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让阅读教学迈向高效
2018-02-26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226600
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226600) 刘 琴
所谓“让学引思”,就是将主动学习的时间、契机等权利交还给学生,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建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内在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践行“让学引思”的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呢?
一、借设问而“让”,以多元引思
真正开启学生内在思维的,当属富有实效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在充分解读文本、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紧扣文本的关键处进行质疑、释疑,将“让学”融入学生主动质疑的过程中。其次,教师要充分放大问题的探索性,在引领学生细致分析、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凸显问题的开放性特征,促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例如,在教学陆游的诗作《示儿》时,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大意。有学生深入到诗歌内核中进行质疑:既然陆游已经知道“死去万事空”的道理,为什么还要让儿子“家祭告乃翁”呢?这不是非常矛盾吗?其实,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是陆游死不瞑目、赤诚爱国之心的印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化思考,形成了众多个性化的体悟结果:有学生认为,一般老人在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亲人和子女,但陆游却心怀国家,爱国之心鲜明;有学生认为,整首诗都流淌着一个“悲”字,与前面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了对比,但不变的依旧是陆游的赤诚爱国之心;有学生则从矛盾深处出发,说是“万事空”,但终究是放不下,陆游内心的爱国之情是难以抑制的……
之所以学生读这首诗后会出现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认知,就在于教师通过“让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思”激活了学生多元感知的动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效果。
二、借合作而“让”,以分享引思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让学引思”的模式,教师不能机械而单纯地将所有权利交还给学生,而仍旧要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领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释放个人自身的能量,并在自主学习中树立融合他人成果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教师以深情的语言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结合课文,看看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叶欣护士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先从个人的角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再借助分享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形成小组的集体性结论。而在深入小组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从文中对叶欣的正面描写入手,紧扣细节感知人物忠于职守的伟大精神;有的学生结合文本语境,想象叶欣的同事、病人、亲人等不同人物对叶欣的评价,展现了这位白衣战士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与课文中的内容相辅相成,强化了对叶欣的认知……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是“让学”理念下的产物,避免了教师机械强行地灌输,合作下的分享又为“引思”提供了多种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的吸收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认知。
三、借拓展而“让”,以整合引思
阅读教学中的“让学”,简言之,即“让学生主动地学”。而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开掘、整合适切的教学资源,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更丰富的素材天地中徜徉,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思考。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洞察诗歌表达的主题,感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分别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过五岭”“越乌蒙”“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与长征相关的资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串串具体的数字、一段段震撼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把诗歌内容与这些拓展资料结合起来,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同时,这些资料也是引领学生深入品析诗歌中“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核心词语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发展。
借助拓展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是践行“让学”的重要策略;引领学生将拓展资源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更是落实“引思”的重要方法。这一案例中的拓展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可谓一箭双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通过“让学引思”的模式,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促发学生深入思考,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