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抑或“老板”:论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

2018-02-26陈恒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性导师研究生

陈恒敏

导师、研究生关系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性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有利于导师和研究生个人之间信任感、合作感、默契感的建立,有利于良好学风的构建,更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界对导师、研究生关系有诸多论述[1],然而,论者大都着眼于导师、研究生之间的教育性这一基本命题展开讨论。但是,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拥有各自不同的效用函数以及利益诉求。他们之间客观存在的资源禀赋差序分配格局、比较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张力场,事实上催生了十分重要的另一属性,即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

一、经济性:导师、研究生关系的一种客观属性

在教育学经典话语中,师生关系应如血亲一般,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当代大学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似乎不再如此温情脉脉。许多导师走向伦理图景的另一极端,转而由“父亲”变为“老板”,讲价钱、谈利益不再是禁忌。事实上,无论是过分强调导师、研究生关系的市场化特征,还是神话其伦理型想象,都不是理性的认识。师生关系的逻辑起点是教育关系,但是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毕竟不同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乃至本科、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当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生群体在年龄和心智发展水平上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有着相对清晰的判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并非个人发展的“必需之物”,它包含着更大的能动性、可选择性。因此,导师、研究生关系,是一种基于有限信息对称和双方各自利益诉求的双向选择关系,二者的动机都十分明确,对自身和对方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取向等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在这一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着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偏好以及正当的利益交集。导师、研究生之间的这种双向利益互动,即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

1.经济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与金钱发生关联

广义上的经济泛指各种各样的无形收益、有形收益、金钱资本、文化资本等,因个体的效用不同而存在差异。双方的利益互动既可能产生利益互惠也可能造成利益损减。

2.经济性是导师、研究生关系的一种客观属性

这种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讳言或者拒绝经济性并不意味着经济性会被取消。当然,导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研究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的首先是教育关系,教育性始终是导师、研究生关系乃至所有师生关系的固有和本质属性,也是师生关系存在的根本前提。但教育性与经济性并不冲突,二者完全可以兼容。

3.经济性并不等同于功利性

经济性是对师生关系性质的一种客观描述,不含褒贬义。应然意义上的经济性是在伦理规范指导下的经济性。而当今不少失范的师生关系中包含严重的功利色彩,早已为大众指摘。这种功利性不同于经济性,它包含主观上的价值判断,是经济性的迷失和异化,是经济性展现出来的负面效应。而经济性的正面效用,则是师生在经济契约伦理前提下达成的双赢。

4.强调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并不意味着导师和研究生的每一次互动都具有经济性

陈桂生先生在谈到自己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时说到,“泛不系之舟,拂积尘之染,辩老生常谈,话‘家’长‘里’短,大抵是我同研究生结伴成长的写照”[2]。可见,导师、研究生之间也存在着内隐、非正规的泛教育关系,这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更为常见。导师的人格魅力在这种“渔樵闲话”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挥出其教育性,但这种互动同其他前辈和晚辈之间的非利益型情感交流没有区别。不承认经济性,将其虚无化;或片面强调经济性,将其绝对化,都是对导师、研究生关系认识的偏差。

二、导师、研究生关系经济性质形成的必然性

1.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环境的变迁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经济性不同于教育性,并非自导师制度诞生时起即存在。经济性的形成同当代大学学术环境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最本质的根源,是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指的是院校和教授为获取外部资金所表现出的市场行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3]。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控制下,如今的大学早已不再是中世纪时学者行会式的“象牙塔”,大学的组织管理模式与成员的身份定位等都发生了急剧变化[4]。此外,伴随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转变、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产学研的结合、社会服务职能的兴起,使来自教育行政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学术研究资源与巨大经济利益源源不断地涌入高等学校当中,大学成为高资本密集型场域,教师也拥有了获取更多资源与利益的可能,“教授的忠诚对象已不是大学,毋宁是支持他研究的福特基金会、西屋公司或华盛顿”[5]。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角色也已发生巨变,“类似于产业中的技术研究人员和小企业资本家的角色”[6]。大学这块土壤既已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作为其“上层建筑”的导师、研究生关系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经济性质。

