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语文教材的使用
2018-02-25丁岚岚
丁岚岚
(湖北襄阳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组)
因为全国卷(截至目前)不再考散文,而是用人物传记取而代之,所以教材中的《小狗包弟》《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就没有学习鉴赏的必要了。小说现在也一般不考外国小说了,那本《外国小说欣赏》也可以束之高阁了。面对这一现状,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难道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阅读教学,不能忽视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正是语言文字本身给我们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教师队伍必须重视教材,并带领学生全面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在文本中提升人文素养。尽管目前全国卷与湖北卷在形式上有一些区别,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改变。我们就是要让学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喧嚣浮躁的今天让我们的孩子们仍然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阅读教学,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就本末倒置了,最终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再也没有半点涟漪。失去了源头,何谈人文素养;抛弃了教材,何谈鉴赏能力的提升。终有一天学生会出现瓶颈,为什么天天刷题,全真模拟堆积如山,语文水平却丝毫没有提升?到那时,我们的老师该如何面对这些焦急的孩子们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日日与诗书为友,天天与经典为伴。在书林里穿梭,通天入地,遐思遥及万代;在艺海中闲适,入情入理,逸趣摇曳周身。因知识而智慧,因人文而达观。
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独有的“味道”,而不能是“理科味道”“政史味道”。借用浙江教育学院教授汪潮的观点,“语文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识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而“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语文课也不再有趣,不再有味,变成了做练习、考试、背答案;讲技巧、讲规范、背答题模式。不管什么样的作品,无论什么样的题目,只要按照老师的“宝典秘籍”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语文课堂注定是无趣的。所以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必须扭转这种错误思想,重视教材的解读与赏析。
而我们的教材正是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既有经典的散文,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小说、戏剧,如《林黛玉进贾府》《雷雨》等等,我们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创作。除了营养丰富的正餐,还有可口的饭后甜点,中国向来被称为“诗的国度”,在各种文艺形式上,诗歌是最活泼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教育史上,诗歌一直是不可替代的一门课程,因此在选修课程中,特意准备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可以赋予我们力量。阅读诗词恰恰是我们与诗人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在今天这个社会依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翱翔。“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足以证明了诗词的魅力,如果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真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啊!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还为我们准备了温馨的“下午茶”,孩子们在课堂外还能大量阅读我们的“语文读本”,如《一朵午荷》《生命进行曲》《人生的智慧》等等,对开阔视野提升认知大有裨益。除了理论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对于“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我们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新词新语并整理;然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的成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的窗口,可谓两全其美。
面对这样的文化盛宴,我们要消化吸收。但如果老师们弃其精华,抛弃教材,一味急功近利,唯分数论,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穷途末路了,实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尽管现在竞争激烈,学校家长压力重重,但也不能不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注重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只注重识记、技巧、练习,这或许对考试而言有一些帮助,但那也只是短期效益,不可能长久。就如没有打牢地基的高楼,楼层越高越会摇摇欲坠,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到那时后悔亦晚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科的特点注定了我们必须厚积薄发,戒骄戒躁,静待花开。抛弃教材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回归本源吧,让我们在文化大餐中咀嚼吸收,等待破茧成蝶!
[1]张爱青.浅谈高中语文教材的活学活用[J].新课程(上),2012(6).
[2]陈思.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及使用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