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强化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6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科

廖 英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包含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的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258.56万人,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大任务,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持。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研究方法可分为方法论、范式、路径、工具与技能、伦理与规范等多个层面。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来看,研究方法起源于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计划,能搜集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并对其做出阐释。掌握了研究方法,也就掌握了做学问的路径。无论是完成学位论文还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通晓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具备学科基本能力的同时,拥有方法论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开展创新性研究,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保证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基础。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就是研究方法的教育。但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加以改进。

一、加强研究方法教学与训练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

1.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诸多难点需要加强研究方法教学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即使已经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也难以独立开展研究。比如不知道如何从感兴趣的话题中凝练出真正的研究问题,无法确定论文选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导师或项目组所承担大课题中的子课题,跨越了自主选题和破题等主要的研究环节。研究生必须阅读大量文献作为基本储备,但目前其阅读量与阅读能力都差强人意,缺乏进行文献甄别、文献研读和文献评价的科学系统训练。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巨大且呈现出碎片化的状况,非常容易使研究生迷失在阅读材料中,而进行文献综述的能力较弱,文献综述往往成了文献罗列。在撰写学位论文时,由于对方法论、本体论、价值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等概念模糊不清,常常被评审专家质疑研究方法选择的适切性和科学性。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建立缺乏指导,难以形成宏观概念和宏大视野。更加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研究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伦理与写作规范的训练,以至于不自觉地触及了科研中的黄线。

以上这些常见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阻碍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反映出现有的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中研究方法教学的缺失: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对研究方法不够重视,未将开展学科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范式、常用研究工具使用等内容,单独作为课程进行系统的讲授和专门的训练;学生未能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导致学位论文研究规范性、科学性不强,难以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由于不了解研究伦理与规范,研究生容易出现各类型的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困难。解决这一系列研究生培养中的难点,须加强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但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也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加强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的制约因素

(1)缺乏成体系的研究方法课程群。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公共课一般由根据国家规定统一开设的公共外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公共选修课(如体育、艺术、创新创业教育等)组成。专业课主要由各学科根据学科所属门类、学科基本要求和各专业方向的主要知识结构、院系师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等确定,一般仅在一级学科层面开设学科方法导论类型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但往往无法深入。除部分社会学科外,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较少有以学科方法论、学科科研方法为内容的专题课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常常对应研究方向。在学校公共平台和各专业方向层面,除极个别学科外,尚无对于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的专门要求,没有或很少有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必修学分,缺乏系统的对研究生开展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的课程群。

(2)课程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在专业课程中,常见的研究方法教学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的,缺乏专门的研究方法教学。即使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与训练,研究生无法从中获得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的指导,难以将课上的内容熟练运用到自己的科研中。学生普遍表示各种研究方法都在课上听教师讲过,但由于只是简单提及,他们基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采用什么哲学基础、研究策略以及具体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基本只能参考学长们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相关表述。

(3)不同学科研究方法教学差异巨大。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不同的学科对于研究方法的界定差别巨大。比如数学学科认为其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特点,很难抽离出独立的研究方法课程。传统的文史哲学科认为,所谓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研究生自己对大量文献典籍进行阅读,只能花时间去积累。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讨论则源于不同理论流派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层级关系、递进关系如何确定,并由此决定课程内容。各学科对于要不要开设专门的研究方法课、能不能开出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都有不同的意见。在学校层面上开设公共研究方法课,必须能够适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要,同时又具有研究生课程的难度和深度。

(4)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态度差异较为明显。由于任课教师和导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差异大,即使同一个专业的教师,对于如何界定研究方法论,甚至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内涵、外延都有不同的态度;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意见更是大相径庭。一些教师认为,应该尽早开设专门、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方法课程;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研究方法的训练无法单独通过课程教学完成,只能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而慢慢掌握。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除了学位论文写作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科研训练两个环节完成。其中,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由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与学分结构,反映了学校对于研究生基本知识能力结构和水平的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梳理和构建。强调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保证研究生知识能力结构完善,才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需要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

二、修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与学分结构

2013年起,围绕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相关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出台《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启动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完善。此次修订,集中在优化培养流程和完善学分结构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必修学分,突出对研究生开展有效的学科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北京师范大学对研究生培养现状的严肃诊断,是开展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举措,也与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要求不谋而合。

1.规定研究方法课程的必修学分

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开课主体,分别是学校和各培养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公共平台、一级学科平台和专业平台三个层面上,新增了各2个学分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必修学分要求。据此,学校建设由公共必修方法课程群、一级学科方法课程群和专业方向方法课程群构成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技能类课程体系,搭建起研究生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的实施框架。

2.开发校级研究方法类课程群

学校层面的研究方法课程建设是全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提供校内若干学科共同所需的方法论方式、方法技能等,对研究生开展基础性、高质量的研究方法教学和学术规范训练,是建设校级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要目的。基础性强调课程讲授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基本的指导作用,高质量强调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在仔细研究学校所有学科已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建设研究方法课程群的总体规划,建设校级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要原则为:

