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学习,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

2018-02-25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225331徐慧玲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古诗思维能力支架

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225331) 徐慧玲

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就是利用文本中的关键点、中心点,为学生支撑起学习的框架。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因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历练学生阅读能力、夯实学生言语生命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使他们不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一、借助情境表演,历练形象思维能力

古诗教学,形象性认知至关重要。很多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诗句中核心字词的意思,但对整个诗句的体悟以及整首诗歌意蕴的把握,还需要教师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将语句、字词之间的意义“空白”填补起来。在支架式学习中,教师借助情境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再现古诗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理解诗意、对话诗人。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虽然仅有20个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教学时,在引领学生整体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补充、还原诗人贾岛与童子对话的情境。教师问:“请问你的师父现在在何处?”(学生说“言师采药去”)教师接着又问:“那敢问小童子,你师父是在哪里采药呢?”(学生说“只在此山中”)教师最后问:“具体是在什么位置?”(学生说“云深不知处”)这样的情境表演,使学生在情境浸润之下,感受到贾岛拜访隐者时波澜起伏的心境变化,经历了从迫切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再生,最后又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此时,学生阅读的不再是诗歌表面上的20个字,而是真正沉浸在诗歌的内蕴之中,沉入了诗人内在的心境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情境表演为支架,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补充了诗歌的留白内容,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聚焦教材插图,历练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深”字上做文章,更要在“广”字着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其通过极为精练的文字营造出深远而丰富的意境。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感知与理解,学生的收获必定有限,甚至还会出现认知偏差。因此,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为学生创设和谐而适切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如,袁枚的《所见》这首诗,以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牧童形象。教材的插图直观形象,与诗歌的文字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以插图为支架引领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古诗进行思考:“图上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结合古诗内容,你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学生将静止的画面想象成一个动态的发展故事,认知了人物。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蕴。最后,再次聚焦插图:“你觉得这个牧童可能怎样捕蝉?结果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将图片与诗歌内容进行结合,图文互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插图为支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情韵和意境的深入感知。

三、紧扣核心问题,历练探究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自主探寻、真实研究获得真知的过程。真正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诗歌教学就应该根据诗歌内核和学生原始经验的落差,提炼出适切的核心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话题。

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陆游已经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是放心不下,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呢?这岂不是矛盾吗?”教师以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了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教师这样引导:“老人在弥留之际,一般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可陆游有什么不同?陆游明明知道一旦死去,万事皆空,但在诗歌中却满怀一个‘悲’字。你觉得他是因何而‘悲’?这与最后提出‘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要求,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紧扣诗眼,巧妙地转化学生思维关注的价值点,起到了层层剥笋、步步为营的教学效果。

在这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而且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了探究思维的能力。

总之,支架式学习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有了切实的抓手和明确的方向,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古诗思维能力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拟古诗”之我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