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平均数性质函数

(河北师范大学田家炳中学 050000)

“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是与“以教为本”截然相反的方法,它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和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好导演”而不是一个“好演员”,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师的使命。那么,在初中教学中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创建高效课堂呢?

一、以生为本高效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开始,高效的导入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要想达到到高效导入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例如教学冀教版九年级数学《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测量5名学生的身高,引导学生算平均数.测量出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50、155、155、165、170厘米。让学生快速算出这五名学生的身高。学生兴趣暴涨,积极的投入到计算中。此时有的学生列算式得出(150+155X2+165+170)/5=159(厘米)。这样简单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大幅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当学生快速的算出答案后,他们成功的心理需求被满足,因此信心十足期待后续的学习。“同学们,看看刚刚上面算式中的2,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权’。”教师顺势引出新内容。此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权”就是数据的个数。”他的话在教室里立马引起轩然大波,有同意的,也要反对的。教室的氛围一下热烈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一个个畅所欲言,持反对意见的一组举出例子:若在某次考试中,体育分数占20%,音乐美术占10%,算这测试的平均数,那么,这里的“权”就不代表个数,而是所占的比重。这位学生精彩的发言引来雷鸣般的掌声。就这样,通过高效导入,学生明白“权”的两个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以生为本高效教学。

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寻求问题的答案,因为答案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因此学生记忆的更牢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2]

例如教学冀教版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列表、描点”的方法画函数的图像。因此,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从函数单调性、对称性等方面讨论。经过这样自主与合作学习,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还掌握研究函数的图像的和性质的方法,为以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好验证了那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自学更多的数学知识,并且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也是教师最高的教学境界。

三、以生为本高效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揭示数学规律、研究数学本质的重要途经,也是变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觉得浪费时间,而省略这一步,采用简单的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省时省力,却失去让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硬塞给学生知识的后果就是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在运用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需要教师一遍又一遍重复讲解,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例如教学冀教版九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于是,有的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有的通过用直尺测量边发现它的对边相等,并且还有组通过测量发现它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感性认知后,教师再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发现,这样学生的认知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获得的知识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总之,以生为本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数学殿堂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猜你喜欢

平均数性质函数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