(1)弥补课程空缺。北京师范大学每学年开设研究生课程两千余门,但其中以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数量有限,且集中在社会科学相关院系。从加强研究方法教学角度,学校围绕各一级学科的基本要求和学位标准,研究相邻相关学科中具有共性的研究方法,开发了一批新课程,以弥补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空缺,如科研伦理与写作规范、文献研读等。这些课程依托单一院系的师资力量无法开设,但在研究生知识能力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各学科的广泛认同。

(2)整合现有资源。在对已开设的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深入考察后,学校发现,原有的方法课以散点的方式运行,缺乏系统性,基本上是有什么老师,老师研究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课程体系不表达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更多体现的是学校的师资结构,导致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即使是同一课程或名称类似的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差较大。考虑到研究方法体系,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在国际上已经较为成熟,其课程名称和结构都较明确,学校组织来自不同学科、长期从事相近内容教学的教师,组成了若干个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教学研讨团队,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反复修订教学大纲,立足老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参考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科研究前沿,制定同一课程的统一内容、教学标准和要求。对于尚缺的内容,也先行列出知识链条,作为后续建设的目标。

(3)搭建展示不同学术观点的平台。由于客观上存在对于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不同意见,学校尊重并给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以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结果的平台。对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的方法,容许持有不同意见的教师分别开设课程,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以数据分析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校还特别建设了一批非工具性、突出思辨性和哲学层面的方法课,推进学生对研究工作的认同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通过开设课程为不同的学术观点提供展示的平台,不仅扩展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还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从事研究的方法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和教学动力联系在一起,激发了教师们投入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3.强调全校方法课程群内部的衔接关系

方法课程群体系的建设,需要所有学科的共同参与。让各学科充分认识到结构层次清晰、内容相互衔接、进行有效教学的课程群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是获得各学科共同认可的基础。在确定和逐步完善校级研究方法课程的同时,学校也充分考虑到学科研究方法存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性到前沿性、从通识性到专题性等不同层面,应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设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应有明显递进关系,有效实现三个层面研究方法课程的有机衔接,避免学生吃三次“夹生饭”。明确不同层面方法课程的关系,立足于培养研究生科学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法、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类课程实行硕博打通开设。重视培养博士研究生成为独立的研究者所必须掌握的学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是用来开展研究项目的总体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在设计收集、处理和解释资料的方法上,校级课程主要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方法介绍,具体的专业性技巧和手段由高级研讨课和各学科方法课程来解决,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所需进行自主选择。以上对研究方法课程内部衔接关系的明确,指导全校对于各层面方法课程的开发和定位,即有的课程关注宏观思维方式、有的课程侧重探求科学研究范式、有的课程重在教会研究生掌握正确研究技能。明确了全校各学科不同层面方法课群之间的衔接关系后,不少学科清晰地认识到本学科需要补充和完善的方法训练内容,加深了对建设方法课程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

三、建设研究方法课程群的主要成效

经过近四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法课程群建设已初具成效,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欢迎,并引起了其他高校的关注。

1.形成了对各学科全覆盖的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

学校的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呈现出递进性、发展性、研究性的特点。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学校推出第一批校级研究方法课程,这批课程涉及系统科学、文献检索与研读、科研伦理与规范、素养提升、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模块,每个模块下有若干门课程。截至2017年春季学期,已建设37门高质量校级研究方法课程,全校在一级学科和各专业方向上,共开设150门左右的研究方法课程,实现了对各级学科的全覆盖。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例,在校级层面上,来自5个院系的近十位教师,开设了4个质性研究方法教学班,同时,已修读此课程的学生,通过筛选进入校级质性研究方法专题研讨班,主要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在学校部分社会学科一级学科层面,相应开设了民族志、扎根理论等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研究需要的更深入的高级研讨课程。

基于这一课程体系,学校已形成了一批从事各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团队。这一团队既包括学校资深教授、院士、“杰青”,也有热心研究生教育的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实现跨学科教学对跨学科科研的反哺

研究方法课程集中反映了任课教师开展各学科科研的优秀成果,课程建设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相长。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课程建设更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比如,来自心理学、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利用复杂网络、多主体建模等系统科学的方法开展交叉学科的课题研究,在学校的创新科研专项基金评审中,主动将课程学习和自主科研、实践训练相结合,取得了近二十个优秀课题立项。同时,研究生也将这些课题带回导师组继续深入持续研究,吸引和带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一些院系围绕研究方法的深入教学,还建设了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通过在基地中的学习,发表了近十篇SCI论文。

3.推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围绕不同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了多个跨学科、跨院系、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共同体。在课程准备、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研讨,为研究生开展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比例,增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专题研讨和独立研究的学时。课堂教学围绕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研究型的阅读和思考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为了满足更多研究生学习研究方法课程的需求,已有近二十门课程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上线运行。

4.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制定了研究方法课程修读说明,建立课程与教学团队准入与淘汰制度,对课程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的资格进行选拔和监督,开展科学的课程评价,保证这些课程的质量。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论证,以成熟一门课运行一门课为原则,稳步推进研究方法课程建设。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建设了适应多学科要求、层次分明、满足广大研究生需求的研究方法课程群,尤其是重点建设了一批校级研究方法课程,受到了各学科专家的认可和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将继续致力于研究方法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研究生研究方法的知识能力结构,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