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
2018-02-26杨明波
杨明波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文良小学 吉林白山 134300)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数学老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带了很多届学生了,可是每一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困生。而我也是往往把精力更多的倾注到他们身上,课堂上提问最多的是他们,作业批改最费精力的是他们,课后辅导让我磨破嘴皮的还是他们,甚至为了一个他们没有掌握的简单的知识点,我不惜占用整堂课的时间反复讲,以为这样他们就能多懂一点。可是尽管我在他们身上费劲心力,结果却大失所望,效果微乎其微,该会的还是不会,该懂的依然不懂,作业自然一塌糊涂,考试成绩自不必说了。懊恼之余,我查找原因,是我们学区的家长素质太低了?(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家长以农村进城打工和无业人员居多)是这些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可他们也不是痴、呆、傻啊!是新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少,没有辅差时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自从参加了学校的二课活动,孩子们的表现却深深触动了我。学校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是孩子们的二课活动时间,学校要求我们深入二课课堂协助二课老师做好工作。我被安排到了彩泥班,好巧不巧,我们班的几个学困生都在这个班里。分发彩泥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兴奋,待老师讲解完毕,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动手了,彩泥的捏制过程中,一个个全神贯注,尽管捏出的作品形态不一,但却看的出他们每一个都在力争做的完美。我特别关注了一下那几个学困生的作品,竟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作品的精致程度完全不能和数学课堂上的他们相联系。一股强烈的挫败感弥漫我的心间,为什么所有的孩子在二课活动中都表现的那么优秀?这个困惑一直到在一次假期的读书活动中,我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才找到了答案。书中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观点点醒了我,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他告诫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此我想到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有困难,是不是正常的学习内容他们已经够不到了,索性不够了呢,如果能让他们伸伸手或者跳跳脚就能够到的话,他们是不是就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了呢?想到就做,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就此展开。
一、学生差异分层
我发现数学课堂上,有一部分孩子接受知识特别快,书本上的知识完全可以自学,一看就懂一点就透。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领和同学间的互助也可以掌握应知应会。最难的就是在接受新知识存在困难的这部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鉴于此,根据班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拥有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智力水平等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一类),中等生(二类),学困生(三类)。
二、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同一授课内容,根据差别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差别教学目标,要求第三类学生只要掌握单一的基础知识就可以,第二类学生要求掌握综合知识,而第一类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将所学知识纵横联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够的着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层
不止是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过程也要分层。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孩子享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拥有成就感。课堂教学中,例如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再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完全可以让一类二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计算方法,而把精力着重用于指导第三类学生,指导他们用图示法,对比法等方法完成对算理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课堂练习中要强化二,三类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设计相应的拓展提升题,以使一类学生能吃的饱,吃的好。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设计相应数量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第三类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完地成简单的必做题就可以,选做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第二类学生在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力争最大程度的去完成选做题。而第一类学生如果选做题做的好,可以选择不做必做题。这样才能使第三类学生有的吃,第二类学生吃的饱,第一类学生能吃好。
四、教学评价分层
对于第三类学生的评价,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与鼓励性评价,以增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第二类学生既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要鼓励他们努力的方向,以促其不懈的向上。对于第一类学生则采用竞争性的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以促其不断超越。
正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以使每一个学生在他们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无疑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