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类文本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
2018-02-26江苏海安县雅周中心小学226641周春霞
江苏海安县雅周中心小学(226641) 周春霞
神话类文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在神话类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远古时代先民们的原始智慧、素朴情感和瑰丽想象。由于神话类文本所独有的浪漫情怀和诗性气质,所以非常贴合儿童的审美情趣,为儿童所喜爱。
一、神话类文本的基本特质
神话故事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具有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夸张的表达方式,因此是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力、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故事文本既具有神话的特质,即原始性、集体性、超验性、幻想性,同时又具有文学的召唤性结构。
(一)超验性
神话故事文本是超越我们经验、生活常识的文本。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时间的跨度大、速度快。神话在叙述上表现为模糊而悠远,常用表示跨度非常大的时间的词,如“很久很久以前”“一万八千年”等。二是内容的幻化性。如,《开天辟地》中盘古的身躯化身为天地万物,《夸父逐日》中夸父的手杖变成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桃林等。从内容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神话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入幻、悟幻、补幻的过程。
(二)形象性
通观神话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神话文本中的主人翁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例如,《后羿射日》一文,后羿用非凡的神力拯救百姓,迸发出一种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和气势;《沉香救母》中的沉香,经历了骨肉分离的痛苦,但沉香不畏困难,敢与邪恶做斗争。在神话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可以感知、领悟到英雄们敢于抗争、勇于担当的美德。这些形象成为圣洁道德和勇敢正义的化身,契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三)崇高性
从神话所表现的主题看,神话故事都是大舞台、大背景,处处闪现着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所认为的“崇高之美”。英雄们在这个宏大的舞台上开天辟地、修复天地、创生万物、拯救人类等。这些主题都是正义的,体现一种崇高之美。在这样的主题背景中,学生能够体悟到一种内蕴的崇高精神,感受到一种正向的精神能量、精神力量,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内隐文化意识、价值观的濡染。
作为一种课程文本,神话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通俗、形象等特质具有丰赡的意义。学生在阅读学习神话文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经受灵魂的洗礼,感受到伟大、博爱的关怀之心。
二、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对神话类文本的教学,教师要从儿童立场出发,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用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学生提供“虚构的世界”,让学生“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王荣生语)。
(一)复述
神话是以故事打动人的心灵的,它的情节常常具有戏剧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复述的方式让学生把握神话的叙事结构。首先,要引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整体顺序,建构故事结构的基本模式。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色鹿》,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复述的脚手架,列出复述的关键词句:“耳边传来……九色鹿立即……调达得救后……九色鹿打断调达的话……调达郑重起誓……”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复述思维导图,展开生动的复述,将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通过复述,学生感受到故事的内在结构和规律。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九色鹿》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最多、情节最曲折的第八自然段进行复述。再如,教学《开天辟地》一文,有位教师提炼出“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的行文脉络,让学生复述。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有位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串,让学生思考、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是怎样盗火的?盗火成功之后,他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将认知扩充到整个文本,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感知、把握。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带着角色体验,模仿着各种角色语气,将情节背后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二)想象
在神话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舒展自己的心灵。在想象中,儿童生活在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宽广、更宏大的世界内。想象给了儿童自由,给了儿童诗意。为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文本的情节、语言和人物中感受神话的想象手法,激活学生的想象。例如,教学《沉香救母》,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受苦受难的画面;教学《盘古开天辟地》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词语——“混沌、猛劈、缓缓上升”想象天地合一、盘古开天辟地、天地分开等画面,想象盘古化生万物的情形;教学《哪吒闹海》,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哪吒闹海的具体细节等。在想象中,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创造,对故事情节进行“嫁接”,对细节进行改动,进而感受到神话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魅力。
(三)思辨
教学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领学生磨砺思维,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要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思辨,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神话之“神”主要意味着神圣、神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地区分原始思维的“真”与逻辑思维的“真”,让学生对神话语言进行品析、思辨,进而认识到神话人物言行的神奇,并深层次地把握神话故事的文化意蕴。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辟地》,笔者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先民们对“世界从哪里来”的素朴追问和思考,并且让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引导他们感悟不同民族对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等问题的不同思考。教学《哪吒闹海》,笔者将哪吒形象与《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两位英雄的形貌、性格和具体的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让他们思考、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特质。教学《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让学生从这些神话人物身上,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勤劳、勇敢、善良等。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将不同体裁的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如,一位教师执教《牛郎织女》一文,将曹丕的《迢迢织女星》、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文本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版本中牛郎织女的不同结局,进而体会不同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思想。这样,以教材为引子,将教学延伸至课外,更加丰富了神话的内涵和韵味。
神话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篇神话都是先民一次神奇的创造。神话又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口。一篇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就是一叶乘风破浪的小舟。借此小舟,学生划楫撑篙,就可以驶向远古神话的河流,去追溯远古文明的源头,感悟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