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2018-02-25
(抚顺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抚顺 113003)
教育要达到心悦诚服的“美美之教”境界,美育是关键要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而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及重要性显著提高。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内涵的提升,中职语文学科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积极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美育教育。教学中通过鉴赏理解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 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1]
一、审美感知——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审美感知就是吸纳采集各种信息,调动学生全部的能量来感受文学作品带给自己的美的触动。中职学生普遍观察力感知力较弱,在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时,必须因势利导,在形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极其丰富的新时代,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这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2]
中职语文教材中审美对象包含普通的花鸟鱼虫、小桥流水、人情风俗、名胜古迹,这些被学生平时熟视无睹的美饱含了作者的真切感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师将文质优美的风景画面、语言、音乐等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创设审美情境,反复刺激学生全方位、多渠道的去感知自然风情的美,培养学生对线条、声音、节奏等外在美的敏感,对形式美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名家人生经历、体悟感受,沉淀出来的是人生真谛,积淀下来的是品德之美,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而中职学生多数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含义深刻的文章、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想象不丰富,感悟不透彻,美育效果不能完全实现。要挖掘课文内在所要表现的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教材中大量情节场景、矛盾冲突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信息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直接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感知美的事物,为真情所动,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人性的美,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具备了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一旦审美经验丰富,审美想象能力势必提升,进而提高审美层次。
二、审美理解——由外而内,理性分析,美读经典
审美理解不是停留在表层去欣赏人物,而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美鉴赏美,是对审美对象由外而内的认识,是由感性深化到理性,要通过不同的审美形式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进入作者的内容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之美。现阶段的中职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外在形象但缺乏明确的审美标准;价值观易受到网络影响较深,思考角度不深广,审美理解力不强。语文教材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这些人文因素,在教读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时,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人物经历带入赏析,把握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与新时代人们的相同与不同,对审美对象进行反复解读、品味,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评价,掌握审美鉴赏的规律,增强审美理解能力。审美理解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明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追求什么,是非标准是什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各种挑战的时候,既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又保持内心的平衡,这就是审美教育所能带给我们的力量。
语文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美读,读出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审美理解。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目,风格不同,它们或大气磅礴,或感人至深,或清新婉约,或饶有哲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氛围,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而然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读懂文章。在诵读中激情让学生感动,旋律让学生难忘,力量让学生奋进,精神让学生昂扬。同时经典文学融入学生品格的塑造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无形中提升了美的气质。[3]
三、审美评价——感悟美丑,内化自身,提升素质
审美评价是让学生将自己理解感悟到的各种美尤其是人性美深入意识,形成自己的性格主体,并能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鉴别评价。在审美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总结出不同的人性模式:旧时代的悲剧形象,坚忍善良的母亲群体,追求梦想的新时代女性,爱家爱国的民族英雄等,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评价。站在人性的角度体味出作者创作或审美时不曾感悟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学生也会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体会到喜剧悲剧正剧的美学价值。从林林总总的事情事件中去学会区分人性中的美丑善恶,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形成评价美的能力,迁延到对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进行审美评价。学生要寻找生活中的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审美观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辨别,然后再反观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达到自我美育的目的,对自身审美素质进行积累。在新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筛选和辨析能力,肯定美摄取美,否定丑摒弃丑,净化心灵,扩大审美评价的广度与深度。[4]
四、审美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美的创造
美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感受品评中按照审美能力去创造美。学生在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审美技巧基础上可发挥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语文学科包含着各类学科各类领域的知识,节日之美、建筑之美、汉字之美、服饰之美、饮食之美、诗词之美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讲座,用丰富多彩的知识之美启迪学生的智慧。活动也是审美创造力的外在直接体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习过程更具审美创造的意味。在活动中学生探求领悟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活动主体的解读和再创造。在整个审美接受过程中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单一的审美标准到多元的审美判断,学生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审美地位,以此推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增强。总结年度流行语的酷词书写设计比赛、推普周黑板报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主题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带动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素养,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树立文化自信。
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感知、理解、评价、创造的实施途径来实现审美价值,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