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初探
2018-02-26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
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
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始终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却没有清晰的、具体的方法。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略谈一二。
一、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意义
概括能力是学生顺利进行阅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语文学习中领会和把握文章内容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仅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还直接决定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对语言信息概括水平的低下,也影响他们语文学习整体成绩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中年级。这是因为,如果学生能掌握多种不同的概括方法,学会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他们就能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概括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加速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概括文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三年级是系统学习概括的初始阶段。要想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他们阅读概括的一些具体方法。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规范的文本,符合各年段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用好课本这一“例子”,依据不同的文本体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尤为重要。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按照课文常见的写人、记事、状物和写景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概括方法的训练。
二、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多年的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文章类型,成功地总结了如下几种阅读概括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一)写人文章:抓住文章题目概括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席之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集中了课文最主要的信息。这类文章往往其题目能够反映人物的主要活动或思想品质。透过课题,我们能捕捉到很多重要的信息。面对写人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抓住文章的题目对内容进行概括。
有的写人课文,直接以某个人物做什么为题目,让读者一目了然,清楚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旧中国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首倡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这篇课文以“孙中山破陋习”为题,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李广射虎》一文,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个性特征。这类文章的题目能反映人物的主要活动。教学时,抓住题目就能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准确的概括。
有的文章以人物的主要特点作为题目,抓住题目就能理解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比如,《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赞扬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卧薪尝胆》描写了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来到吴国在吴王身边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断激励自己,最终转败为胜的故事,从而刻画出勾践发奋图强、复兴国家的形象。只要抓住这类文章的题目,细细品味文章的内容,就能体会文字背后人物的精神品质。
有些写人的文章题目,已经表达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就已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读书思考,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这类文章,一般都可以抓住课文题目,从某个角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分析课文题目,也就能够概括理解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二)记事文章:抓住主要事件概括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事件往往可以按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提问,并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将答案进行综合。这就是根据记事文章特点进行概括的主要方法。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哪吒闹海》一课,主要人物是哪吒,主要事件是闹海。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几个基本内容后,再围绕课题提问,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关注三个重要问题——“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闹了几次海?结果怎么样了?”又比如,教学《石头书》一文,就可引导学生抓住题目提出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石头哪里像书?石头书中有哪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地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掌握概括的方法。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主要事件后,还要让学生学会串联。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要围绕这几个问题提炼概括课文的中心:“爸爸在什么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他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说了以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把这三个问题答案串联起来,就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其中,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这几句话能将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具体地凸显出来,给学生鲜明、清晰的印象。至此,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三)状物文章:抓住重点句概括
中年级的状物类课文大都采用“总—分—总”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句子,这样的句子被称为中心句。它是文章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读到这样结构的文章,只要找到中心句,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苏教版教材的《东方之珠》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和末尾的总结句,适当缩减,就可以快捷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被誉为“东方之珠”。
有的课文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课文的结尾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学会查“无字字典”》一课的最后一节,有这样一句话:“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字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字典’哪!”这句话就总结了全文。教学时,让学生把这句话缩短一些,去掉关联词,并适当补充,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写景文章:抓住主要问题概括
到了中年级,随着课文内容的增多,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难度也逐渐加大。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顺序,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抓住文章的主干,就能梳理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让学生按照设置问题—分析问题—交流答案—实现概括四步来进行概括。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概括内容方法多了。
教学写景这类课文,可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尝试进行概括。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可抓住课文的主要问题,尝试概括: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再如,教学《西湖》一课,要抓住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西湖的美景?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以质疑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逐一做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整理起来,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概括方法,可以称为“问题整理法”。它比较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不明白的问题总想问个究竟。而这种方法就是抓住课文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提炼出主要内容。
三、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中年级的阅读概括对学生来说是个新事物,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教学时,可按文章类型引导学生掌握概括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章的特点,形成思维的一般模式,减少概括的盲目性。但是,对教师而言,使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注意概括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一)先行下水,探出深浅
作为教师,在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概括时,首先要自己尝试着概括一下所教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阅读,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解,把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深度。同时,教师概括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揣摩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样,作为先生走在前面,指导学生概括时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二)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儿童掌握概括方法,总会经历由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应操之过急。在训练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概括的方法和步骤。比如,起初教师可以提供概括课文大意的样式,如填空、句式等,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渗透概括的方法,强化握概括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高要求,形成能力。
(三)联系比较,融会贯通
各种文章类型特点会有所不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细心揣摩,潜心钻研,既注意文本共同性的方面,又要考虑细节的差异性,不可一概而论,照搬照抄。同时,对各类体裁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实行相互比较、参考,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文,认真阅读文本,分析理解,针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灵活选择,为学生提供抓手,让他们拾级而上,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