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高效复习之我见
2018-02-25石伙连
石伙连
(广东省新兴县实验中学,广东 云浮)
中考复习是九年级学生迎接中考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历史的中考复习内容多,范围广。为提高中考复习效率,笔者立足考纲,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高效复习方法,形成了历史中考复习“五步曲”。
一、紧扣考纲,把握方向
广东省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历史教科书,和每年的考试大纲、考点命制的。在进行系统的中考复习之前,我们通常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当年的考试大纲、考点,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难易度、考点的能级要求等落实复习目标。这样便于学生对即将开始的中考复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中考试卷命制难易度比值为7∶2∶1,这个比值充分体现了试卷考查的基础性,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大对基础知识巩固的力度。纵览广东省近几年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试题体现的基础性,注重对历史知识核心内容的考查。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立足考纲,以6本书为准,根据中考考点范围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力求全面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步骤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1.依据考点,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以点带线,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2.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即根据每一单元的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主干知识即为单元的重点。单元重点往往就是中考命题的侧重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当前复习时间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单元内的小专题复习是极其必要的。
3.我们复习完一本教材的有关内容后,就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主要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再抽时间对练习中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及时巩固,及时反馈,及时评讲。
三、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是对知识的点的掌握。为了把知识学活,由点到面,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专题式梳理归类,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主要以大专题的形式对知识进行重组,把零散的知识归类、串联、汇总起来,然后呈现给学生。首先,我们会准备归纳一些传统的专题,如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长历程等,如此挖掘教材与考试大纲的结合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与提升,使历史知识的线索更明晰,历史逻辑的条理更清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记忆效能。
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收集整理广东省各地的最新试题,并结合去年的中考试题,整理出几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贴近中考的试题,用于课堂上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在讲解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坚持史论结合。同时在中考之前还要进行必要的考前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试技能。
五、返璞归真,回归书本
前面三轮的复习,是学生将书本、知识点由厚到薄的一个掌握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实现活用、用活、回归书本,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很有必要。
我会结合近几年的中考命题特点、方向和今年的热点,圈一些考点,让学生首先翻开目录回忆每一个考点的知识要点,再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并从宏观上把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讲得再多,复习得再到位,都不如让学生做更有效。我的体会是: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以生为本,夯实基础,专题训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下的时政热点,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精讲精练、高效复习,争取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