2.导师和研究生均为高价值创造型职业群体

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知识所产生的边际价值越来越大,高知识群体的变现难度随之越来越小。因此,作为知识的研究者和产出者,导师和研究生群体同时也是高价值创造型职业群体,具备较大的经济潜力和价值潜能,这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导师和研究生从事的是知识生产工作,本质上进行的是学术效益和创新产能的输出与释放;②导师和研究生进行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研究可以转化为实际可见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③导师和研究生因其高学历水平具备较高文化资本,也就具备了较高的转化为实体资本的可能,对于毕业后不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而言,这种文化资本还是就业市场的重要筹码;④导师和研究生本身就是高附加值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自身就是价值。

3.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行为

研究生学历是现代学历系统当中的最高者,也是经济发展当中最高级别的人才储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导师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传授、教导给学生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学术岗位还是实务岗位),从而进行价值生产和创造活动。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生产行为。而学生成为导师或者业界的“前辈”之后,会将其掌握的高水平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永续传承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还是人力资源再生产行为。

4.传统学术门派观念与当代学术评价体系的共同作用

中国古人推崇“天地君亲师”,讲求“师云亦云”(荀子)的师道观,这一思想历经千年发展形塑了中国学术讲求门派道统、看重师承的思想观念,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如今中国的学术生态。此外,现代学术市场准入门槛的相对降低、发声平台的日益多元,看重学术观点引用率、强调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机制,使得以师生关系、学缘关系为载体的“学派”话语权显著提高。导师事实上的父权地位,使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倾向于达成观点、思想、话语的共谋,从而“抱团”在众声喧哗的观点市场上抢占先机,共同争夺学术利益的高地。

三、导师、研究生关系经济性的主要表征

1.导师、研究生在项目制治理模式下形成“准雇佣”式合作

项目制治理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主流形式,国家通过项目扶持和高校内部动员实现高等教育绩效合法性[7],在这一制度安排下,教师要实现个人发展,就必须将以项目为主要形式的科研工作视为首要任务。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和知识的爆炸式迭代,令学术分工越发精细,团队合作、协同攻关成为当代科研学术的主要手段。当前在许多研究型高校,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成为学生群体的主流。如北京大学2016年共有全日制学生40749名,其中本科生15260人,硕士生15088人,博士生 10401人[8],仅硕士研究生数量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因此,在高校当中,研究生是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导师发挥的,是团队领导者和资源调配者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中,“项目育人”也成为主流的培养方式。因此,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仅是“现代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9]。

导师脱离了学生,将失去创意想法的具体执行者和协作完成者;学生离开导师,将失去方向指导和资源支持。导师和研究生在经济学意义上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在学术市场上,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需要精诚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任务,共同获取最大利益。研究生通过付出自己的智力体力劳动要素,换取经济利益和报酬,事实上已带有雇佣关系的烙印,有不少研究生直言,“每天要打卡记考勤,迟到早退要扣工资……导师就是老板,跟真正的‘上班族’没什么两样”[10]。高校中流行的“老板”称呼,事实上就是对雇佣关系的外部指认。不过,将导师、研究生关系等同于雇佣关系,无疑是对大学学术精神的反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首先是教育关系,研究生通过完成项目获得了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完成了“做中学”的成长过程。

2.导师、研究生均为博弈主体

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是铁板一块。师生同为理性经济人,同是独立自主的学术主体,同在学术市场上拥有表达、创新和出彩的机会,但其身份地位、思维方式、利益诉求并不相同。特别是在学术团队合作的背景下,个体主体性与团队利益有时无法兼顾,这导致了二者效用函数的差异以及博弈的产生。

师生博弈可能走向零和博弈,即导师和研究生都未能获益。如在科研工作中,导师想要尽快结题,因此给研究生加大工作量,而研究生想要的是更多的空余时间、较高的自由度,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可能是尽快毕业、找工作等,此时双方即发生效用冲突。再如团队合作中,由于署名权和知识产权的争议,以及事前契约的缺失,容易导致师生合作的破裂。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思想、观点在团队合作当中的权属边界比较模糊,更容易产生此类失范。此外,导师、研究生关系不睦,或导师将所有任务交由研究生而自己完全抽身事外,或研究生不愿从事导师交代的工作而消极怠工等情况,都有可能使导师从事的课题项目无法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不佳,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共同利益。更糟糕的是,师生博弈可能走向囚徒困境,即明显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的教学科研活动,却因权责不清、契约不明、关系不睦、价值观念不统一、经济利益冲突等合作前提的缺失导致双方都倾向于不予介入[11]。在师生博弈中较为积极的情况是正和博弈,由于双方能够精诚合作,且维持双方利益格局的相对均衡,恪尽职守,使得导师、研究生获得双赢。

