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2018-02-25孙海舒王蕊张伟娜卢鹤包蕾张华敏
孙海舒 王蕊 张伟娜 卢鹤 包蕾 张华敏
摘要:本文阐述了名医经验继承现状,探讨将慕课应用到名医经验继承教育之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已经被运用到中医教学中,它基于信息学方式的技术形式,有助于突破原有教学方式对名医经验继承的限制。通过慕课对名医经验继承的扩展与补充,使临床医生、医学师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进而大力促进名医经验传承。
关键词:慕课;名医经验;传承;知识单元;中医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6.0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6-0065-04
Application of MOOC to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SUN Hai-shu, WANG Rui, ZHANG Wei-na, LU He, BAO Lei, ZHANG Hua-m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and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MOOC to the inheritance education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As a new online education mode, MOOC has been applied to TCM teaching. It is based on the technical form of informatics and help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rigin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Through the expans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the clinicians and medic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uld obtain more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thus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Key words: MOOC;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knowledge un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名醫是中医药学术进步的杰出代表,名医经验的传承是联系中医传统和实现中医传承的核心。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名医经验的普及与传承,依然受到地域、时空、工作环境的限制。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简称
“慕课”)迅速发展,慕课平台相继出现,应用领域广泛,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术传播瓶颈[1-2]。
1 名医经验传承现状及慕课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必要性
从临证跟师到著作出版,从数理统计到知识挖掘,名医经验的传承工作采用了诸多载体,应用了诸多扩散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例,目前对名医经验传承集中于基础数据的结构化和知识领域的探索。一方面,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例如,对李佃贵教授、颜正华教授、孟河派医家等在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血瘀证、眩晕病、痹证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3-8]。另一方面,是针对古今医家临证经验知识领域的规则及内容的探索,例如,对名医经验整理的原则与模式,应用本体概念及相应技术对中医基础理论、喘证、老年痴呆、中医骨伤、中医眼科等进行知识领域的探索[9-16]。慕课可以突破知识传播的时间与地域瓶颈,实现知识快速共享。而其中海量数据的积累,便于医疗经验的挖掘与利用,应用信息技术研究中医经验传承。
2 慕课的优势与应用
慕课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和创新主任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提出,后用于Stephen Downs于2008年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课程[17]。2013年10月,清华大学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上线[18]。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在北京成立[19],并宣布启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带来了传统课堂的变革与转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均有慕课形式的参与,依据国家对慕课认可的程度,决定是否将其上升到教育重要性的战略高度。在医学领域,无论中西院校体系,均受到慕课的影响,诸如诊断、护理、临床等方面[20-26]。将慕课形式引入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领域,一方面将中医知识碎片化,达到知识扩散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网络意义的“师承教育模式”。
2007年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写在了重点任务的首位。如何借助信息科学技术对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传承名医经验,扩大应用范围,是值得中医学者探索的重要问题。慕课有3个主要角色,医生、患者、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缺一不可。慕课的特点是学生数量大,强调参与与分享,形式极具开放性,基于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些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异显著。
2.1 慕课教育平台的优势
传统的师承方式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专著是名医经验的知识显性化,但是没有临床的情境,患者四诊信息的表达并不同于直观的“所见即所得”,不能体现医患交流、心理层面的内容。师徒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注重理论教学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点,依然囿于时空的限制。当前的院校教育,对于医药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师承教育在人才的精准培育方面则略胜一筹。
慕课的优势在于广泛性、多维性、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导性。现有师带徒的模式限于时间与地域,尤其是已经故去的名医经验,往往被限制于小范围内,不利于传播。而慕课本身的特点,既利于“走出去”,又利于“接地气”。前者,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学术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后者,对于“治未病”及自我保健方面,具有活学活用的特點。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慕课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吸纳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教学相长的作用下,对于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普及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2 慕课学习平台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廖育群在《医者意也:认识中医》一书中讨论了中医的核心概念——“意”,即“医者意也,意者医也”,认为这种“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27]。
名医经验是隐性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承的目的是让更多患者受益。慕课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形式,对于名医经验的传承与传播,意义积极。与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同,名医从主导者的角色过渡到引导者。课前,针对学生对内容了解程度的差异,老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课中,老师将专业知识和具体病例、人文背景等融合,名医本人参与制作案例视频,以医学知识、沟通能力、背景知识等进行诊疗,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和讨论。
2.3 慕课学习平台在学生中的应用
