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接力创新的研究生创业调查研究

2018-02-26陈谦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创导师研究生

梁 辰 陈谦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越来越浓厚的双创氛围,研究生创新创业既有能力优势,也有实践机遇:首先,研究生能够掌握较强的创新技能,可以参与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研项目,容易结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团队;其次,研究生能通过实习实践、导师推介、社会兼职等方式接触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获得启发,尤其是在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得到创业启蒙。研究生对创业认知较为理性,创业意愿非常谨慎,创业动机比较明确,创业障碍认识清晰,对创业教育需求较为强烈[1]。因此,引导和服务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研究生或团队把创新技术、创新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创新与创业接力式发展,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新需求。

一、基于接力创新的研究生创业特点

通过对东、中、西部1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04家入园孵化的研究生科技创业企业的调研和访谈,总结出基于科技创新的研究生创业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多在所学专业及相关领域创业

(1)基于对个人或团队科研技术能力的依赖。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研究生大多在攻读学位期间,在综合科研素养和专业技术方面得到了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或团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相关科技产品的研发和试制。其中,不少优秀的研究生更能在一些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有较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价值。因此,一些研究生科技创新企业也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个人或团队为核心,并以此在行业内保持技术先进性,实现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2)基于对成熟科研技术和产品价值的信心。从创新科研走向创业实践并不是一条可以循序渐进的轻松道路。研究生创业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在有创业意愿之前因为某次机遇而得到的意外收获。部分有心人会通过一次合作“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把已经得到工程验证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扩大销量、迭代更新、扩大收益。有些创业团队甚至在没有正式成立企业之前就已经有不菲的创收。把创新变现就是创业。正是研究生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作品在市场中被价值化的一次机遇所建立的信心,才鼓励他们大胆地走上了创业之路。

(3)基于对市场的预见和对收益的预期。研究生创业比例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的不确定性较大。除了必要的个人能力和技术先进性,对市场的预见和对创业的预期是决定其是否选择创业的关键因素。如前所述,不少研究生选择创业是顺势而为和水到渠成的过程:既然技术和产品已经得到一些用户认可,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向同类用户推广。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改进、产品升级、售后服务等不断深耕市场,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正是基于对市场的预见和对收益的预期,很多研究生才会选择创业。

但是研究生在创业中还有以下一些问题:

(1)研究生创业接力创新的问题。研究生既要埋头做技术,也要抬头看市场。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规划和导师对待研究生创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创业。此外,如果没有提前储备创业技能,没有联通技术与市场的机会,少了“技术→产品,创新→创业”的引导、协助和接力,研究生创业就只能寄望于“个人与机遇、技术与市场的偶遇”。

(2)专利与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调研发现,不少初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活动的衍生品,一些专利技术和发明创新是师生合作、同门合作、同学合作的共同成果。因此,研究生将上学期间的科研活动成果用于创业,在知识产权等方面还需要与学校及相关个人、团队进行分割,妥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2.多与同门同学或导师共同创业

(1)基于共同的创意与创想。创新是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的过程,创业则是用行动把创新变现。估值49亿美元的“饿了么”网上订餐平台,创业灵感就是几个研究生在宿舍里饿肚子时从传统餐饮外送行业中看到的商机,由此开发了网络订餐系统而实现了创业梦[2]。研究生创业企业的核心创业团队大多是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和宿舍伙伴。他们在生活中有共同爱好,在专业上有共同语言,对于萌发的创意与创想能更快更好地达成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市场的共同预见、对创业的共同梦想和对于未来的共同目标。他们通过思想碰撞、磨合实践、初创探索、荣辱与共而最终走向创业。这种因长期共同学习生活而形成的创业团队成员间具有较高的默契度,除了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性格上也有较强的互补性,更能相互督促和扶持,把共同的创意与梦想变成创业实践。

(2)基于信赖的首选创业伙伴。“先就业、再创业”是研究生创业的另一种演绎。创业梦想在职场的磨砺中逐渐点燃,学校缺失的创业教育通过职场历练而得到弥补。一些研究生创业团队是在就业以后才逐步认识到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研发产品的市场价值的,在掌握了一定人脉关系和市场资源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从维持创新技术优势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等角度,更愿意把自己的同门、同学、同事甚至研究生导师作为最值得信赖的首选创业伙伴,形成创业核心团队。

