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浅探
2018-02-25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7朱晓方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7) 朱晓方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语言训练、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训练、积累和创造的审美训练、体悟与传承的文化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我们该如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和教学要求,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呢?
一、在感知语言和实践表达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
阅读文本所蕴含的语义,就是要体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其实,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只是完成阅读的第一项任务,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表达进行体会与揣摩,即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处理形式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形式和文本形式,将文本理解和语言表达进行有效整合。
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从内容的视角看,它主要描写了两个意思:一是展现了姥姥剪纸的高超,二是揭示了姥姥和“我”之间深厚的祖孙情谊;而从语言表达的视角看,文本所蕴藏的教学价值更为丰富:姥姥剪纸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以及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值得探究。教师要紧扣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理性思考: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展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一特点的?这样,使学生有意识地体悟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如,人们称赞姥姥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猫、虎、母鸡、公鸡等动物来进行反衬?如果将原句改为‘剪猫像猫,剪猪像猪,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喜鹊叫喳喳’,是否可行?”学生在深入研读之后发现作者这样选择的原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理解和言语形式的感知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以及言语的揣摩,使学生与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感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包含了信息提取、形成解释、感知悦纳、做出评价等方面。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面的训练。“分析”就是紧扣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通读文本、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认知结论;“综合”就是在深入细节的同时,又要回归整体,在统整联系中把握问题的本质;“抽象”就是紧扣事物的本质属性,摈弃非本质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就是将本质属性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知,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从而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在主旨。因此,对叙事性文本,我们可以依循这四个阶段展开教学。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展开。首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是‘理想的风筝’?作者选择了刘老师的哪些事例?”这样,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尝试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品读文本,深入体悟。教师紧扣“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个核心事件,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丰富的语言文字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能在统整文本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三,深入研读,揣摩表达。教师紧扣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展开教学,着力引领学生思考:“‘谈腿疾’‘写板书’与题目‘理想的风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什么要写?是否可以删去呢?课文为什么要在开篇描写春天的景色?这对展现刘老师的人物特点有着怎样的作用?每次场景描写之后,后面就有一段感想的表达,将描写与议论融合在一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的表达之中。最后,深读文本,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在作者的意识中,这仅仅是刘老师的拐杖和风筝吗?你觉得对刘老师而言,拐杖和风筝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让学生的视野重新回归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度开掘,并抽象概括,从而领悟文本的内在意蕴。
三、在审美内容和审美情趣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
叙事性文本中丰富的内蕴为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资源。我们要从理解的层面,开掘文本中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等,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叙事性作品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境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留下的想象空间,研制出适切的教学内容。
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个园子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内涵?”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品析语言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园子中多彩而生动的画面、温馨而精致的细节、瑰丽而独特的想象,更感受到祖父感人至深的形象,体会了文本的独特美。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像……似的”“愿意……就……”等句式对某一场景展开描写,让他们在自由想象中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
四、在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的整合中研制教学内容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使他们获得思想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文化体悟。首先,紧扣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如,《理想的风筝》一文,高度赞美了刘老师的顽强精神和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们可以从“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等语言中,开掘它们饱含的深情,更要挖掘出文本语言中包含的人生价值:做人就应该以刘老师为榜样,面对困境学会豁达,面对事业执着追求,面对命运要勇于挑战。其次,从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核心价值之间探寻结合点,引导学生体悟。如,《鞋匠的儿子》通过林肯对参议员的三段演讲,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自由平等、坦诚自信、至仁至义的总统形象,更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思想价值。这些思想价值就蕴含在林肯的三段演讲之中。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将林肯的三段演讲同时出示,先让学生从整体视角探寻三段话中的共同意思,然后再把握其内在层次的递进与转变,最后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三个“永远”上。这样,就能让学生揣摩出林肯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蕴藏在林肯演讲过程中的丰富情感和“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的社会价值观。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教材文本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并链接了社会文化的传统价值,准确地研制出适切的教学内容,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能将叙事性文本窄化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而要在深入实践中把握文本的细节价值,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他们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