慕课的特点是多维度、开放度、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学生话语权更自由,体验感强烈,自主的学习氛围;此外,碎片化学习时间、评价灵活等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平台主动学习[28]。对于想要掌握名医经验的医学生来说,课前的预习是重要的环节,通过技术集成,利用慕课平台将背景知识、名医学术思想——著作、文章等集合,通过终端设备可以随时与同学分享经验,随时提问,甚至可以进行远程诊疗服务。接受医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临床工作压力较大,时间短知识点多,未必有充足时间进行选择。慕课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时间,给更多的在临床一线医师、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展知识范围与深度。
2.4 慕课学习平台在患者中的应用
患者的身份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患者,患者没有标准,所以诊疗的个体化方案尤为重要。名医经验的难复制性也在于此。慕课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情境,作为一种将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教学形式,真实学习被认为是可能应对上述挑战的解决方案[29]。以患者为例,在慕课平台上并不是被动的,通过治疗过程的参与,借助慕课平台,参与治疗过程,直接将治疗过程的体验与患者以及学生分享,对于医疗来说,疗效是“金标准”,名医经验的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平台探索医生、患者和社会三者关系。
3 慕课在传承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
慕课并不是唯一传播名医经验的途径,在经验传播的精细度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与名医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满足了扩散知识的需求,但是在推敲技术的精细层次方面还有亟待提升的空间。
3.1 慕课设置的内容与原则
对于经验传承与传播,名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处于主导地位。激发名医自身的积极性,参与到知识单元的建设当中。知识单元可以灵活组合,以临证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疾病或症状的相关医学知识,比如流行病学、解剖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汇集;还要集成名医自身对此的理解,比如专著与文章;现场讲解与操作等;以上内容集合于独立的视频当中,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他内容组合为一个整体,基于证候或者症状进行分类,完整叙述病案,独立成集,每一个独立的医案称为知识单元。
设置原则:遵循完整、独立、重用、共享的原则。依照视频著录格式,结合中医名词术语,逐渐向中医病案本体过渡,在保存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临证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扩散以及经验传播的模式。
3.2 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的问题
高的注册率和低的完成率是慕课的常见问题之一。这一点不容忽视。给予人脸识别的信息技术,一部分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学生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但对于一些医患沟通技巧、伦理学等重实践的人文知识,可以选择实地操作、当面评价。此外,慕课平台提供大量病例图片与视频,诸如舌苔、面色、实验室数据、影像学结果等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获取困难、资源匮乏的难题及可见度低的弊端,但是它终究不是实体间的接触和交流,流失了感知性和可行性,比如脉象,触诊的局部感觉,目前尚不能通过慕课平台实现。
4 小结
作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国内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慕课技术引入名医经验传承的领域,尚需探索与尝试。但是,慕课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刚刚开始,因此通过慕课促进名医经验的传承与扩散是目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名医经验传承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5):30-37.
[2],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5,13(4):25-30.
[3] 吴荣,刘晛,王阶,等.基于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6-1788.
[4] 刘晓怡,唐晓亮.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李佃贵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分析[J].中国外资,2012(5):258-259.
[5] 田琳,闫英杰,朱建贵,等.整理挖掘名老中医诊疗眩晕病辨证思维模式的思路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618-620, 622.
[6] 晏婷婷,吴丽,王旭东.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2,44(9):98-99.
[7] 吳嘉瑞,张冰,杨冰.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嫡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胃院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5.
[8] 郭位先,吴嘉瑞,张冰,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5): 218-221.
[9] 孙海舒,王克键.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继承存在的问题及方法学思考[J].中国针灸,2011,31(1):82-84.
[10] 孙海舒,王克键.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继承模式的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1):24-26.
[11] 叶超.明清时期中医喘证医案的知识表示和本体架构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7.
[12] 蔡晓鸿,孔明望,王平.老年性痴呆中医药本体构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8):1918-1919.
[13] 孙海舒,苏静,段兰英,等.中医经验继承方法实践与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28-629.
[14] 朱丹.基于本体的中医古代文献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5.
[15] 来建梅.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骨伤知识库的研究与构建[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6] 田甜.基于本体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医案数据挖掘方法的探索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7] 曾望.Wiki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慕课平台的构建[J].高教学刊, 2015(7):18-19,21.
[18] 朱骏锋,许仁红.我国慕课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77-79.
[19] 健康报.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J].上海医药,2014,35(7): 53.
[20] 程丽楠,姚水洪,李娟,等.“慕课”(MOOC)时代下的医学继续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58-259.
[21] 马淑然,许筱颖,徐雅,等.慕课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1-3.
[22]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86-94.
[23] 钟森杰,李杰,胡志希,等.慕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和优势[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4):486-488.
[24] 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0):28-32,46.
[25] 肖占君,辛宝忠.大学生存危机来临还是高等教育普及开始——大学慕课研究与实践的转向与未来走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5(3):35-38.
[26] 何国平,杨云帆,陈嘉,等.“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95-1099.
[27]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2.
[28] 解立怡,曹罡,赵耀.“慕课”背景下的医学继续教育[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5):483-486.
[29] 王宇,汪琼.慕课环境下的真实学习设计:基于情境认知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8(3):5-13,79.
(收稿日期:2018-06-27)
(修回日期:2018-07-16;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