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十九大精神内涵
2018-02-25潘莉
潘 莉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湖南 长沙)
一、联系生活,展望未来,放飞理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由于其特点本身决定了知识的枯燥,因此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必须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据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是当前针对这一弊病采取的有效教学方式;这样做不仅使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这是经过国家与全国人民不断努力得到的结果。老师必须让学生对生活变化这一现象作出反思,通过讨论列举十九大召开前后老百姓生活现实感的对比;例如,大智慧科技服务于生活,各种高智能产品逐渐被广泛使用,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大大增强,这些是经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产物。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对比更久远年代的相关记忆,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忆苦思甜的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讲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要更上一层楼,需要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于是,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章节时,老师需要重点讲述的就是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国家不仅要做到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注重培养。
二、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发愤图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璀璨的文明。但是由于曾经的闭关锁国,不仅使国家实力落后于他国,更使得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的屈辱与战争。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为中国人民获取更大的幸福,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不仅加快了人民的生活节奏,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建设美好祖国》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我国在新时期取得的重大进步以及突破,同时宣传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从网上给学生寻找适当的纪录片以及视频,让学生对历史有着深刻反思,做到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纪录片《辉煌中国》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五年发展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为十九大预热。课堂视频首先展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借此向学生展示中国在建设桥梁方面领先世界的能力。其次是在铁路以及大型工程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有一个直接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利用多媒体教学直接将国家发展建设的宏伟景象大气磅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调节了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更感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实现对学生渗透十九大精神内涵的目的。
三、资源整合,德育渗透,落实责任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更加人性化以及生活化,章节的设计也更加趋于板块的整合,让学生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理解度。那么,老师要树立课内课外资源整合意识,充分收集课外的时政,整理课内的可优化教学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特别是对于十九大精神的几条主线,帮助学生在学懂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时,教师要重点表述的是,对于自己的祖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荣誉感,以祖国发展为己任,主动落实责任。这一知识理论正好符合十九大报告中的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精神。老师要教育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各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中国既面临机遇,同时也遇到巨大挑战,只有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才能够实现进步。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要在保证领土完整以及主权完整的前提下,通过国家之间的平等外交实现共同进步。这时,课堂上可引入纪录片《大国外交》,让学生切身体会:国家在各种外交场合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把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海外利益放在前面,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同时回顾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这一章节内容,给学生拓展知识:国家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如何在稳定中实现富强,通过国家之间的博弈和交际实现中国经济稳定提升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丰富,已经被全面推广并且渗透落实在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该不断寻求方法,完成对学生渗透十九大精神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对祖国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使命感,自觉履行报效祖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