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以河源市源城区为例谈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02-25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广东河源 517000)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教训活动。培训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对山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却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甚至令人失望。就笔者所在的地区而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改变现状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本地区特点谈谈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点滴思考。
河源市源城区位于粤北山区。就中小学校格局而言,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体区域。辖区内学校以源城城区为主,有一部分在郊区;同时还有源南、埔前两个镇,其所属的学校多为农村学校。全区有中小学校63所,其中城区37所,农村26所。全区中小学教师3801人,其中城区3103人,农村698人。从上述数据看,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虽然人数占比不大,但由于校区分散,教学任务总体比较繁重;学校条件艰苦、设施设备落后,管理压力也大;教师结构不合理,年纪较大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年轻教师占比太少,给培训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一、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源城区教育局每年都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落实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培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进入队伍的教师开展上岗前的培训;另一种是针对在岗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一次。形式主要为网上远程培训和集中现场培训。
从统计的数据上看,源城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对新教师岗前培训无可非议,但对农村学校在岗教师的培训却显得吃力不讨好。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参训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实际意义。据调查,超过七成的教师表示培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专业成长都没有多大帮助,是一种“伪科学”。二是教师被参训的情绪严重。多数教师认为培训太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多。三是管理不到位。只重形式过程,不关注效果。甚至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培训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原因分析
在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岗培训是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什么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培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培训内容以城区需要为主,忽略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无论是设计还是组织都是以城区为核心的。一方面设计者考虑的大多是城市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及技术研究与学习,多数内容根本不适合山区农村学校。就如源城区,城区内的教师与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地域因素所持的理念也相差甚远:城区的教师群体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提升教学效率;而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使用多媒体的条件,他们更关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甚至是复式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培训活动多以城区学校内的优秀教师及班级作为案例,与农村学校的情况相差甚远,让农村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二是培训的形式单一、固化,没能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目前培训的形式多为短时段定点集中培训,就是全区教师在统一时间集中到城区内某所学校或地点进行培训。这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方式,但也有其弊端。农村教师参训困难较大。一方面本身教学工作繁重,且校内没有更多的人员来调整课程,面临着要参加培训就必须耽误教学工作的困境;另一方面培训基本都是在城区学校举行,农村教师参训要克服路途遥远、往来交通不便、食宿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培训安排在假期进行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另外,多数培训只是采用“讲-听”式讲座形式,以听为主,互动性不强,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没能真正解决农村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感觉就是来凑凑热闹的。农村教师对网络培训也是苦不堪言,缺少硬件设备、没有技术指导,遇到问题没人帮助解决。多数教师培训都是请人代劳的。整个过程农村教师都犹如“局外人”,积极性不高是必然的。
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规划管理及反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是当前农村教师培训难于收到实效的重要因素。师训管理部门单独作战且往往只关注培训活动本身。培训签到、挂网时间、现场图片等数据资料一应俱全,但往往忽视了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思想进步和专业水平提升。对区域内学校及教师群体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对整个培训缺乏规划,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对培训后的情况缺少跟进与反馈,缺乏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去反思,久而久之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培训也容易沦为走过场的形式。
三、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教师培训是一项针对性、目的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个地区的教师群体、文化背景、面临的问题都各有差异,因此不能大搞输血工程、盲目照搬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区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体系;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立足解决本地区面临的问题,通过培训促进各种教师群体成长。
1.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本地区农村学校特点的培训体系。
源城区的特点在于城乡结合,但城乡有别。如果试图以其中的一类来规范、同化另一类可能难于有好的收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需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分城乡双轨构建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体系。尤其是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有关部门首先要组织调查研究区内学校及教师群体的特点,分析区内同类学校及教师群体的特点;然后根据同类学校或教师群体划分片区,结合片区特点规划构建培训体系。就农村学校而言,培训的内容是符合农村实际,可以一乡(镇)或者几个相同的学校作为一个片区,采取一片一策,引导其稳固坚守的信念,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促使其在本片区安教乐教善教。
2.讲求实效,多形式灵活机动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1)建立片区集训模式,以同类学校交流的形式推动培训。根据源城区学校特点,可以分成城区、郊区、乡镇等三个片区,以本片区内的核心学校或比较有特色的学校为基础、以片区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工作。例如埔前二中是乡镇片区中农村初级中学的核心学校,可以辐射周边乡镇的初级中学;源南镇双下小学是郊区片区中较为有特色的学校,可以为作为片区教师的培训点。片区集训模式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它以片区内同类学校的教师群体为基础,可以为教师的学习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有利于解决同类学校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由于地域靠近、规模较小,培训的时间可以错位进行,培训组织也相对灵活容易。
(2)建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效应促进教师培训。源城区农村学校虽然较边远,但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例如埔前二中的语文学科高级教师江运莲,长期扎根在农村学校教学一线,虽然教学条件艰苦,但她信念坚定,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勤于耕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沉淀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又如埔前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凡荣,他针对农村学校的学生特点创造性开展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的片区的学科带头人完全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推动各片区的名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单位承担一部分开展教师培训任务。这样既可以宣扬本地区优秀教师的精神,增强其自豪感;同时又可以让教师培训融入到教研工作中去,一举两得。
(3)开展城乡互动,通过交流提升教师培训实效。农村学校较为封闭,视野容易受到限制。针对这种不足,开展城乡互动可以很好弥补。城乡学校作为各自不同的两个空间,形成了一种互补性。因此利用城乡差异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有积极的意义。在片区之间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让城乡教师结成对子,组织对子教师定期开展互动交流或采用阶段性轮岗制度,让两种不同空间的教师能在相同的空间交流碰撞,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培训任务。这样的培训活动既可以让农村教师开阔视野,感受城区教育教学的变化的趋势,同时也可以让农村教师的坚守精神去影响城区的教师,有利于提高培训的实效。
3.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注重跟进反馈。教师培训不能为培训而培训,要着眼教师的思想提升和专业成长。因此不能搞高大空,要讲求实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所在的地区资源稀缺、培训的机会也相对有限。管理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管理,做到注重规划、科学组织,及时跟进反馈,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笔者认为,师训、教研部门与进修学校要共同努力推动教师培训工作。一是整体规划本区的教师培训。结合片区特点规划好片区的训练项目,形成以打造片区特色的培训体系。二是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每位教师的培训课程做好规划,对每位教师的培训及成长进行跟进,本着“边实践、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理念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将培训与教研工作相结合。让教研平台既成为提升教师思想境界的途径,也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实现双极目标。
河源市源城区中小学格局是城乡结合地区的一个缩影。该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虽然困难很多,但优势也明显,能从地区特点出发、形成长效机制,定能大有可为。愿各地同行专家大胆尝试,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的新路,为推动山区教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