3.导师、研究生互为价值载体,互相产生品牌价值

导师和研究生是除血缘关系、朋友关系之外的强社会关系,他们对彼此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互相构成价值载体: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成就”,形成品牌效应,并发酵出巨大的效益。当然也可以相互“拖累”,造成对方效用的损失。

导师对研究生能产生品牌价值。这在“名师”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名师”的品牌价值包括三个方面。①“名师出高徒”,在研究生资质均等的前提下,导师较广的学术涵盖、较深厚的学术资源能够更高效地促进研究生的发展。②导师主动为研究生的日后发展铺展道路。研究生在文章发表、著作出版、就业机会、学术道路选择、学术资源获取等方面能够因此获益。③导师即使并非“有意为之”,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于名声在外、从者甚众,其个人声誉本身就构成了无形资产,使出于门下的弟子具有了较高的附加值。

同样地,研究生也能够为导师带来品牌效益。一位教师在教学方面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从其育人绩效予以判断,孔子门下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其个人品牌价值的最直观表征。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就学之时,其个人禀赋、人生志向、发展潜力等已较为成熟,研究生招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之本科招生要降低许多。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因此,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隐含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前景的理性预期,学生日后的“学有所成”能够成为导师的金字招牌,从而为导师个人品牌的增值提供有效契机。

当然,导师与研究生在相互“增值”的同时,也有可能相互“贬值”。因导师学术不端、品行失范而殃及学生,或者学生违规违纪、滋生事端而导致导师受累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四、经济性视角下导师、研究生关系的重构

1.重构导师、研究生身份认同知识谱系

在既有认知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形象谱系长期以来与“经济”暧昧不清。首先,大学教师形象在大众话语谱系中严重两极化。一方面,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人”,由于这一价值观念的规训和强化,使教师群体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教师的一言一行均被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下。清贫苦寒、不计利益、呕心沥血是教师的应然职业操守,以至于2016年清华大学某教授因电信诈骗损失合法收入一千余万元时,不少受众的第一观感竟然是“为什么他能有这么多钱”[12]。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使解构成为风潮,大众舆论的断章取义,加上确有部分教师言辞失当,“叫兽”“砖家”之名因此出现,似乎大学教师的劳动价值十分不堪,随便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一发声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大学教师群体似乎因此很容易便可以跻身社会新富阶层。因此也不难理解,当复旦大学某教授自称其月收入未过万时[13],公众会如此诧异。从以上两个看似矛盾实则本质类似的案例不难发现,大学教师形象还远远脱节于市场经济环境,对教师的道德绑架和污名化都没有将大学教师置于市场经济场域当中公平看待,因此急需对这一职业进行祛魅。而研究生群体在大众观感中仍同本科生一样,只是“学生”,“还在学习阶段”,不应具有谋利的企图。许多研究生在承担大量学术乃至导师交代的非学术劳动的同时,没有任何议价权。普通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尚可跳槽另谋高就,而在高校之中的研究生如果“遇人不淑”则几无谈判可能。此外,研究生劳务费用长期偏低,许多研究生因为读研在经济上承担了较重负担,连李克强总理也不禁发问:“你有钱不给学生,拿它干什么用?”[14]

导师、研究生形象长期被误读,内化为大众既有知识谱系,进入社会集体无意识当中,强力塑造了全社会以及导师、研究生群体自身的身份认同,使得进一步探讨导师、研究生经济关系的前提共识几近于无。因此,唯有重构身份认同,将导师和研究生群体还原到市场经济背景下正当的知识创造者与学术工作者身份上来,肯定其知识密集型劳动者定位及其劳动价值,才能有效重塑导师和研究生的群体形象,厘清导师、研究生的应然经济关系。

2.规范行为边界,倡导遵守经济契约伦理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内部暗流涌动,不少知识分子异化为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利益成为其唯一追求,有一些抱有机会主义心态的导师就因经济利益而出现严重行为失范。如2016年某大学一位研究生因实习死于“郊区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工厂里”,原因是其导师违法让该生在没有任何保护的状态下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且并未给予经济酬劳[15]。在师生关系实践中,还有部分导师仰仗自己的父权地位,认为自己的权力不受监督,故而僭越应然行为边界,利用研究生的相对弱势地位,大肆压榨学生劳动价值,将其贬低为廉价劳动力,或者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无偿占有学生知识产权,谋取学术利益等。这一学风同样侵害了不少学子,有些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就是找个“好老板”,混个“好文凭”,从而换取未来的更大利益。钱理群先生对此指出,如今的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精致、世故、老到,懂得配合、擅于表演,以此谋得自身利益最大化[16]。

