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静默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基于高中语文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片断的思考
2018-02-26王奥轩何善亮
王奥轩 何善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衔接紧凑似行云流水,一派繁荣景象。可是沉静之后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是学生的“灵动有余,而静思不足”。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动静相生,然而“动”已然成为今天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课堂静默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甚至将其与尴尬的冷场相提并论。和谐的语文课堂有时需要的并不是热闹忙碌,却是一份沉寂静默。因此,本文基于部分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片断就课堂静默的基本内涵、教育价值和实现途径进行分析与阐释,帮助人们了解课堂静默对学生阅读认知成果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静默的概念界定
“静默”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寂静,没有声音[1]。课堂中存在的静默现象与之类似,却又截然不同,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安静,又绝非课堂冷场。课堂静默进入教育领域以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些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种取向:一是将课堂静默与冷场、“教师中心论”等概念一概而论,分析其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作用,并从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视角寻求措施;二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艺术,倡导教学回归静默,充分发挥静默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在分析课堂静默内在特征并综合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之上,笔者更倾向于将课堂静默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内涵是指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对话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空寂”,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进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策略。首先,课堂静默伴随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对话障碍,通过短暂的课堂沉静,留给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理解和内化的时间,为教育目标的完成积蓄力量。其次,课堂静默以师生之间的对话障碍为导向。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从而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最后,课堂静默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较之学生表浅的思考、快速的回应,课堂静默更能引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促进学生更为高效、深度地学习。
二、课堂静默的价值阐释与解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读与思的过程,包含着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重组和移情,追求的是文本的细细品味,情感的不断升华。课堂静默给予学生品味文本、升华情感的时空,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师生深度对话的有效契机,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任务,其最大的忌讳是教师的“灌输”和“教条”。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客观事实的再现与反应,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当课堂静下来,学生沉浸其中独立思考,其内心是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构,这样的教与学才是真正符合学习规律的。
教学片断1:《寡人之于国也》中“失”与“夺”的理解。
师:下面有两个字大家要注意,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用了一个“失”;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用了一个“夺”。这个“失”和“夺”有什么区别?
(教师环顾四周,在学生有片刻思考后,挑选学生回答。)
生:无失其时,“失”是指繁殖的意思。勿夺其时,“夺”是指,嗯……嗯……(在书上寻找答案,一筹莫展。)
学生不知道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课堂出现了沉静。
师:好,你先坐下。你们别小看这就两个字,这是当时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失”,一个是“夺”,区别大了呢。不要只看注解,还要品味它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嗯……嗯……
(学生支支吾吾,教师若有所思,短暂安静之后……)
师:从这里看出,孟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什么呢?
生:很严格?
师:很严格。无失其时呢?
生:不要错过繁殖的时间。
师:哎,对,不要错过繁殖的时间。这是说统治阶级要去提醒这个老百姓,稻子熟了,该去干什么了。那勿夺其时呢?
生:不要提前去做。
师:你把他的时间给抢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没有抓住时机。
师:没有抓住时机!这有点21世纪的味了。因为历代统治者有劳役、修建宫殿、派人出去打仗等都要从老百姓中征兵。这一征兵就把耕田的时间给抢走了。
该教学片断选自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张必锟老师所执教的《寡人之于国也》(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失”和“夺”的深层含义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学生未能抓住文本的深层含义,停留在页下注释上,师生的对话交流遇到了障碍。可是教师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促使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来推断和深入思考,主动地自我建构。“有效学习一定是学生主体(学习者)主动建构、全身心投入、自我负责地学习(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这是由经验的传递不能像物的传递那样进行所决定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个体之外的,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中出现的短暂静默,引发的是学生对问题更加全面且深入地思考和文本理解能力的综合提高。
2.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其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3]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敢于表达个人见解,批判性地思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无论是初步感知、语言赏析还是综合评价都离不开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学片断2:《故都的秋》中作者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
(分小组,就“文章背后究竟站立一个怎样的郁达夫”进行讨论之后)
师:郁达夫到了北京之后,没有住三星级宾馆,他选了一个什么地方住呢?
生:破院(齐)。
师:对,破院。他每天面对的是一个破壁。从这两个“破”字上我们分析一下:他每天喜欢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璧,你又有着什么感想?除了他是个安闲的人,还有其他吗?这两个“破”字和这碗“浓茶”有什么意味?
(学生默不作声,课堂陷入静默之中。片刻之后……)
师:来,旁边这位同学来补充。
生:我认为郁达夫很潇洒,很浪漫。他早上泡浓茶、住破院就是一种很潇洒的行为。像在现在的社会……只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文化底蕴,这个人那样做就是附庸风雅……我有一个不同的见解跟你交流,我觉得泡一碗浓茶是有特别醇厚的苦味的。当在这种清净悲凉时品味茶的苦味,是不是在品味自己有点悲凉的人生呢?