(3)基于代理与合伙的师徒联盟。调研发现,不少以研究生为法人的科技创业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研究生导师。这一情况在本科生创业企业中极少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亲密的师徒关系,有较好的相互信任基础;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技术传承和产品研发,在知识产权上较难剥离;③导师个人的科研经验、社会阅历、广泛人脉和其他资源等是创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④研究生作为法人或代理人,在结束研究生学习之后,大多可以与导师各自归位于比较合理的“创业合伙人”关系。这种形式的研究生创业企业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园区并不鲜见。

这样的创业团队构成存在下述问题:

(1)研究生初创团队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过于集中的初创团队往往对市场拓展、商业运作和项目管理缺乏充足的准备和应对经验,如果不主动吸引和容纳职业经理人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公司管理运营,容易误判市场需求和错失发展机遇,对企业发展不利。

(2)师徒共同创业是微妙的合作过程。一方面,导师的师长和合伙人角色在企业内外很难及时转换和准确定位;另一方面,研究生虽然是法人,但是有时未必能有效表达管理意见,行使管理责权和承担运营风险。

3.善于借力,降低创业风险

(1)借力投资机构创业。研究生科技创业的重要特点是他们大多已掌握了先进技术,具有较强产品优势,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在可预见的高收益背景下,相关资本对科技创业项目也是趋之若鹜。甚至当一些科技项目仅有一个不错的创意时就能够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的积极介入使“破釜沉舟”和“倾家荡产”式的创业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资本介入创业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资本趋利避害的特性也会及时纠正和提醒一些创业团队避免走入创业误区,降低了创业试错的风险。

(2)借力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创业。校企合作搭建的科研和实践平台是孵化创业企业的沃土。通过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和产品研发,研究生既能培养创新意识、解决工程问题、提升科研能力,也能观察和学习企业把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产生价值的完整过程,对其创业意识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调研发现,不少研究生创业企业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弄通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企业运营环节,在其上下游产业链上寻找商机开始创业。这种创业既有技术支撑,也有产业衔接,还有感情维系,是成功率较高的一种创业模式。

(3)借力互联网,抓住创业机遇。互联网的包容、开放、共享、合作理念改变了创业格局,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借助互联网的大平台、大资源、大数据优势,以及“微创新、快创业”的互联网思维,小微创业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空间和发展机遇。相较于传统商业模式,初创小微企业能规避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使创新、创意和创想能借力“互联网+”实现广泛合作和共赢发展。找准一块擅长的领域深耕,让企业悄无声息地发展和壮大。

但是研究生创业实践还有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创业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不足,研究生创业团队往往不善于与投资机构打交道,在获得投资与保留企业控制权,建立合作与利益分配等过程中,既会因为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错失机会,也会由于对技术和产品缺乏调研,因而让步过多而吃亏。

(2)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把全世界的创新创业活动都集中于一个平台,创业项目同质性竞争激烈,可复制性强,创新比较优势越发明显。在没有较高技术壁垒和产业承接的前提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企业的生存期也越来越短。

二、接力创新的概念、特点和问题辨析

1.接力创新的概念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生的接力创新是以在读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技能提升、创新思维拓展等为基础,以知识技能、专利成果、创新团队等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创业实践为手段,有效借助互联网+、社会资本、校企合作以及其他可用资源和条件,实施的创新变现过程。这个过程犹如接力赛跑,创业实践紧接在创新探索基础上发展和推进。

与接力赛跑递棒换人不同,研究生接力创新的创业主体没有变,变化的是研究生因创新而萌发和强化的创业意识,调整的是从获得创新技能切换为提升创业能力的状态;交接的不仅是专利成果或创新作品,还要把其转化为生产工艺或实用产品,是创新探索向创业实践递进的目标升级。

之所以用接力来描述创新与创业的衔接,是因为研究生的创新探索与创业实践犹如接力竞赛的不同赛段,由于“接力棒”的传递把“为什么创新——社会需求,因什么创业——满足需求”的阶段任务贯穿于“学以致用”这一终极目标,实现了研究生创新创业与创造价值的融合。同时,接力特有的阶段切换还伴随着相应的精神调整和能力完善,围绕创新技术发掘、科技产品转化和“双创”联动发展,接力思维所蕴含的调整、蓄力、爆发、持续等特质为“双创”升级提供了有效策略,符合新形势下研究生“双创”互促的发展特征。

