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课眼”,促进教学对话生成精彩

2018-02-25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陈楼小学221000刘德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变色龙樟树文本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陈楼小学(221000) 刘德华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多元对话的过程。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遗憾的是,当前的语文课堂对话呈现一种零散的、片段的特征,缺乏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置课堂教学的“课眼”。“课眼”,是从“文眼”引申而来的一种教学思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巧设“课眼”,引导学生聚焦关键问题,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课堂的主题与感情基调,而且能展开多元对话,提升对话的实效。

一、围绕课题巧设“课眼”,整合课堂多元对话

课题,往往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一个好的课题往往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读者通过课题能够管中窥豹,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研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课文的题目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用文本中的人物名命,比如《祁黄羊》《海伦·凯勒》等;二是以地方命名,比如《九寨沟》《泉城》等;三是以事件命名的,比如《梦圆飞天》《徐悲鸿励志学画》等。围绕课题巧设“课眼”,其目的就是在课题中寻找关键词语,并以此为核心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串联,以便有效整合阅读教学中零散对话,使课堂教学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并逐步向纵深推进。

比如,《变色龙》这一课,是围绕“变色龙”展开描写的,具体写作顺序为: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题设置“课眼”,串联整个教学对话。首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对话,围绕课题进行想象——变色龙的样子,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组织学生初读文本,围绕变色龙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端详变色龙,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动物描写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跳出变色龙,看这一单元的内容,学会从编者的角度审视这一单元。由于教学设计都围绕“变色龙”展开,其对话也聚焦在变色龙上,因此课堂教学体现了整体性,重点突出,做到不蔓不枝。

由于小学生思维简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要相对简单一点,围绕“课眼”进行突破。这样,以“课眼”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使他们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感知文本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中,课堂预设就是围绕课题《变色龙》巧设“课眼”,让学生深入对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可以看出,围绕课题巧设“课眼”,不仅能实现阅读教学内容的集中性、针对性,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编者等进行立体多元对话,丰富了对话的内涵。

二、围绕结构巧设“课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研读教材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内化,以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文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典范之作,最适合学生进行仿写。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强调阅读教学要指向写作。因此,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语用意识,明白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每一篇文本,其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值得挖掘借鉴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一来不现实,二来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师要重点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突破。对中高年级来说,文本结构、布局谋篇是写作中最大的难题。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结构巧设“课眼”,引导学生在厘清文本脉络的同时,推促学生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内化文本结构。

比如,《孟母教子》这一课,其结构以“孟母三迁”进行串联。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围绕“孟母三迁”巧设“课眼”,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孟母前后几次迁移自己的住所?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前和迁移后有什么区别?”其次,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孟母三迁的原因、目的。其三,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促进他们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最后,随文练笔,让学生围绕某一件事列出习作提纲,以有效提升其写作表达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只有对文本结构把握准了,才能对文本进行层次性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文本结构设计“课眼”,可以让课堂教学呈板块状推进,步步深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案例中,教师就围绕“孟母三迁”这一线索对课堂教学进行串联,引导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准确把握、内化文本的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思维辨析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可见,围绕文本结构巧设“课眼”,对整合课堂多元对话是一种极好的策略。

三、围绕细节巧设“课眼”,强化对话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是作者情感积蓄的产物,而这情感大多没有直接在文本中流露,而是相对含蓄,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品析,仔细研读,这样才能精准把握,真正领悟。对文本来说,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文本细节。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仅靠学生自己的感悟,他们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对话、品读交流,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便准确地把握文本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细节巧设“课眼”,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进行品析感悟,让整个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推促他们的情感内化。

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重点写了樟树的生机勃勃和内在品质的高贵。但深入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主要写的不是樟树而是宋庆龄,写樟树高贵的目的也是为突出宋庆龄的品质。对“宋庆龄”,文本有两处细节描写,即开头的“搬家”与结尾的“留影”。具体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其他的樟树不是一样的吗?”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思考:游客在樟树前“留影”,仅仅是因为樟树吗?然后,通过资料拓展补充宋庆龄的生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感悟文本情感,理解散文的写作特征,即“借物喻人”。最后,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深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通过樟树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爱戴之情。

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汇,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体验。文本细节是作者情感凝聚的地方。具体教学中,围绕文本细节巧设“课眼”,有利于聚焦文本情感,促进学生深入体验作者情感。案例中,围绕“宋庆龄”这一细节巧设“课眼”,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对话,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散文的写作特征,明白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和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思想的碰撞,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

总而言之,对课堂教学多元对话的整合,最关键的是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对话的实质,以便在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同时,串联对话,在提升对话实效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猜你喜欢

变色龙樟树文本
香樟树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神奇变色龙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香樟树,樟树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