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文本特质,开辟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

2018-02-25江苏高邮实验小学225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千秋姿势文本

江苏高邮实验小学(225600) 周 慧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一文,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紧急救援组织学生逃离教室,并在生死攸关之际,保护学生牺牲自己的事情。作者借助丰富的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展现了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语用训练的极好资源。

一、渲染情境,调整体验情感的基调

阅读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对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深入而通透的把握,学生的感知必然会停留在形式化的肤浅层面。就这篇课文而言,如果了解本次汶川地震的危害,就会对感知谭千秋老师的高贵品质形成较大的影响。课前,教师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了与汶川地震有关的文字与图片。

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交流、分享自己认知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学生的交流分享逐渐迈向了文本的深处。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谭千秋老师最后定格的姿势上,由此顺势揭示课题,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要素,创设整体感知的支点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原始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以利用第一课时的教学,借助学生的预习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对于这样一篇文章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渗透方法呢?教师引领学生从事件发生的核心要素出发,梳理文本情节、感知文本内容,从而丰富内在认知,并由此引向文本的核心内容。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方法看起来老套并无新意,但与学生内在的接受心理不谋而合,也契合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真正达到了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价值。

三、关注写法,开辟品味语言的路径

本文作为一篇赞颂人物的新闻通讯,除了突出事件本身外,还将描写的重点聚焦在对人物内在品质的描写上,使得谭千秋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仍旧将“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核心问题,使得阅读教学始终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知层面。而笔者则将这一理解性的问题融入“作者是怎样写的”理性思维之中,将教学从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进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潜入文本,圈化课文中运用得当的关键性词语,探寻作者所使用的写作策略。教师引领学生借助交流反馈,形成对关键性词语的深刻把握。因为这场灾难来得突然,发生的过程相对迅疾,因此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聚焦在令人震撼的姿势上,并借助施救人员、得救学生以及同事描述的口吻展开描写,从而将那个在危急关头以学生为重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教师则引领学生紧扣作者所选择的转述人物,感知作者人物选择的典型性,感受侧面烘托这一独特写法对于展现这一重大事件、刻画这一特殊人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真正寻找到解构这一文本的最佳路径。

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作者独特匠心的写法,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语言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课题,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

语用训练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要以“写作”为本位,即在展开扎实有效的认知描写之后,教师就应该将引领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迈进,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在最后的教学环节,笔者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身的独特理解,以总结的方式“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提炼,学生分别罗列出“爱、责任、舍己救人、生命”等核心词语。这一过程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整体性回顾,同时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了深入感知。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作为开头,并具体阐述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感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表达思路,为学生的语用实践练笔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教学就应该从文本自身的特点出发,为学生设置切实可感的认知方式,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千秋姿势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卷韵千秋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