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2018-02-26广西横县校椅镇中心学校本校5303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林海音晏子枝干

广西横县校椅镇中心学校(本校)(530300)

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道:“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易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读书只有得其法,才能得其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展开教学。

一、适切的整合,凸显遒劲的“枝干”

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树为什么会显得生机勃勃呢?是与它的枝干分不开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引领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节等部分进行恰当的整合,凸显其遒劲的“枝干”,从而使学生产生“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阅读见识,提升阅读能力。

如人教版语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怎样才能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晏子的风采呢?在教学的时候,我从“笑”入手,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写了几次笑,这些笑声是谁发出的,笑到最后的是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分别从楚王的笑、晏子的笑、楚国大臣们的笑入手展开了阅读品味。这样,晏子的聪明机智形象就一览无遗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我鼓励学生从整合入手,先罗列出文章的骨架,再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显得更加饱满,教学效果更显著。

二、发现与推论,破译文本的“迷宫”

实践经验证明,凡是一些高明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不会被动地去接受文本中传来的一切信息,而是边读边思考。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推论,以此来破译文本的“迷宫”,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如人教版《窃读记》一课,主要以独白的形式介绍了女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因买不起书而到书店窃读的事情,表达了主人公热爱读书的愿望。在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获得对林海音的深刻认识呢?我鼓励学生边读书,边想象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当读到“我害怕被老板发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心里提前预测一下:“如果被老板发现会怎样?林海音会受到怎样的白眼与惩罚?”再如,当读到“从头来,再找一遍……原来它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推测:“书为什么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学生可能会想:“来这儿看书的人很多,书当然很容易被别人挪动。”“那么,作者为了避免类似情形的出现,以方便下次找到那些书,会做出怎样的动作呢?”“可能会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吧。”……学生此时已经真正沉入了文本中,走向了阅读的深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鼓励学生边读边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解释或者预测,提前预想一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破译文本的“迷宫”,进而洞悉文章的真知。

三、联结与反思,让阅读不再“旁观”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把阅读当成别人家的事,自己则作为一个旁观者,这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如何打破文本与现实的堡垒,进而打动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呢?联结与反思就可以有效地把文本信息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生成更有意义与价值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争吵》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了争吵,以及在整个争吵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和“我”对于整件事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白: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宽容,彼此谅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常有的事,这篇课文可谓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佳例。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和朋友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争吵,你会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件事?你会做些什么?”在我的启发下,有学生说:“如果是我的错,我会主动承认错误。”有学生说:“不管是谁的错,都不要不理对方,应该把误会解释清楚。”在反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关于《争吵》这篇课文的理解上,我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对同类事情的处理方法。这样一来,阅读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准教学实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奠基。

猜你喜欢

林海音晏子枝干
何 芳
秋的气味
晏子不辱使命
玫瑰或刺
玫瑰或刺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晏子使楚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晏子使楚
林海音与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