2.接力创新的相关特点和问题辨析

从上述调查来看,研究生创业接力创新既有选择擅长专业领域、邀约同门和导师共同创业、善于借力借势等时代特点,也有创业接力创新不足、知识产权困扰创业、初创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师生合作创业关系微妙、创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应对市场竞争不力等问题。以下结合案例,从研究生导师、投资机构和高校的“双创”教育等三个方面因素来辨析这些问题。

(1)导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双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是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奖成员,其获奖作品就源自于导师的校企合作项目——“拉铆钉视觉检测技术”。毕业前夕,几名研究生师兄弟决定以视觉检测为核心技术创业,在导师的激励、帮助和推荐下迅速开拓了市场,创业半年即实现了销售收入260余万元。几年来,公司产品线不断拓展,营销收入逐年翻番,步入了稳定发展轨道。

导师的言行对研究生价值观形成和职业规划有重要影响。导师们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解和践行,是培育研究生事业心,储备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的丰富社会知识,提升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略等开拓性素质的重要环节[3]。从案例来看,正是导师的学术引导和科研培养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操作,为研究生拓展了学有所用的平台,指明了职业发展的方向。也因为导师的支持才激励了研究生把自己擅长的专业技术应用于创业,并能把师兄弟和同学拉入团队。

研究生导师大多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既是创新探索的导师,也是创业实践的导师;既可以对研究生的创新技术向产品和产业转化给出指导和建议,也能用自己的经验、人脉和资源做好研究生的创业引路人,帮助其降低创业试错风险,提升创业成活率。一些研究生创业团队也愿意诚心诚意地邀请自己的导师和其他教师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创业过程,这既是对导师科研能力、指导工作的价值认可,也为创新成果更直接地对接产业前线,保持技术先进性和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保障。师生联合创业因此成为研究生初创企业比较普遍的特点。

导师的创业示范还是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某知名大学研究生导师骄傲地给出以下数据:“我的研究生有85%毕业后都在创业。”在问及原因时,教授说:“我既要求研究生在实验室搞研究,也动员他们在我的公司实习。他们在实验室学知识,在公司参与管理,我们因此结成了‘创业共同体’。当他们了解了科学研究到科技产品再到经济效益的全过程,会非常乐意深入学习和参与其中,这就破除了创业的神秘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出去创业并没有成为我的竞争对手,反而还成了合作伙伴,相互拓宽了业务渠道,还为我们学院解决了不少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边育人边创业让我的工作更加轻松愉快。学生们看到师兄师姐们的发展路径,更乐于跟着我学习,参与我的创业。”

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影响也并非都是积极的,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前所述,在参与研究生创业过程中,导师能否自然地去掉老师的“架子”而端正创业合伙人的心态,处理好自己在企业中的身份地位问题,担当起自己应该担负的创业风险和责任,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在特有的“师徒”文化背景下,师生合作创业确有不易处理的微妙关系。还有,让大学实验室的科研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固然重要,但涉及学校与师生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产权需要怎样厘清,成果转让、切割需要怎样的流程等问题,都容易被师生合作关系或者校友创业逻辑带入创业过程,使相关问题复杂化。

此外,部分导师不明确的态度、不适宜的指导、不恰当的关注以及欠妥的创业合作方式为研究生创业也制造了不少阻力。毕竟很多研究生导师因为个人精力、能力和喜好等原因,没有从事创业的打算和经验,对于企业管理、运营和市场需求认知不太全面,指导的创业方向和传授的业务经验难免偏颇和不合时宜。一些更看重学术成果的导师也比较反对研究生“不务正业”,直接阻断了研究生将创新技能转化为创业实践。还有一些“思路灵活”的导师把意向创业的研究生作为自己创业的代理人,以导师利益为核心的不合理股权架构和决策机制把师徒联合创业引向难以合作的尴尬境地,偏离初心的创业逻辑更使研究生进退两难。

(2)投资机构在创新创业中的角色。“烯时代”是2016年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组的银奖项目。参赛期间多家企业和科创园区对该项目低成本生产石墨烯以及石墨烯超级电容生产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参赛项目负责人的研究生,虽然也是相关专利技术的所有人之一,却不能代表专利技术其他共有人明确表态,最终导致了该项目的融资创业计划不了了之。

