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

2018-02-26刘国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高水平一流

刘国瑜



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

刘国瑜

认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旨归,开展高水平科研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源泉所在,二者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指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提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确立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支持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实践,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高水平科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根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然而,对于什么是一流学科,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现在一般认为,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社会贡献和一流的学科声誉等是一流学科的主要特征,但在这些特征中最能表征一流学科本质的应该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和产出一流的成果,而这有赖于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这一主题,阐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 研相结合的建议,以期对深化认识和推动实践有所裨益。

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一流学科,应有独特的担当、独特的贡献。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从建设任务看,包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但在这些任务中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居于核心地位。

1.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旨归

大学中的学科,其实是立足于某一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合作等活动和师资与其他条件于一体的育人平台。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首要职能,而且是其对国家和社会所作贡献的首要体现和标识。同样,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是育人为本的学科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努力形成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使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在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有学者根据QS世界大学排行榜,通过分析世界前10名的大学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无不以研究生教育为重。认为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更多的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鲜有证据或资料反映出它们在力争构建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强调和宣传自己的本科教育居于世界一流[1]。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主要组成单元,是承载一流大学职能的主要的、基础性的平台,一流大学的一流研究生培养必然主要由一流学科来承担。可以说,实施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重视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一流学科区别于一般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我国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层次,把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发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2.开展高水平科研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源泉所在

大学中的学科是实际存在的具有组织形态的学术组织,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则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流学科是一个世界范畴的比较概念,其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国际性标准的存在,即评判某所大学中的某一学科是否世界一流,必须用国际标准来衡量,看其在国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与影响,看其是否形成了解决制约科学发展重大问题、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否拥有了世界领先的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只有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学科主体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科组织走向世界一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2]。在此过程中,固然需要凝练前瞻性的学科方向,汇聚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等,但这些都只是科学研究的载体,关键是要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不断做出创新性贡献,在促进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性、先导性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只有建立在一流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且不断取得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辩证 关系

建设一流学科,既应开展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又应开展高水平科研以提高知识创新水平。只有那些培养出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对国家发展、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学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不过,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忽视或削弱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另一方,进而影响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1.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促进高水平科研

致力于解决本学科有关的实践或理论难题,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产生出促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或未来技术,形成一流的学术声誉和品牌,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和源泉。然而,“科学和学术的目标只有通过综合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行动才能够最有效地得以实现,科学和学术需要年轻一代的自觉参与才能得以发展。从长远来看,任何领域的学术和科学如果没有学生尽早地、积极地参与都不可能繁荣”[3]。也就是说,离开了人才培养,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学科的创新就失去了最具活力的成员,学科的发展就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定,因而“科研”与“教育”便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双核”。对此,伯顿·克拉克曾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模式”[4]1。这种以科研为“首要成分”或“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决定了研究生是促进科技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一个学科的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研究生教育不但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关键支撑,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5],因而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在促进高水平科研、维护和提高学科的学术声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充实科研力量。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阶段,充满着创新的激情,是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一批批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长期持久的研究,不仅为高水平科研提供了生力军,而且更容易产出系统性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如清华大学一个“65后”导师(施一公教授)加上三个“85后”博士生(闫创业30岁、杭婧26岁、万蕊雪25岁)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成果——捕获高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工作机理[6],就是典型案例。②增强创新活力。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科研活动中的导学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核心。不过,研究生接受导师的指导并非单向的“你教我学”,更多的时候则是共同探讨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都会萌发出一些创新的想法,进而相互启发和激励,增强创新的活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如饶毅教授在谈及他和中国科学院神经所的博士生蒋辉发表在《细胞》杂志上有关神经细胞极性原理的论文时,曾这样说道:为了这篇文章,我们之间发了1000多次E-mail。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我想到的,而有些东西是他想到的,所以不是单纯的我教他,而是在一起讨论和研究过程中取得进展[7]。③催生创新成果。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此目标导向下,研究生一般都是选择前沿的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萌发出新的学术生长点,从而保持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据袁本涛等学者对2011~2012年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210篇ESI热点论文的作者身份的分析,发现我国在校研究生参与撰写的论文占76.19%,其中在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2.86%[8],就是最好的证明。

2.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致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学科的育人重心和首要目标。然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所培养的研究生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小,而这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站在探索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的前沿,才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才能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9]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就成为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是一个不断实践和重新认识的过程,高水平科研为创新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场所。只有踏踏实实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亲历高深知识的探究和创造过程,才能萌发创新灵感、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一个科研项目,不管它的具体性质,都包含一个界定问题、展开寻找答案的可靠方法和衡量答案的适切性以及问题的重要性的过程。学生的科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术研究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方法。”[4]290-291因此,“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场所,最重要的是一个科研的场所”[4]2。

