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于生活
——拓展课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探索

2018-02-26湖北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活动

湖北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 (430000) 李姝婧

“LCC”新读写素养课程改革是武汉市江汉区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LCC”新读写素养课程主要有两种类型: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国家课程以及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校本课程都可以视为基础课程,而拓展课程则包括学科融合课堂和社会研学课堂。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积极的自身情感、态度,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以实用生活为目的,让学生在走中学、见中思、行中反刍。下面笔者将重点谈一谈如何在拓展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生活为目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融合课堂,把握“合”“分”之度,使所学实用于生活

我们所倡导的学科融合课堂是希望可以消除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界限,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学生借助与他人合作来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提升的目的,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找准中心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

杜威认为:“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学科融合课堂里,课堂以问题开始,而这些问题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兼顾在社会中的实用性。比如,在高年级的学科融合课堂上,教师先问:“对于世界、对于你的生命,大家有怎样的问题、忧虑或者好奇?”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开始讨论、思考、求索,在小组内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问题。

“我们是怎样获得干净的饮用水的?”

“为什么有时我会生气?”

……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几个清晰的主题浮现了出来。例如,生命的起源、世界的终结以及人类的角色等。在经过几次的大讨论后,全班学生提出了一个中心问题:“地球是否也有终结的一天?”这个主题联系起了科学、数学、人文,甚至哲学等多个学科,引导着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

(二)体验合作与分工,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团队协作

小组合作能发展协调技能、交流技能、合作学习技能,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提供分享观点的机会,督促小组成员学习等。在合作学习中,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要为其他人提出建议,遇到困难还会主动寻找组员的帮助。在学科融合课堂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比如,以“水上乐园”为主题展开学习,学生需要分组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水上乐园,并且还要向别人介绍和展示。“水上乐园”课堂开始后,教师先简单提出任务,然后学生就开始进行自主学习。计划、试做、修改,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要为结果负责。在最后展示中,小组成员会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但是团队里难免会有冲突,教师只对解决冲突的方式进行指引,无论是个人“跳槽”还是小团队闹“独立”,不干预他们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得出的最后结果。如果不能发挥自己在小组内的价值,消极怠工,坐等分享同伴的劳动成果,一样会面临被“下岗”的危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公民素养不知不觉形成了,学会了分享与合作。

(三)强调学习经历,“合”“分”之间提升思考问题能力

我们在进行学科融课程的探索时,认识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分科课程的必然性。如何把握“合”“分”的度,其实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比如,《长城》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相对于散文、游记或写人叙事的文体,说明文的语言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文中有些说明性的语言、场景、实例甚至数据等,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直观地认识和感受有一定难度。作为一篇说明文,它涉及数学知识,比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转换;也涉及科学知识,如摩擦问题等。教学时,把语文、数学、科学三个科目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把冰冷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一种形象的画面,这样学生喜闻乐见,更乐于接受。具体而言,语文课通过重点语段感悟长城的雄伟,偏重对长城这个事物的说明和描述。这时会涉及数学知识,比如重量、长度等。这些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数字,如果通过数学知识来引导,通过学生日常能看见或接触的事物来进行对比,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在模拟古代劳动人民用滚木搬运条石的实践活动环节中,教师通过科学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体会把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时能大大节省力量,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活动,学生更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这样教学,将经典的阅读、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科学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子系统间又有关联,教学内容有序而不混乱。这样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多向思维的能力。同时,用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其实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社会研学课堂,发展牧式教学,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社会研学课堂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整合资源,跨界融合,以学生体验和感触为中心,重视生活和自我的联合,深入对话、充分自主、相对自由、促进自主有特色发展的牧式教学形式的新型课堂。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梳理出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基础,确立不同的实践主题,细化目标,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把握儿童特点,分年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设计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选择适合年段特点的社会资源,组织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低年段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于是,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倾向于观察,鼓励学生想象。比如,以“认识大公鸡”为中心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低年段的学生去菜场或者农场观察公鸡。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会说出公鸡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以及公鸡的特点,如好斗、带着一群母鸡……这样就能达到活动的目标。在低年段,我们还以“我眼中的四季”为主题,在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自然的广阔天地里,学生会发现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这些具象的事物不仅让他们深刻认识季节,更能诱发他们的遐想。以观察、感受为主的低年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的美好记忆。

中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兴趣已开始分化,独立性逐渐增强。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关注生活问题,并学会健康愉悦的、自由而负责任的、智慧而有创意的生活。

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新闻播报”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网上浏览一周时事新闻,每个人在同学的微信群或QQ群里推荐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并以100字左右概括新闻事件(最好辅之以图片),然后集体投票决定大家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在分享和积累中,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娱乐、军事……无所不有,每个人都成了生活“百事通”,而不再是“书呆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活动逐步训练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海量信息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二)发展牧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社会研学课堂里,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当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而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以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信息的变化;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并从中学习,有所收获。

比如,我们举行一次“海洋世界之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宣布这个活动的同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网址导航、网上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获取有关海洋的信息。当然信息量是巨大的,学生可能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此时,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他们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针对这一次“海洋世界之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一些问题。

“海洋中常见的动物有哪些?”

“这些动物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为什么有些动物会生存在特定的海域里?”

“海洋动物的生存现状如何?”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用思维导图整理这些信息。这样在帮助他们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的同时,也使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掌握进行自由组合,去参观考察。这样,他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每看到一种海洋动物,那些前期搜集的信息就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是学生自己组合小组,大家兴趣爱好一致,在整个活动中他们能各抒己见,将自己收集到的知识与大家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静静地聆听,适时给予补充说明,保证学生的讨论交流不跑偏就可以了。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牧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使他们融入团队中,学会在实践中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们尝试在拓展课程中,对如何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怎样通过拓展课程使学生所学实用于生活的一点看法。在此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并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他们真正学到的是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他们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活动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