蜘蛛睡吊床”的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在童话般的情境中趣味识字,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卓有成效。
二、直观感知,高效认字
智力障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力易分散,难以持久地专注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借助实物、模型、图卡、多媒体等媒介,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开展识字教学,其中尤以会意字和象形字最具操作性。
以会意字“明”为例,通过观看识字动画,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和月亮发光能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又如象形字“人”“口”“手”“足”的学习,结合甲骨文字形演变图卡、动画课件等进行形象识记,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自定义动画播放设置,辅以闪烁、强调、放大、旋转等效果加以突出显示,以实现视觉强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力,促使其感知汉字特点,逐步建立汉字与实际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再如在教学“大”字时,在板书上画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然后在大苹果里面写个大大的“大”字,在小苹果里写个小小的“小”字,通过图示的反差一举认识一组反义词。再比如,贴商标识字(将名称贴在物品上)、顺口溜识字等趣味识字法,也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还可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强化认字效果。认识“冷”“热”等生字时,可以提前准备煮熟的鸡蛋和冰镇冷饮,让学生触摸感知,在对比中感受温度的反差;学习“酸”“甜”“苦”等生字时,可以事先准备食醋(酸梅汤)、蜂蜜(奶油蛋糕)、苦瓜(苦杏仁)等食材,让学生嗅一嗅、尝一尝。这种亲身体验的识记效果比机械刻板的读音矫正、苍白讲授更具体直观,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自然更加鲜明深刻。
随文识字教学中应坚持认写结合,教师示范书写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或虚线描红,通过反复书写加深印象;小结回顾时,从情节性提问入手,鼓励学生运用生字重组语句进行回答表述;重视语用训练,围绕识字目标开展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填一填、圈一圈、连一连等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得生字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生动、信手拈来。[4]同时,随文识字教学要注重字、词、句、篇相互间的整体依存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有感情试读、重点强调、反复纠正的形式进行梯度教学,使生字逐步从文句中剥离出来,而后又回归本位,融入语境,让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巩固识字的有效策略。
三、归纳梳理,整合识字
随文识字并非随时、随处、随字地就字识字,而是着眼于运用,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在学文的过程中处理好生字呈现的时机,适时恰当地呈现生字词,以期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析加深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理解,避免因识字而打断课文学习的连贯性。生字何时何处呈现需要视生字与课文内容的紧密度而定,对于课文的核心关键字词可以在课前进行预热铺垫,让学生对字形字音建立初步印象,在品读课文过程中再结合上下文语境着重体会理解字义。对于意思简单、浅显易懂的生字词,课上一带而过,学生能连贯顺承阅读即可。
教学中的随文识字,并不是指一个一个、按部就班地学字,有时候需要依据教材中出现的字词的特点进行“集中”识字。这里的“集中”是经过教师有机归类以后出示的具有一定联系性的词串,这些词串是可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者是引出下文的。[5]比如《台湾的蝴蝶谷》课文第二段写道:“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此句连续用了几个表示动作的字,教师可将“飞、穿、越、赶”作为一组词语来呈现,集中进行讲授,让学生关注这几个动词,读字音、做动作,进行接词练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感受蝴蝶们迫不及待赶到山谷聚会的急切心情。这样的词语教学,有规律可循,识字、学文两不误,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表达形式的感知理解,扎实高效,灵动活泼。
四、联系生活,学会用字
生活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在教学中,要突出语文教育的功能作用,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6]汉字是构成书面语言作品的基本材料,所以随文识字应坚持在阅读中识字,教师应在课文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和积累汉字。教师应从课文主题出发,结合生字生词,结合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教学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借助绘本、广告标语、公园提示牌、校园标语、商场标识等媒介,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巩固课文学过的字词,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于实际生活中感悟体验语言文字无处不在。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只有经过扎实反复的训练和实践运用才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同理,识字教学必须将语用基本训练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母语语感和语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习得的随文识字技法进行课外阅读,不但能有效检阅学生课堂识字效果、巩固旧知,同时能促使学生自主识字、增识新字,让其徜徉在文字的磁场里,感受汉语言文字音韵美,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识字量。
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汉字的复现和运用,借助不同的语境,使识字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美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山的美食》一课通过呈现各镇区各具特色的美食,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丰富物产、风土民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身为中山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习得中山美食的种类、名称、特点,对于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文明成果、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在读中激趣,在游戏中提高,让学生在朗读、说话、练习、操作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读文识字,为服务生活做准备。笔者在课文基础上进行联想扩展,自制了《中山的美食》课外阅读绘本,内容为:“中山是一座美食之城,很多镇区都有各具特色的美食。周末,小朋友们开Party(聚会),每人带来一道特色小吃。小中带来了石岐乳鸽。小山带来了黄圃腊味。小美带来了三乡濑粉。小乐带来了沙溪扣肉。小花带来了小榄菊花肉。小东带来了东升脆肉鲩。小发带来了咀香园杏仁饼。一共七位小朋友,带来七道美食。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中山的美食真好吃,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美食真快乐。”课外绘本教学中,通过恰当地随境、巧妙地造境、灵活地借境,借相似语境来延伸课文语境,激发了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学生的识字效果得以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美食、爱生活、爱分享的情感。[7]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要符合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识字情景、生活环境和已有生活经验,注重积累、不断巩固,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与主动性。[8]
参考文献:
[1][3][6][8]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2006.
[2]陈亚飞.随文识字提高实效[J].学周刊,2012(12):138.
[4]姚姝颖.言意兼得:低段随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5):72—75.
[5]杨美芳.随文识字的“漏洞”及“补丁”[J].教学与管理,2016(10):34—36.
[7]谭海玲.小学随文识字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