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2018-02-25福建省福安经济开发区罗江中学吴陈云

学苑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学生协同学科

福建省福安经济开发区罗江中学 吴陈云

新课改愈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做到协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程,内容涉及面广。但其重心依旧是从协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促使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从无序变成有序。依据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巨大,是目前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有效的办法。然而,我国中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在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上偏离了协同发展的道路,甚至语文核心素养系统的子系统间也是相互冲突、矛盾的,这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突破传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展现能力空间,能构建起一个师生互动性强、协作共生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切实让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协同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1.语文核心素养。

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素养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素养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语文作为我国基本课程之一,它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对中学生的整个生命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时代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我国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教育界对语文素养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普遍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集合概念,其内容范围也比较广泛,也是目前我国新课改语文教育争议的焦点。但无论是何种观点、何种定义,绝大部分的课程专家和研究学者都认为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2.协同发展。

社会是需要协同的,人作为社会当中的主要构成体,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具备一定的协同意识,才能完成既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才能发挥出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在教育当中亦是如此,只有对教育这个复杂系统内的对立统一面予以协同与竞争,才能使教育活动从无序走上有序,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总之,协同是教育系统演进的内在动力,也是教育系统有序的必然要求。因此,协同在教育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来开展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活动,并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合理的配置及协调各种教育要素,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进化的有序性,才能让语文教学收到最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新课改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母语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目前,全球对自己本国的母语教育都有侧重点,美国比较侧重于思维化的母语教学,英国侧重于个性化的母语教学,日本则侧重于生活化的母语教学。而我国语文课程由于受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因素的影响,在母语教育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也对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但不管如何多元化,总体上仍取向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上的培养,进而推动我国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发展之本,注重语文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确立,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能与其他学科产生交融,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来,进而实现弘扬民族特色,推动学生母语素养的协同发展。

2.是培养社会发展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侧重语文知识工具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熏陶,新课改的提出对该现象予以改善,也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改革措施,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并且,只有提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激发中学生的潜能让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发展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此情况下,学生要想满足自身发展的所有需求,就必须具备全面的内涵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能得到协同发展,才能为我国培育出学习型、创新型、合作性和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在教学中采取一切有效的办法来实现每个学生的均衡、个性化的复合发展。

三、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实施

1.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中一种新型理念,它要在教学中实现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措施,而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是实现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很好途径。协同作为发展中较高的一种境界,其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发展方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各种语文核心要素进行磨合和碰撞,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确定出对中学生发展意义较大的核心素养,并予以着重培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各项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先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予以适当的改进与革新,能依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和新标准,基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灵活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书面写作训练而轻口头表达训练、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文言文教学等一系列问题,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机制,真正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

2.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发挥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机制的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对传统教学方式予以改变,并将各项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措施贯彻落实到位,能积极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科学技术,创新出更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色的自主学习方式,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教师在开展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时,不仅需要诸多显性要素的协同作业,还需要挖掘出更多的隐性协同。

学科内协同。社会分工使得新学科不断产生,传统学科不断分解,语文学科的专门性也愈来愈强。在此情况下,语文素质教育不能囿于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帮助学生激活知识,把学生作为教育的生命体,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发展全面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中一些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更应注重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与磨合。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的,这更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协同思考和知识交流。

学科之间协同。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当中,很多教师都只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有所研究,而对其他课程缺乏相应的了解,使得其他课程与语文课程之间的知识无法实现有效融合,学生也就无法进行融会贯通。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中学生的统合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逐渐向横向发展,这更要求语文应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专业复合。因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语文学科不能仅仅囿于保持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更应该不断扩充其知识层次,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从其他学科当中汲取营养,并为提升语文教育水平提出新思路。

总之,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始终在协同教学的路上,没有重点,也没有终极目标,有的只是不断攀登求索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发展自我和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更多的协同发展理论,探索更加深入的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理论,从而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实施效益,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生协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超学科”来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