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悌” 激发学习动力
2018-02-25王宗秀
王宗秀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孝悌之义、为学之道”理解、落实不到位,既不尊重父母、老师,也不团结同学,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一下如何传承“孝悌”,激发学习动力。
一、对孝悌与学习动力的理解
何为孝悌?孝悌重要吗?孝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讲爱,讲情。孝和悌,都是至爱至情的表现。“孝悌”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思想是如此契合。纵观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孝道一直是贯穿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可见,孝悌是为人之本。
孝悌和学习动力有关系吗?有句话说得好: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套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如果懂得感恩与孝敬,那还敢上课睡觉?还好意思上课不听讲?考试考差了还会无所谓?他们会玩命地学习,考不好会觉得愧对父母、愧对老师。孝推而广之,由对家庭的尽伦尽孝上升为对社会的尽职尽爱,所以像孝悌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今自我意识特强的新一代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孝悌与学习动力的融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2016年3月有一期是关于曾氏家风的。曾国藩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人所传颂,他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看重的是德,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个“孝”字,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曾氏家族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也是目前教育需要借鉴的。
二、推动孝悌与学习动力相结合的几点具体做法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推动孝悌与学习动力相结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浅谈几点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组建班级QQ群、微信群,切实加强家校合作,了解家庭情况,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铺垫学生的孝心基础,增进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习原动力。重视“孝悌”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家庭成为他们无尽的力量源泉。
2.利用班会课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孩子写出父母为我做了什么,哪件事让我最感动?我最想为父母做的一件事,我该如何报答父母?我根据学生的肺腑之言帮助他们找到孝心与学习动力的结合点,使学生发自肺腑地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增强学习动力。
3.充分利用班会课、晚饭后的谈心,与孩子们坦诚相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和爱心感化学生。人是有感情的,哪怕是恶人,也有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真情也能打动他。教育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更是最佳的切入点。只要我们对孩子坦诚相待,他们一定会回应我们以真情。
4.强化自我管理,培养规范意识。在孝悌之心的感召下,学生有了学习的原动力,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总有反复的时候,因此,我采取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办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规范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给学生设计了每日计划表,目的是让学生监督自己,充分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孝悌与学习动力相结合只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把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了学生的才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习并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包含丰富的道德思想,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王校长在开学大会上也提出了本学期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全员育人,多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等待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