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好旧故事与新时代之间的桥梁

2018-02-26董亚锋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祥林嫂鲁迅桥梁

董亚锋

(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

鲁迅先生的文章应不应该从中学教科书中逐渐删除,一度引起很大争议。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一边为鲁迅先生作品对时代、对国人剖析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而深深叹服,一边又为学生难以读懂甚至不愿去读,不知如何设计教学而苦恼。究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离当今学生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还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很好地架起学生与远去的时代之间的桥梁呢?讲解《祝福》一课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祝福》是鲁迅先生极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学生相对阅读兴趣较浓、教师相对好处理的一篇。按照一贯的设计,学生先梳理了情节: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又按照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一做了言简意赅的概括,接着分析探究了祥林嫂的3次肖像描写、12次眼睛描写、2次微笑,在此基础上探究“是谁逼死了祥林嫂”,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可是课堂上除了预设的“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大伯、鲁镇的人们”之外,有学生笑谈“怨她,谁让她嫁两次,她可以一死了之”,有学生说:“怨贺老六,他就不该吃那碗凉面,他不吃凉面病就不会加重,就不会死,祥林嫂就不会沦落到无家可归。”还有同学说:“怨狼,狼吃掉了祥林嫂的儿子。”在读祥林嫂讲儿子阿毛被吃的那一段时,学生内心深处完全没有同情与悲戚,甚至在观看电影时,会笑出声。我无奈地意识到,即便是学生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毒害与摧残”能脱口而出,没有触动他们的内心,这节课也算是失败了。

课后我反思:这能怨学生吗?那个时代的确离学生太遥远了,想让他们共鸣太难。可时代久远了,作品的魅力就消失了吗?是我们在教学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怎样才能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作品中的人物进而感同身受呢?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环节,设想“祥林嫂生活在21世纪”,祥林嫂可以怎么应对她遇到的那些难事,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再设想,“新时代的你穿越成旧时代的祥林嫂”,是否能改变祥林嫂的命运?有了想象的空间,创新的思维,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有了同一人物、同一遭遇、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不同出路的比较,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发现新时代的自己穿越成旧时代的祥林嫂,在那样的时代,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怎样隐忍与努力,都注定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痛恨便油然而生。

有了这次尝试,在设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教学时,我便不只放在分析文章的观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上面,而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需要借鉴拿来时,自己或者他人的各种态度与做法去批判性思考。比如书籍、网络、手机、游戏,还有西方文化等。学生在列举时发现,生活中鲁迅先生文中的全盘否定者和全盘接受者大有人在,因此造成的遗憾、错误甚至伤害也数不胜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多么重要!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态度便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下得以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实现与传承。

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有没有鲁迅先生作品中那样的“庸人”“苟活者”,鲁迅先生笔下“真的猛士”是怎样的人,我们这样的时代是否还需要那样的精神?在讲到鲁迅先生作品里的“无恶意的闲人”时,我先让学生回顾鲁迅先生《藤野先生》《孔乙己》《药》几部作品里的“看客”的行为片段,让学生体会那个时代国人思想麻木的程度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之后再让学生寻找列举自己生活中常出现的“看客”,比如有人跳楼,楼下聚集很多人围观,甚至有人拿着手机录视频,喊“跳呀,怎么还不跳呀”,原本可能后悔自己这一举动的跳楼者最后只能纵身跃下。学生通过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鲁迅先生作品里的人物,发现尽管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新时代里,我们周围依然有很多那样的人,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找到那些人物的影子。不需要背诵过多的主题思想等知识概念,作品的魅力穿透久远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学生的思考与认识也自然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我想,他们会努力成为像鲁迅先生一样具有批判精神的有思想、有灵魂、有脊骨的人。

一部经典作品是不是还值得一读,决不能用时代是否过于久远来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魅力也只有放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品味到。而旧故事,也只有放在新时代里,才不会掉进故纸堆,才能成为“永远新的旧故事”。学生在学语文时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是因为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眼里看到知识的艰涩、时代的陈旧,不能感受到丝毫与自己有关的活生生的东西,又怎能有兴趣?教师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寻找一个契机,在新时代的学生与旧时代的作品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透过旧时代的人们,思考新时代的人生,学生才能爱读、会读、深读,而且常读常新。而这桥梁,最好的一座,便是生活。

猜你喜欢

祥林嫂鲁迅桥梁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鲁迅,好可爱一爹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鲁迅《自嘲》句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