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朗读,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2018-02-25广西蒙山县蒙山镇第一小学546700石秀娟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语感情感语言

广西蒙山县蒙山镇第一小学(546700) 石秀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只有熟读、背诵,学生才能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并贯穿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会表达。那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充满感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如,《观潮》这一课,作者把潮来时的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见过海潮,有些连洪水都没见过,怎能读出惊心动魄的场面呢?于是,我在备课时就预设好这一朗读点,自己反复诵读,把握好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潮来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我读出浪潮的气势。我刚一读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通过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他们通过声音把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文中作者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学时,我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不少的文本,作者用了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认识文中所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又如,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大自然的壮美。教学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明白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作者先写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衬托出瀑布的雄伟壮观;再用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最后,用一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朗读的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较大。怎样才算是“有感情”的读?朗读时,只有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融合读者的情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说是有感情的朗读。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朗读,虽然有时离不开一定的技巧,但如果没有唤起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是靠技巧去支撑朗读,那么,这样的朗读一定是缺少神韵的。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或激动,或敬佩,或同情的情感后,再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的处理,读长句子应该如何调整气息,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不同的读法。对同一篇文章的朗读指导,还要体现出层次性,注意情感的递进性。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一致,并运用一定朗读的技巧,才能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情景;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的光辉形象,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这样,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规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就会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就会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强弱等。这种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如,人教版的《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等这些明丽的色彩。朗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句,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美妙;同时也理解了“那么……那么……”“既……又……”句式的表达作用。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学生不仅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印象深刻,而且体会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揣摩“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的精妙。我紧紧扣着“冒”字点拨:“‘冒’字可换成什么字?”有的学生说:“钻、长、穿、顶、抽……”我继续引导:“作者没有用‘钻、长、抽……’而用‘冒’字,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课文,体会一下怎样的长才叫‘冒’。”读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长才叫‘冒’。”“我认为一下子钻出来才叫‘冒’。”……看到学生有所悟,我就让他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读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紧抓“冒”字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荷花进行对话,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表达方式,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他们的语感。

三、加强指导,注重体验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20世纪初,叶圣陶先生、朱自清先生等对朗读这种学习语言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朗读是一种艺术。因此,只要掌握好朗读的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就能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朗读能使抽象的文字具体、鲜活起来,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朗读时,引导他们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读边演,会增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与作者、文本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我除了指导他们朗读的语气外,还引导他们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对情节曲折的文本,我采取了读、演结合的方法。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我抓住了“咬”“啄”“讨厌”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示范时,我先用嘴巴做成扁扁的鸭子嘴形状,做“咬”的动作;再用嘴巴做成尖尖的公鸡嘴形状,做“啄”的动作;最后,我给学生形象地表演了“讨厌”的动作表情。看了我的表演,学生对第四段的分角色表演非常感兴趣。我挑选了几个学生戴头饰扮演丑小鸭、小鸟、猎狗,请其他学生和我一起读第四段。伴着感情朗读,这几个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但有丰富的表情,还创造性地加上动作、拟声词,精彩极了。适当有效的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丑小鸭的悲惨遭遇,体会到了丑小鸭孤单、难过、害怕的心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张田若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把好朗读关,让“读”占鳌头,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得语文能力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语感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