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2018-02-26黎聚才钟儒成龚兴英
黎聚才 钟儒成 龚兴英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活动资源的独特育人功能,增强中小学生的法治实践体验,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建构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说明
只有明确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范畴与类型,将其落实到学校课程计划中,按照法治教育知识发展逻辑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与要求,纳入课程计划或课外活动安排,才能更好地落实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1.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中小学法治教育是指中小学校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区域环境资源等,在课程计划统领下,对学生进行民主、公平、正义、规则、秩序、权利和义务的学习、体验与践行等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进而树立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使学生成为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公民[1]。学科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是推进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中学科课堂教学偏重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则多以主题性活动呈现,在活动中注重利用区域教育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法治体验与践行。校内外实践活动是对法治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的适时拓展与补充完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拓展法治教育场域,丰富法治教育主题,改进法治教育方法,加强法治教育体验,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2.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开展法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确立课程范畴,能够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与依据。基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为美国“法心理学”领域开创者的泰普(J.L.Tapp)结合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的发展序列模型。泰普指出,个体的法律认知发展经历了法律遵守(law-obeying)、法律维持(law-maintaining)、法律创制(lawmaking)阶段[2]。为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法律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渐次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尊重规则。规则是法律的基础,了解与尊重规则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各类仪式活动、节日活动、社区服务等系列实践活动中,学习与遵守交通规则、班级与学校规则、社会规则与市场规则,理解规则内涵,养成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行为习惯。(2)遵循法律程序。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院和检察院等,了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3)崇尚维护宪法。通过参加入队(团、党)等仪式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类活动、法院参观活动、主题演讲等,增强宪法意识,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4)权利义务意识。通过开展岗位体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5)学会自我保护。通过开展主题辩论、节日活动等实践活动,依托消防安全日、国家禁毒日、交通安全日、法治宣传日等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6)养成公民意识。通过开展成年礼、社区法律服务等实践活动,依托法治宣传日、国家宪法日、全国消防日等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开展,在活动中树立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公民意识。
3.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
法治教育要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注重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优势资源,立足本地实际,不断丰富活动类型,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合力推进法治教育。具体来说,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仪式活动。仪式活动是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典礼的形式开展的秩序性、情境性、体验性的集体活动。仪式活动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能整合各种法治教育资源,提高法治教育效果。开展法治教育的仪式活动主要包括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队(团)仪式、毕业典礼、表彰颁奖仪式等。(2)团队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以主题班、团(队)会为重要载体,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法治班级(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3)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中小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共同意愿自发组织或由教师指导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同时结合不同社团活动的特点,进行相关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实践与宣传。(4)节会活动。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传统活动,如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庆祝活动,举办法治歌曲演唱、法治读本交流、法治主题演讲、法治成果展示等校园法治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节会活动中拓展法治知识,养成法治思维。学校利用消防安全日、国家禁毒日、交通安全日、法治宣传日等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实现法治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创新方式、营造氛围,让法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5)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观察、考察、调查与设计等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对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校园环境等主题进行深入了解,从法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并尝试以法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6)社区服务。学校组织学生以服务者身份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以社会成员身份参与法律讲解、咨询与服务等实践活动。学生向广大群众展示用法治的方式处理矛盾、平息纠结的典型案例,推动社区居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构想
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培育学生法治素养为落脚点。为此,法治教师必须认真撰写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活动背景、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创新举措、活动评价或反思等。
1.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基于生活。法治教育作为一种全程性、全域性、全民性教育,具有持续性、长期性、全面性的特征。为此,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应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的真实情境中,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法治素养。
(2)体验省思。通过参与具有生活性、社会性、群体性的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进行法治体验,省思法治对于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提高法治认知,不断内化、加深理解,形成法治认同。
(3)知行合一。法治实践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法治知识与法治实践相统一,在法治实践中深化法治认知,通过开展生活性、社会性、群体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实现从法治认知到法治行为的转化,促进学生做到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2.实践活动课“宪法与我们同行”教学示例
(1)活动内容和要求。一是提供背景材料,提出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哪里?青少年如何为捍卫宪法权威做贡献?二是具体活动要求。