生:感怀身世。
师:哎,对,感怀身世。
该教学片断选自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张悦老师所执教的《故都的秋》。学生在探讨文章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郁达夫,品味故都的清、静时,没有抓住精髓,不能将景物描写的关键词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分析,课堂一度沉静下来。面对困惑,教师引导学生对疑惑和障碍进行深入思考,最终构想出事物的原型。“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主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文本的内在规定性为范畴,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的思维过程。”[4]当学生在解读文本遇到瓶颈时,课堂静默可以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结合以往知识经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由于课堂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和不可预见性,总会有无法预测的事情发生,静默提供给师生新的情景和未知的探索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教学片断3:《北方》感情基调及诗歌意向的把握。
师:土色!作者在这里写到:一切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那土色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用土色?能不能用别的颜色来描绘这个背景?
课堂分外安静,学生静心思考。
师:表示忧郁的颜色,比较现代化的颜色?
生:蓝色。
师:蓝色!蓝色为什么不行?作者为什么选择土色?
生:土色更加的阴暗吧,更能体现出忧郁。
师:这位同学说的对,但是理由比较牵强。
生:蓝色是现代人的忧郁,比较注重心情的忧郁。而这里的土色比较大气,把这种忧郁扩展到了民族危机层面,而蓝色只是个人心情。
师:整个北方都是土色,似乎更加大气?这位同学讲到大气,可是也不是特别合适。再思考。
课堂安静。
师:北方的土地?描写的对象和抒发的感情二者要……,我们平时讲诗歌常常讲什么?
生:统一(齐)。
教师板书“意象”二字。
师:“意”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象”就是物象,用来寄托这个“意”的。这个土色就是“象”,要融为一体才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我们平素所讲的用喻体,用什么样的喻体来表达这个本体是有讲究的。不是说新奇一点就可以了,别致一点就可以了。在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统一!
该教学片断选自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张新强老师所执教的《北方》。在诗歌感情基调及意向的把握上,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停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匆忙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为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而反驳学生的问题,而是耐心等待、引导并以此为契机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拥有充足的机会开动脑筋,便可以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全面化地表达出来[5],它可以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时空供他们深入思考,让思维的触角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索伸展。
三、课堂静默的价值实现与创造
基于课堂静默的教育价值分析,我们对课堂中出现的冷场现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感知到了课堂静默处的精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发挥静默的教育价值,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宝贵资源,这需要教师形成对课堂静默现象的清晰认识,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学并促进自身教育智慧的生成。
1.形成对课堂静默的清晰认知
教师对课堂静默的清晰认识是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6]因为课堂是在生成中不断展开的,出现静默现象是情理之中,但是这并不代表尴尬和失败。
只有教师形成对静默的理性认识,不再将其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拦路虎”,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从容地应对沉静,让静默环节成为整节课的高潮所在。高中语文课文多选用名家名篇,语句优美深刻,其博大精深之处难以用言语表达和传授,需要学生静心揣摩、深度感知。教师恰当地安排静默时间,帮助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当学生遇到障碍,不要急于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暗示自己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前奏,这个过程是值得等待的。
2.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或欢乐,或沉闷,或高昂,或压抑,都对学生的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制约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整体上的气氛与情绪,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和教师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下自由地呼吸。”[7]课堂静默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师生协力营造的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与观念,了解学生的特性,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会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本人具备相应的民主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善于调控集体成员的内部气氛,营造一种信任、主动、相互谅解的氛围,多鼓励少斥责,多欣赏少埋怨。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安全感。遇到疑难困惑可以发问,回答错误可以重答,意见不一可以讨论。面对学生的失误,多一分耐心;对待课堂的边缘学生,多一分等待。使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积极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专注地融入课堂。
3.促进自身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地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8]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首先,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要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有清晰地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日常教育实践,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随时随地审视、调整、更新理念,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其教育情感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特质,将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学生个体经验结合起来。“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9]当学生没有明显地表示其需要帮助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最好按兵不动。适时启发,正确引导可以使思维的触角更加深化。
4.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互学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老师在大陆交流语文教学经验时曾提到:“这里的课堂缺少一些聆听,老师要聆听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聆听,不止听老师的,还要听同学的。”学生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他们学习的对象也不单指教师一人。同伴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跳跃起来。有效教学是依靠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实现的,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提供短暂的思考可以使其将碎片化的知识统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同伴的理解相结合,在丰富自身对文本感悟的同时,给予他人充分思考的时空。教师首先要学会聆听、学会等待,以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建立相关班规班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思考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又是再次学习的过程。
总之,课堂静默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适时并恰当地运用静默的教学策略,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沉寂”之处成为课堂上最能“出彩”的地方。当然,这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提升自我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92.
[2] 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5):20-26.
[3]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1.
[4] 朱武兰.问题与改进: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断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2):87-92.
[5] 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31-134.
[6] 吴玲,郭孝文.有效教学: 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52-54.
[7] 程佳.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J].教育探索,2008(8):5-6.
[8]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