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初探
2018-02-25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哈西校区)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美术课是小学阶段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然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错误认识,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的研究。实际上,小学的美术课程有两类学习活动,一类是创作活动,一类是欣赏活动,这两类活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两个方面的活动又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与“欣赏·评述”四大领域。如果说绘画创作、手工设计等创作活动是相对于外显的部分,是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基础,那么欣赏评述正是把平时的积累进行内化与提升的重要部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曾提出“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重要观点。那么“欣赏·评述”领域在实际教学中要如何应对呢?
以往欣赏课常常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的活动做得不够,他们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学生这样学来的东西必定是不深刻、不稳固的。其实,每个人在看到一定的事物的时候,无论是简单的或是深刻的,都会产生一些想法与看法,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学生产生的那或多或少的想法与看法与美术的语言相联系,并进行内化。
同时,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讲解固然是必要的,而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则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一环。美术欣赏课如果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很难使学生顺利进行真正的艺术欣赏,但教师满堂灌式的讲解也并不等于学生在的欣赏,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有充分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在学生观察、欣赏与感受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自主地探究,真正实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在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凡高时,我首先设下一个悬念:“凡高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37岁开枪自杀”。人都有好奇的心理,这样简短的介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再介绍凡高的生平、创作背景、所表现的内容、情感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欣赏·评述”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欣赏教学中还经常会运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一、解读——在丰富的联想中创造审美形象,即欣赏者对作品加以想象
康定斯基的作品,一年级有一幅作品《蓝天》,这是一幅在大人看起来很抽象的作品,引导学生想象蓝天上漂浮的都是什么?学生很喜欢这样想象,于是小鸟、竖琴、彩云、音符等等丰富的形象都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为本节课内容的拓展打下了基础。
二、评论——在感受理解中完善审美观点,即欣赏评述教学的基本程序
传统的欣赏教学中是以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同,因为它只代表了成人的观点,但如果脱离了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又会无所适从。
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欣赏作品,把想法准确表达出来,我在欣赏教学中,把评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
① 描述;② 感受;③ 理解;④ 评论。
如在欣赏莫奈的《睡莲》时,我按以下四步来引导学生评论。首先是描述,让学生说说画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观察:“是不是只有这一簇莲花?远处还有哪些事物?周围还有什么景物?”等等,几次以后,学生便对画面观察得很仔细,描述也很详尽了,这对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意图有很大帮助。
其次是感受,请学生回答:看了这幅作品,你有什么感觉?这幅画给学生的感受不同的,有的感受“很美,很恬静”;有的是感受“很放松,感觉空气特别好”;有的是感受“很少看见这么美的景色,好像世外桃源一样”等等丰富的感受.
三是理解,即从美术角度来看,分析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莫奈睡莲系列的印象派油画特征是以令人叫绝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在这位印象派大师的笔下,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参观者站在画旁,就如同伫立在池塘旁边,竟能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唐诗意境。
最后是评论,提出问题: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学生喜欢画面的色调;有的喜欢画面表现了荷塘的宁静、荷花的美感;有的喜欢作者在创作中的故事;有的……对这幅作品进行了充分的评论。
三、再创造——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即欣赏评述教学与造型表现教学的结合
在美术欣赏中,尤其是绘画欣赏,对表现方法的理解体验,光靠眼、嘴来理解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地来体验作品。
在创作《大师的画我也画》的教学中,我引领学生首先欣赏了画家梵高、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与欣赏了大师画面的表现内容、画面构图、创作故事等内容后,又出示了一系列其他现代艺术家进行的再创作作品。在二次感受与欣赏中,调动学生的情绪,打破作品的神秘感,增强学生敢于创作的信心。还启发学生:“你看她的五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你可以把他的背景怎样创编”等等。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个性得到了张扬,引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学生们一幅幅极具创意的作品出现在我的面前学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
特级教师侯令老师曾说过“欣赏·评述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到我国优秀的艺术传统、灿烂的民间艺术、以及世界经典的艺术名作和当代的视觉文化。通过学习,学生会看到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看到艺术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看到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的影响。这对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涵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欣赏·评述”的有效性,真正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知识面更拓宽了,眼界更开阔,并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有益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