大力支持研究生深度参与高水平科研,保证研究生接触到学科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环节。任何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革,如果不能把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结合起来,不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不仅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而且还将影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把研究生培养作为高水平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纳入具体的科研过程中,使研究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仅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支撑,而且是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通行做法。譬如,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享有盛誉的美国,自二战以来就建立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前沿研究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美国对博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安排,在组织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所有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参与者和旁观者都无法设想只有其中一个而没有另一个。在美国大学,两者是一起的,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批人进行。”[10]258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将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使研究生深入地参与前沿性科学研究活动,在科学研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与高水平科研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保证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昭示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必须遵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前沿研究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研究生培养植根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 建议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是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引入大学的产物,可以说是因科研而生、随科研而长。同时,大学科研又因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走向繁荣,可以说是因研究生教育而兴、伴研究生教育而强。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既利于培养一流人才,又利于产出一流成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确立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研究生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培养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行动。国外一流学科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首要原因就在于确立了与科学前沿研究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理念。譬如美国,自二战以来,“把研究生教育和有组织的科研联系起来,不论对研究生教育还是对科研都带来卓越,已被教授、行政人员和科研赞助人内化为一个普遍信念”[10]259。为此,我们应以一流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为鉴,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起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并将其落实到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①导师要深刻认识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本义是将科研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平台与重要资源,通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既要视研究生为科研伙伴,更要把研究生当作学生来对待,必须按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来安排研究生的科研工作。②培养单位要把研究生培养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和安排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既使研究生成为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又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够充分展示学科的实力、特色和水平。③政府要把研究生培养质量纳入一流学科的遴选、考评标准,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遴选一流学科建设对象的重要条件,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评价一流学科建设绩效的重要指标,促进各学科建立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2.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使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结合的关键要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跟随什么样的导师就像是一种“学术投胎”,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学术起点[11]。指导出1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被称为“中国最牛博士生导师”的曹雪涛院士曾用“摘苹果”来比喻导师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影响。他说:搞科研如同走进了一片果园,好摘的果子被大个子摘走了,小个子想摘到苹果,就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这个肩膀[12]。这意味着由高水平导师带领的优秀团队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有了高水平的导师,研究生就可以得到名师的指点,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冲刺世界科技前沿。因此,为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必须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①要着力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各高校要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和急需,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和培养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者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以确保导师能够将研究生带入学术前沿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同时,导师要及时跟踪和把握研究领域内世界领先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保持学术创造的旺盛热情,不断提高学术创新水平,进而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激情去影响研究生,激发研究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与科学研究的热情。②要切实提高导师的指导质量。导师要引导研究生进入科学前沿,鼓励他们问鼎前沿研究课题,激励他们以奋发的姿态迎接挑战性的课题;要与研究生充分讨论研究选题的科学意义、目的和技术路线,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及时掌握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展,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使研究生得到点拨、受到启发;要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养研究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科研工作者;要做好必要的组织管理工作,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随时督促研究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遗余力地完成研究课题[13]。

3.支持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充分的、高水平的科研实践是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结合的主渠道,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保证。但从目前我国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据对全国10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7923名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仅为68.3%,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术含量评价则更低,表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术含量“很高”或“较高”的比例仅为58.8%[14]。为此,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的机会与条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①要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高水平研究机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把研究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重要的科研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团队成员,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机会,使他们参与高水平科研,接受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志趣,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夯实科研基础,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成为优秀的学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大科研机构、业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使研究生尽早了解业界前沿,参与业界提出的前沿课题研究,增强研究生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凝练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②要为研究生的高水平研究提供支撑条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资源共享服务系统以及高质量科研试验基地等的建设,为研究生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提供条件支持。③要设立各级各类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研究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4.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既需要科研人员的独立思考与探索,也需要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此,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曾指出:“现代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15]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引导研究生跟踪学术前沿,开拓学术视野,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为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各学科及导师要为研究生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①要加强师门内的学术前沿研讨。导师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指定研究领域内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要求每个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深度阅读,然后在全体师生面前交流阅读感受和收获。通过文献阅读、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引导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促进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②要加强课题组内的专题性研讨。导师要围绕某一研究领域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全体师生搜集资料和探索问题,一起讨论该领域遇到的共同难题和已有的研究进展,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寻求研究的切入点,确定研究的思路,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助力研 究生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③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要建立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制度,经常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扩大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范围,使研究生在更大的学术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黄福涛.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8): 1-9.

[2] 刘国瑜. 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追求学术卓越——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 12-15.

[3] 卡斯帕尔. 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5): 57-69.

[4] 克拉克.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教研[2017]1号[A/OL]. (2017-01-17). http://www.moe.edu.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1701/t20170119-29539.hcml.

[6] 万玉凤. 清华科研团队取得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突破[N]. 中国教育报, 2015-08-24(1).

[7] 饶毅. 怎样培养一流研究生[J]. 书摘, 2010(5): 89-92.

[8] 袁本涛, 王传毅, 胡轩, 等. 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基于ESI热点论文的实证分析(2011~2012)[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57-61.

[9] 陈至立. 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3): 1-3.

[10] 克拉克.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1] 隋允康. 引导倡导指导——浅析导师对研究生成长的学术导向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2): 10-11.

[12] 倪伟波. 曹雪涛——免疫学领域的拓荒者[J]. 科学新闻, 2015(4): 20-21.

[13] 王选. 如何使研究生作出一流成果[J]. 重庆教育, 2003(3): 40-41.

[14] 周文辉, 黄欢, 付鸿飞, 等. 2017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9): 41-47.

[15] 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M]. 陈体芳,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53.

(责任编辑 周玉清)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基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编号:2017Y0204)

10.16750/j.adge.2018.06.003

刘国瑜,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研究员,南京210095。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高水平一流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纺织科学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