投资机构在创业知识产权交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产权是困扰科技创业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一毕业就创业的研究生,面对导师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共有的创新技术使用、转让和产业化方面缺乏绝对的话语权。目前,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和交割平台还不尽完善,一些初创团队和个人难免“创业心切”,瞒着知识产权其他所有人“带病上路”,为创业埋下隐患。根据国外相关经验,这里就需要一些长期关注和关心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投资机构能够适时发现成果的价值,而高校更需要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把一些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挂牌出售的方式提供给投资机构,并由他们代入到既有创新能力也有创业意愿的团队产生应有价值,促成创业。

投资机构为团队创新走向创业提供了资金和资源。对于原材料和硬件设备投入较高的科技创业项目来说,一旦离开大学实验室的培育和支持,资金缺口带来的压力是普通创业团队无法承受的。因此,一方面,各类投资机构提供的创业资金是校园内外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补充,能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创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还代表了市场的选择,能引导创新找准热点,为创业项目对接产业链的上下游伙伴提供资源,促进创新者转变为创业者。当然,资本逐利的本质对企业发展和团队的决策也容易产生干扰,一些强势的投资机构会对创业者提出非常苛刻的融资条件,有的甚至让创业者在最终的博弈中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一些大学科技园里的创业案例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即以导师为法人的创业企业运营状况要远好于以研究生为法人的师生联办企业。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仍旧是师生合伙创业中,到底是“老板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的问题。而投资机构介入则会规避这个问题。投资机构既能趋利避害,也懂市场规则。机构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注入,也是对创业全程的参与。其中既有资本换得的话语权,也有不偏重师徒辈分的公正性。作为创业参与者,投资人更善于运用市场法则和科学决策协助处理好创业合伙人之间、创业者与单位之间的各种纠葛和利益纠纷,厘清人情世故与公司管理,督促创新技术向创业变现。

(3)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福德机器人公司是由一群满载荣誉的研究生发起成立的。公司创业团队核心不仅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队主力,还与导师一起成功处置了河南杞县和广东番禺两次“卡源”事故。2014年,“福德机器人”获得全国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赛后,不少投资者因看中福德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和核心技术希望与其开展深入合作,最高一笔意向投资达到了 5000万元。但是,由于公司初创融资导致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终与增资扩容失之交臂。创新能力强大而创业能力不足是研究生科技创业的常见短板。企业初创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难免会让创业者有饮鸩止渴的冲动,为企业发展埋下多种隐患。

从调查来看,高校仍然普遍存在“双创”教育不足,“双创”理论与创业实践脱节,以课程教学代替个性化指导,“双创”教育对象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目的不明确等问题。结果就是研究生的创新技能仅作为学术能力和学位的标志而没有与需求对接,创业实践没有进入研究生职业发展的主选项。

面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双创”需求和发展趋势,高校以引导创业、服务接力、提升能力为目标,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培养类别和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既要有通识教育,也要有分阶段的能力提升方案和培训计划。

一是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接受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更需要深刻认知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支持和融入国家“双创”发展战略。他们既可以亲自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也可以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为其他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作支持和配合。

二是创业能力分级培训。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能力培训要针对个人意愿、团队结构和创业项目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阶段性提升。把有限的资源有侧重、有实效地服务于研究生创业准备、创业初期、创业后期等不同创业阶段的关键环节[4]。

三是撮合创新创业团队。“福德机器人”案例反映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而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最有意义的环节就是把不同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聚拢、撮合起来,通过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多种创新创业活动形式,以创新项目招标、创业讨论分享等具体活动内容,打破年级层次、项目团队、学科门类之间的藩篱,把技术创新人才与管理、营销等多类人才撮合到一起,促成创新创业团队结构的合理化。

三、高校应以自己的担当促进“双创”接力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的职能内涵。其中,研究生创业接力创新具有非同一般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高校既要激发和保护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还要训练其执行创新接力任务的能力和水平,更要把与其紧密关联的导师影响、资本资源等重要因素充分统筹于“双创”教育和服务的相关环节,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双创”联动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有特别的担当精神才能充分地肩负起“双创”赋予的新任务和新使命,以借势、借力、借资源、练内功、聚人才等措施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服务手段,助力研究生“双创”接力发展。

1.借势

第一是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势,转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双创”教育和服务工作思路,引导各学科专业和导师深刻认识“双创”的意义和时代机遇,密切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双创”人才: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具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知识、拥有创业团队的研究生把创新技能和创新作品积极投向创业实践,使创业更有底气和后劲。

