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的开发
2018-02-26赵虹颖徐翠锋
● 赵虹颖 徐翠锋
陆欣(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唱游与律动是培智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智障学生、自闭症学生及其他残障学生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开发其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从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及多类残障儿童的当前与未来需要出发,以“真、爱、能”为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从制订教学纲要到编写教材资源库再到教材创新的程序,吸纳《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0讨论稿)》《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3实验稿)》《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的思想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中,真正做到为学生量身编写教材。
一、开发《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改变促使教材的改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兴办特殊教育至今,培智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最初的原始版本,尤其是唱游与律动学科,教材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的教材《音乐》,然而教育对象却早已从十几年前以轻度智障学生为主转变为当今的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较多学校已经采取了“零拒绝”的招生模式,使得多种类型(脑瘫、自闭症、言语障碍等)的残障学生纷纷涌入培智学校。芝罘区辅读学校的学生也是由多种残障学生组成,目前共有学生百余名,其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学生约40人,也有不少脑瘫、言语障碍儿童,以前的老教材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
各类残障学生对传统音乐课的学习有着不同表现:自闭症学生在单调枯燥的音乐课上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情绪行为,有的捂住双耳,有的撕咬衣服,有的啃咬指甲,有的甚至用高分贝的尖叫掩盖音乐的存在,他们用这样的行为表达着内心的不愉快;脑瘫学生由于肢体不协调,不能够顺利地完成普通的舞蹈动作,很难正确吻合节拍,也由于他们构音器官的发育缺陷导致不能正确地发音和歌唱;多动的孩子大都肢体协调,但枯燥无趣的音乐内容让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喜欢用夸张、放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诸多事例显示,现在的学生智力、行为、情绪、理解、表达、记忆、想象等各方面表现不一,原来的教材已经不适合了。
(二)现有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生残障类型多、差异性大,对音乐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也参差不齐,传统的人教版《音乐》教材歌曲形式落后,知识体系与生活体系脱节较严重。例如,如今唱游与律动课堂大都会运用多媒体等形式播放歌曲,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感知,随后再进行教唱。然而人教版中一大半的歌曲在网络平台是找不到聆听版本的,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费劲。再例如《青年参军》《打砖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布谷鸟报春》等歌曲要么太难,要么内容较偏不符合当地实际。学生学不会,也不理解,又由于生活中根本听不到或很少听到,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很容易遗忘。
二、《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路
芝罘区辅读学校《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将简单的乐理知识渗透在歌曲中。整套教材共18册,分为“文明礼仪问候篇”“童话童趣故事篇”“我爱生活积极篇”“健康成长理想篇”四大主题,以“文明、礼貌传授”“童话、童趣故事传唱”“生活化歌曲启迪”“成长鼓励式传播”等方式方法编写。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年龄特征设置了4个环节,分别是“音乐教唱”“乐理初探”“音乐游戏或音乐律动”“音乐欣赏”。乐谱采用数字式记谱法,以常见的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为主要推送形式。
在知识体系方面,结合了培智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龄段的学生以认识音阶、乐器及学习基本的音乐小知识为主;中年龄段的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高年龄段的学生以学习简谱的模唱以及认识古今中外常见乐器类型等为重点。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合理地编写教材容量,一至六年级根据课时需要安排6首歌曲,七至九年级根据课时需要安排4首歌曲。此外教材根据学生的差异程度又在每册增加了2首选唱和选听,用于调节课程难度。
(一)寓生活于音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唱游与律动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校校本教材《唱游与律动》的教唱歌曲主要由耳熟能详的歌曲和经典教育歌曲两部分组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经典传唱歌谣,这些歌谣即使不用教也能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例如,《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祝你生日快乐》《数鸭歌》等,这些歌曲歌词贴近生活,好学易理解。将这些歌曲纳入校本教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欢乐的色彩。经典教育歌曲也是学校校本教材收录的主要歌曲,例如《咱们从小讲礼貌》《我爱北京天安门》《对不起,没关系》《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这样的歌曲可以起到情感培育的效果。
(二)融知识于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学特别强调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学习技能的培养,课堂学习较为机械、被动,整个教学过程较为生硬、无趣。《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作为一本在培智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尽管它是提供给智力低下、音乐知识缺乏的残障学生使用的,但学校编写教材时也以相应的理论依据及其音乐知识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科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与之前的传统教材不同的是,摒弃了传统的刻板和生硬,保留了系统性和严谨性,加上许多极具趣味性的图片和乐曲练声,让音乐知识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通过“练一练”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例如通过学习“音阶、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练习发声、认识西洋和古典乐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启迪学生的心智。从锻炼残障学生拍手、拍腿、跺脚、点头及拍肩膀等小动作开始,延伸到学习沙锤、铃鼓、响板、三角铁等伴奏小乐器的使用;从发基本音“a、o、e、i、u、ü”开始到短小歌曲的练声;从认识基础音阶“哆来咪法索拉西”到学唱歌曲中某一段简单的简谱;从认识基本的打击乐器到用一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些都是学校编写校本教材时考虑到的。
(三)注欢乐于音乐
本版本的校本教材设计一至六年级的“音乐律动”每册两个,“音乐游戏”每学年一到两个;七至九年级的“音乐律动”每册一个,“音乐游戏”每学年两个。这样的安排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尤其对于脑瘫学生和自闭症学生来说,还能起到调节情绪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1]18册的《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呈现出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主要以奥尔夫音乐体系为主线。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孩子们随音乐自由律动,仿佛跟随着跳跃的音符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而音乐也不再是单纯的旋律和节奏,而是贯穿于小故事、儿歌和舞蹈中。[2]
(四)扬升华于音乐
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聆听的艺术。我们将世界著名歌曲、中国经典传唱,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老师的歌》《土耳其进行曲》《雪绒花》等纳入《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中,通过唱游与律动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是人的一种自然能力、本能需求。学校编写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时,通过增加素材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听中学”。各个环节中根据歌曲内容和欣赏内容,设计模拟生活场景的某一小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揣测、表达其中的音乐,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三、《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使用的成效与不足
学校着力为学生编写真正乐意学、学得懂的校本教材。《唱游与律动》校本教材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在编写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首先,由于编写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专业化水平有限,导致校本教材不够严谨,虽然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但不足仍然不可避免。其次,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导致校本教材和实际课堂不能够完全同步。
校本教材对于教师而言,有便利之处也有不利之处,便利之处在于所教歌曲大部分为朗朗上口的网络童谣,这些童谣在网络上能够找到相关版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听音乐感知,为新授降低了难度。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使用校本教材时,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不断调整完善。
残障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音乐课堂上要做到娱乐与提升素养相结合,变换形式和内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残障学生的个体差异。鉴于目前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程度重、个体差异大,校本教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真正秉持“书为生出、书为生用”的最终目标,打造一部真正属于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黄文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1(12).
[2]华先宙.浅析DBME音乐与奥尔夫音乐教学[J].黄河之声,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