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专题学习的践行
2018-02-25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 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 110000)
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众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究其原因,语文课程本位思想严重,教学理念和模式依旧僵化,评价体系陈旧、单一,课程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同时,由于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形式化和虚化。
在社会信息内容爆炸、传播形式多样的今日,面对语文教学的困境,打破学科壁垒刻不容缓,学生学习、阅读、评价的全面性及跨学科性已成为必然趋势。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拓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形成多元价值观提供保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秋林教授带领下研发的语文专题学习模式,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破除了学科本位思想,实现了学科整合,逆转了语文教育的式微之势,实现语文课程的重大变革。
一、专题学习概念界定
语文专题学习是模块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它以文学经典为阅读对象,融入适当的历史素材、哲学方法,以活动引领学生,并指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创意或问题,利用互联网进行一种线上线下、深度整合、无缝对接的跨学科学习。
专题学习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均在互联网生存环境之中发挥潜在的影响力。它是一种基于个体研读,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持续跟踪,借鉴、参考他人研究思路,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探寻问题解决路径,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自主学习,更是在深度研习专题文本之后的广阔视域中的深刻洞察和审慎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辐射聚合的思维方式,追根溯源,从源头抓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
专题学习的开展思路是对语文学科中值得探究的学科知识、问题进行调查与探究,再由学生依据调查过程与探究结果,得出符合常识、情理、逻辑的探究结论。有了探究结论之后,然后把探究的过程、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论用规范的文章样式撰写成具有一定专业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探究小论文。常见的课型主要有五种:“自读质疑”“泛读导引”[1]“原著研读”“互文比读”“定向—拟题—写作”。
二、语文专题学习贯彻跨学科阅读教学理念及具体表现
第一,教学观念的革新。无论语文教材如果改变,只要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永远无法真正地提高。“教育家在自己的讲授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一切内容从头至尾嚼得稀趋,让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接受,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再也不必思考了”[2]。而语文专题的设计则将语文课程从应试教育的泥塘中抽身,贯彻了教育体制改革理念,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朝综合化、立体化、生活化方向前进。它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和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这就意味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主动建构知识,独立、自主地体验到阅读带给他们的感受与价值。专题学习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以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为基础文本设计的“桃源故梦——陶渊明专题”中,无论是给陶渊明设计名片,还是探究陶渊明所处的历史背景,亦或是将《桃花源记》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仅是专题的设计者,以及学习过程的观察者、协作者、陪伴者、喝彩者。即使现在仍是以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观念要先行,而后带动实践。[3]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打破学科壁垒,融入跨学科成分。语文专题学习注重阅读完整经典。所谓“完整经典”是相对于长期以来语文教科书中的节选课文而言的。专题学习主张通读的是一篇无删减文本,或一部完整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有序的拓展性阅读,并将所探究的问题置于宏观的布局中进行思考,以此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完整经典的外延不局限于文学类文本,也包括历史、哲学、科学、戏剧等各领域的经典之作,如以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动物单元为基础文本设计的“生命之趣专题”,会让学生阅读科学类文本资料,探究“狼”的本性如何。同时,也会引领学生查阅历史类文本资料,探究为何我国自古以来关于狼的成语、故事都是贬义的,以及我国哪个民族,世界上哪些国家夸赞狼。在倡导语文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已经肩负起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的重担,唯有此,语文跨学科意识才会真正带入我校语文教学活动当中。[4]
第三,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方面,同样能够体现“跨学科”理念。专题教学一改传统的单篇、讲授教学,而是根据亟待解决的“根问题”,筛选、整合各类学习材料,同时运用发现学习和随即介入的教学法,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活动不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方面,而是积极与其他学科融合,从而成为一个阅读者,乃至思考者、思想者。
1.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以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文为基础文本的“至爱亲情专题”中,为了更好地品味《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为这段描写画多格漫画。这种化抽象为具象的学习,学生不仅兴致盎然,更能感受到父亲的艰难,从而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可以极大地增强感知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与音乐学科融合。“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与歌在古代本就是一体二形。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便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在语文版八年级下的古诗专题中,我校语文课堂就借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背诵、品鉴古诗。歌曲的歌词可以是整首诗词的形式,也可以将古诗词嵌入到现代歌词之中,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学生合作创作。与音乐学科相整合,不仅践行了专题学习中“读-思-写”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与戏剧学科融合。戏剧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理解力、肢体表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自信心等综合素养,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理解力、思维能力等同属语文学科的范畴,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中加入戏剧活动,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桃源故梦——陶渊明专题”中,特此设计了《桃花源记》剧本的编写与戏剧的编排活动,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以及《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并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感受理解、思维、创新、团结合作等能力。
4.与理科学科融合。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融合不仅如前文所说,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还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借鉴方面。例如在开展以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课文为基础文本的民俗专题过程中,会加入课外活动实践课,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记录、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探究东北的民俗、风俗,进而整理出内容丰富精彩的调查报告。此环节的设计既发展了学生的调查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以此获得成就感、自豪感。
经过教学探索,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专题学习不仅整合了各学科知识,使知识更加的系统,同时借鉴了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师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一言以蔽之,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专题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逆转语文教育的式微之势,实现语文课程的重大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