第二是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之势,落实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协助创业团队处理好研究生与导师共有科技成果的“三权”(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处置问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此带动更多教师和本专科学生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实现创新与创业协同发展。

第三是借当代青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意愿之势,有效保护和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激情与创业意愿,把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作为诠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重要载体,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摇篮和萌发创业希望的沃土。

2.借力

第一是借区域产业之力拓展“双创”空间。高校的学科布局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有极大的对应性,研究生的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大多也根源于导师与区域内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契机。总结和梳理产学研合作的各种机遇,在区域产业链中找到创新成果可以对接的创业空间,使“产学研创”能借力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借企业发展之力拓展“双创”教育平台。加强与企业在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合作,尤其是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合作,把他们快速迭代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创业之道作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双创”教育更接地气。

第三是借投资机构之力满足“双创”接力需求。打通校内外融资创业渠道,提升资本融入校园、资助创新技术发展和服务师生创业的水平。高校可以设立专门场地并定期举办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团队的见面沟通活动,让创新创业团队能多接触、多了解资本的投资意愿,了解市场的需求,发现成果转化的机会。

3.借资源

第一是借政府资源。借政府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为研究生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争取支持。在推荐相关项目获得审批或落户园区孵化过程中,高校既要协助做好项目的培育遴选,也要敢于为其站台背书。此外,还要借政府能够整合和协调各类资源的能力,把高校不擅长的“借势”和“借力”通过政府的协调和组织落在实处。

第二是借各类创业竞赛的资源,鼓励以赛促创。目前,各级各类创业竞赛如雨后春笋,也有人对此颇有诟病,觉得创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赛出来的,创业竞赛很“虚”。创业竞赛重在以赛促创,弥补校园创业教育不足,是用竞赛把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一起并集中对创业项目、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和改进的方式。真正的创业者都可以从参赛中得到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最初就被淘汰,也会使参赛者意识到创业的严肃性。近几年,一些较高层次的创业竞赛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投资机构担任评委和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对很多有价值的项目进行赛场点评,赛后还热心地帮助拓展渠道、商谈投资和寻求合作。有的还派出专业经理人团队义务给予指导,帮助完善商业模式,对接上下游合作伙伴,弥补团队人才结构缺陷,让很多好项目搭上了创业快车。

4.练内功

练好“双创”服务的内功。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服务需要与研究生的创新技能基础、生源经历和创业意愿紧密结合。“双创”服务不能厚此薄彼,不应该因为创新技术和发明专利能提升学校声誉,就大力鼓励帮扶;因为创业比例低、成功率更低,可预期的回报少,就采取“适者生存”令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创业接力创新不能只写进文件、动员在嘴上、落户到科技园,还要落实校内外创业导师的跟踪服务,指导研究生创业团队熟悉创业过程,适应市场竞争,提升创业成活率。“双创”服务还要正视创新创业的规律,创业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练好“双创”服务内功,是当好研究生创业接力创新的帮手,为创新升级、成果转化、扩大创业、凝聚人气建好机制,搭好平台,做好服务。

5.聚人才

促成人才聚集,推进创新创业。通过校外科技园区、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兄弟院校、校友企业等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契机,实现校外优秀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和管理者等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意识培养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高校还要整合用好校内资源,促进学科间、学院间、团队间创新人才交流和创业人才聚集,有计划、有目的地孕育创新创业项目,围绕优质项目凝聚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优秀人才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建立重点科研课题、重大项目与重点人才对接机制,促进学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进创业接力创新发展。

有关研究显示,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科技任务[5],成了国家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为全面践行国家“双创”发展战略,高校在培养创业人才和促成人才创业方面也应成为先行者。创新有目标,创业有基础;创新有实力,创业有底气。这是高校培养研究生把创新技术应用于创业实践的天然优势,也是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1] 谢红梅, 龚惠香, 彭列平, 等. 研究生创业倾向与创业需求分析——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4): 48-52.

[2] “饿”出来的创业[EB/OL]. (2014-05-26). https://www.qianzhan.com/investment/detail/317/140526-ca29f 499.html.

[3] 赵哲, 宋丹, 宋芳. 研究生创业教育: 态势研判、价值意蕴和长效机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6): 46.

[4] 樊鹏, 李忠云, 胡瑞.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现状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6): 7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猜你喜欢

双创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V eraW an g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