由于中国的人情社会传统,导师、研究生之间的权责关系十分模糊,更多地沿袭于历史惯性和约定成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似乎知识分子一谈到利益问题就不太君子、不够体面,因此,师生之间出于种种原因,总是无法正视客观存在的利益问题。但正如上文所述,不谈经济性并不意味着经济性就因此不存在。因此,为避免大学成为名利场,造成行为失范,在承认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经济性的同时,应倡导在大学中建立并遵守现代经济契约伦理,借鉴欧美高校经验,在科研经费中明确学生劳动报酬份额[17],使师生双方形成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合同观念,让导师和研究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的基点、共同愿景与约束机制,追求专业与价值的成长[18]。

3.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底线控制

承认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需要在提供经济自主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红线意识,注重底线控制。①政府作为研究型大学经费的主要供给方,应当在经费预算比例当中做好教师及研究生劳动酬劳经费的切实安排,并根据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水平进行动态监控管理,以期保障知识群体相对体面的生活,让知识的生产者少些后顾之忧,不必总是汲汲于“为稻粱谋”。②高校作为导师、研究生的活动场域,应大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明确师生关系中的伦理性应先于经济性,不可本末倒置,防止任由经济性消解师生关系的伦理性。同时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导师师德失范问题进行监管,在严查、严管、严控之下,务求做到师德问题零容忍。③导师、研究生之间应引入合同化管理机制。如德国高校的博士生在入学前,大都被要求细读所在学校的博士管理条例(Promotionsordnung),并且同导师签订博士就读合约(Promotionsvereinbarung),合约中对双方权责关系做出了明确安排。这种制度化、合同化的管理形式有利于督促双方行使权利、落实义务,尽量减少道德和经济纠纷产生的可能。④由于导师处在强势地位,扮演着团队领导的角色,应致力于厘清团队经济关系,做到根据个体边际效益、劳动支付情况等按劳分配,创造正向激励,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低效困境的产生,只有在形成稳定经济契约的基础上,激发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并将其转化为归属感[19],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李军, 潘澍之, 苏莲.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 文献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4):77-80.

[2] 陈桂生. 教育学的构建·增订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45.

[3] SLAUGHTER S, LESLIE L L. 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

[4] 王正青, 徐辉. 论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 2009(8): 38-42.

[5] 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M].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7.

[6] 钱志刚, 崔艳丽, 祝延. 论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教师的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z1): 92-97.

[7] 熊进. 科层制与项目制: 高等教育治理“双轨制”的形成研究[J]. 江苏高教, 2016(6): 15-20.

[8]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6年基本数据[EB/OL].[2017-06-26]. http://xxgk.pku.edu.cn/docs/201612281008 44668899.pdf.

[9] 王坤庆. 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12.

[10] 田豆豆. 导师与研究生, 的确是“雇佣”关系[EB/OL].[2017-08-29]. 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261062.html.

[11] 刘姗, 胡仁东. 博弈论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5): 45-50.

[12] 北晚新视觉. 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 1760万事件跑偏[EB/OL]. [2017-06-20].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900346.html.

[13] 任孟山. 复旦教授工资单惊呆网友 他们工资多高算合适[EB/OL]. [2017-06-27].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525/15407927_0.shtml.

[14] 中国经济网. 李克强: 有钱不给学生, 你拿它干什么用[EB/OL]. [2017-06-28]. http://news.china.com/2017lh/news/gd/13000366/20170307/30307653.html.

[15] 澎湃新闻. 华东理工学生死在导师工厂 这锅谁来背?[EB/OL]. [2017-06-12]. http: //tech.163.com/16/0530/11/BOAF1NMK00094O5H.html.

[16] 钱理群.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EB/OL].[2017-06-18]. http://edu.qq.com/a/20150520/041737.htm.

[17] 俞菀, 吴振东. 研究生给导师“打工”成常态雇佣关系超师生情谊[EB/OL]. [2017-08-30].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3-11/4632620.shtml.

[18] 胡天佑. 合作伙伴: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一种可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4): 7-10.

[19] 陈恒敏. 研究生主体视角下学校归属感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7(1): 74-79.

猜你喜欢

经济性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讨论如何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