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宪法与我们同行”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活动准备: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宪法的资料、图片,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文字资料、图片、名言、有关法律规定,整理教材有关知识点;教师搜集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习近平主席履新宣誓誓言和在实施宪法30年大会的讲话;确定主持人,划分小组等。
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2) 活动步骤和注意事项。一是活动步骤。其一,通过开展透过法制宣传日主题认识宪法、进行对比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透过新闻看宪法的实质等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感受宪法;其二,通过小组之间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相互评价,开展合作探究,感悟宪法;其三,通过开展与宪法相关的主题辩论会,开展宪法知识竞赛,身体力行、践行宪法。二是注意事项。感受宪法阶段,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所以在资料的展示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同学事先搜集的资料;在活动方式上,可以是主持人和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也可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展开,切记不要搞成对话式活动。
感悟宪法阶段,学生在展示成果时,最好引入奖励竞争机制,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展开比赛,主持人要把握好尺度。
感行宪法阶段,要注意意识培养和行为养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学校组织的法治报告会等,让宪法意识植入学生头脑,牢记宪法观念,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捍卫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
(3) 活动意图和效果预期。一是活动意图。开展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二是效果预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树立了宪法意识,增强了宪法观念,在生活中逐步养成遵守宪法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法治实践中进行法治教育,以法治教育促进法治实践,同时以法治实践来检验法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习法律与践行法治的有机融合[3]。为此,就必须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与教师等多主体的组织实施作用,切实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法治实践资源,创新务实地改进法治教育评价。
1.明确相关主体职能,加强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不仅涉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以及教师等多方力量,而且也涉及与政府其他部门、社会机构和家庭等多方的联系,这就需要在政策支持、活动指导、活动设计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予以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学校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各级教研机构要对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方式等开展专题研究,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科学指导。学校要成立法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统筹规划法治教育,建设学校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融合,注重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学校可根据所在区域和实际有选择地开展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策划的创新性与实效性,做到有设计、有布置、有落实、有评价,多层次、多维度落实法治教育目标。鼓励学校自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师要对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真详细的策划,突出法治主题,明确活动步骤,关注活动细节,注重活动效果。实施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教育,引导学生亲历实践、主动探究,不断积累体验和省思,形成正确的法治认同并付诸行动。
2.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的渠道与途径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推进要求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全覆盖体系[4]。为此,学校要加强与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道路交通、消防、环保等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法律从业者走进校园,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层次。充分发挥各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个性化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家长对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志愿服务,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3.完善评价内容与方式,切实改进活动课程评价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从组织实施情况、学生参与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学生法治活动成长档案袋、引入第三方评价,切实改进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使得评价真正起到检查、督促与反馈的作用。
(1)组织实施情况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包括学校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频次、活动主题的设计、学生法治教育成果资料等。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和优秀活动案例,对开展活动较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学校对实践活动要进行即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方案的可行性、组织的规范严谨程度、学生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活动的实效性等方面,重点关注实践活动在法治教育主题落实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与完善意见。学校对指导教师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侧重于活动设计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参与跟进程度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教师对活动组织和实施情况要进行反思。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要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学生参与及效果评价。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质量,包括参与度、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同时将学生参与活动效果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表达,突出对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慎用不合格等级,将中小学生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建立学生活动成长档案。将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档案袋,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标志性成果的搜集。
(4)引入第三方评价。各地、各学校可引入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对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和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水平进行专业评价,为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提供指导,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善超,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51(1):135-139.
[2] TAPP J L,KOHLBERG L.Developing senses of law and legal justic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1(2):65-91.
[3] 张冉.践行法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9):76-84.
[4] 徐辉.中小学法治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设计及实施[J].教育研究,2017(1):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