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利益思想及实践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8-02-25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矛盾利益群众

王 飞

(武昌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武汉 430000;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国人民只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和配合党的号召和各项国家政策,才能更好地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另一方面,国内利益诉求多样化趋势越发明显,主流意识形态不断遭到冲击和挑战。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以群众最关心的利益为抓手,同时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同志关于利益问题的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教育对象的知行合一,亦即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进而在行为展现上表现出一种积极践行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利益才能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体察到这一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使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他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强调全党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如果在现实工作中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挫折甚至是失败。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方针和政策不能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和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要么行不通,要么就会失败。

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得以满足,切实利益得以实现,才能赢得其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因此,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加强党对革命队伍纪律的严格管理而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了切实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而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和巩固民族统一战线而实行的“三三制”,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缓解物质困难而实行的“精兵简政”,为了缓解根据地人民群众压力而进行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或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都体现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能够在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指导下,将具体革命实践工作同最广大的大人民群众利益结合起来。一方面,为我们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党的各项政治理念、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中国革命持续的精神动力。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在于如何说教,而在于怎么去落实。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多么利好的政策,只要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现实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成为人民群众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难以真正掌握群众,也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反之,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遗余力地真抓实干,即使在现实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是曲折,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时期新时代,同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物资匮乏战争年代和物资紧张计划经济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并不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和保障。

特别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政策制定实施的不均衡性等原因显得更为尖锐。部分群众利益,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大部分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损害,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降低了其实效性。例如我们强调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但现实中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强调民生工程,进行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结果实际中出现了看病难、住房贵、上学难等客观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大量存在,表面上看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但本质上却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忽视甚至被损害。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在利益问题上的认知和实践,不但要有意识地倾听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要有魄力和勇气坚实地去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生活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引导群众正确认知和实现自身利益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切实需要,是人们行为的源发性动力,当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判断以及行为的做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引导人们形成对各种社会问题正确的认知,并展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而人们只有在实现需要的动机支配下,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因此,要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实现自身的利益。

在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始终以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利益观为己任,不断激发和勉励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同时,也不断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2]。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只有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生活问题,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但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不能够自以为是或一厢情愿,必须注意把握两个层面:一是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民群众真正客观需要所在,而绝不是来自主观臆测;二是这些问题是人民群众主动地认识到必须要加以解决的,而不是强加于他们,让他们被动接受。只有具备这样的群众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产生其应有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不但始终对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更是在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

中共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为了实现苏区人民的各项切实利益。“先后制定了宪法大纲和刑事、民事、土地、教育、经济、劳动、组织、选举、婚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约120余部”[3],这些法律法规对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获得苏区人民的支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在日寇的疯狂扫荡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夹击下,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各种物资极其匮乏,即便面临这样艰难时刻,毛泽东同志仍然认为不能向老百姓过度索取,而应该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人民群众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教育和观念宣导。而当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之后,也会在实际行动中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因此,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帮助根据地度过了难关,为最终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将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主观理念,通过一定的方法,向被教育者施加影响,不断转变甚至突破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进而转变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

因此,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但是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二是受教育者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行为方式的转变更为根本,因为在有的情况下,即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行为方式上并没有展现出来,仍然体现出“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很难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的宣传理念不是不先进,采用的方法不是不科学,但人民群众在接受的时候大打折扣,在社会现实的展现却大相径庭,甚至出现了宣传教育是一套,实际行动是另一套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的尴尬局面。

表面看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觉悟没有达到宣传教育者所要求的层次和水平是主要原因。但从本质上来说,宣传教育的内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切身需要,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才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利变色”,强调的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当个体的利益需要,特别是物质利益需要因为一些原因无法满足的时候,我们工作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减少或降低个体的需要,而不是激发或鼓励个体去争取、实现自身的合理需要和正当利益。但由于个体的需要是来源于客观现实,通过一定的教育、疏导,只能使个体在主观上暂时忽视这些需要,当客观环境、条件再次刺激到个体的时候,这些潜在的需要就会马上重现,而当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实现其实效性,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其价值,就必须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实际需求,激发其行为动机,就必须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和人民政府必须真真切切了解社会群众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利益,集中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信赖,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教育群众恰当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各种利益所联系,“市民社会的成员根本不是什么原子。……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 (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4]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而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则直接关系到个人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但无论个体的需要有多么不同,各种利益之间关系有多复杂,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才能使其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自觉克服盲目短视、自私利己等行为。在这些利益关系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始终强调我们党的事业不是为了实现局部的小团体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同其他任何政党的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出发”[1]。他始终强调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不仅是实现人民群众眼前的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幸福。“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们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们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种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5]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深刻地认识到要使人民群众能够正确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承认: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重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6]

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不忘兼顾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对中国革命的目的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认为发动革命战争,就是为了将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放全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先满足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在当时形势下,农民群体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在中国革命战争整个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特别关注农民群体利益的实现。

中共苏区时期,通过土地革命的路线,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了苏区农民的现实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实现根据地农民的利益,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农民群体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满足贫农的要求,不损害中农利益的原则。在整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执行着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实现了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而赢得了其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新中国的建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次讲话涵盖了当时经济、政治、外交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党将来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指明了方向,亦即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都要做到两头兼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该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没有完全同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历史的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表现出要么不敢言利,要么只言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传统局面。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实现眼前现实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总是回避这一问题,仿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一旦教育人民群众去追求和实现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就会与我们长期大力宣传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背道而驰,就会使得社会价值观陷入“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潭,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也就出现了当前社会中常见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社会实践活动去适应社会思想观念;只能改变社会思想观念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活动。

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要想在当前社会建设中发挥其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以往过于强调长远利益、整体利益而忽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传统观念。一方面,应肯定人民群众获得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重要性,教育人民群众正当合法地获取并维护自身切实利益;另一方面,应引导人民群众了解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重要意义,教育人民群众具备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真正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启发群众合理对待和化解利益矛盾

利益根源于人们的现实需求,而利益的实现和现实需求的满足,必然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才可能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实现人们利益最大化。当生产力还没有足够发达,还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所有需要的时候,客观上就必然会存在利益矛盾的问题,利益冲突和利益纠纷的现象也会层出不穷。如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但会使人们利益受损,而且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就必然要求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对待利益冲突和化解利益矛盾。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方法的重要性,1934年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将方法问题比喻成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因此,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利益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始终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准确地指出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2]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出“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7]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同志指出当前我国的“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针对性质不同的矛盾,采用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敌我之间的矛盾采用的对其专政的方法,他曾明确指出专政的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解决国内的敌我矛盾;一个作用是抵御外部敌人的颠覆和侵略。而针对人内部矛盾,就不能采用专政的方法,必须用民主的形式,“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6]

在我国整个社会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始终能够对我国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办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处理主要的带有对抗性质的敌我矛盾时,中国共产党毫不妥协,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在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等非对抗性质矛盾的时候,则逐渐摆脱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而代之以“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式,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也逐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如何准确认知和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但关系着新政权的巩固的问题,更关乎着社会主义长期的建设和发展。面对这种复杂情况,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矛盾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定性,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原则、方针和办法。这一重要思想,为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提供了指导,同时团结了社会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政策法规不完善,西方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等原因的相互交错、共同影响,造成了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其不利。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不言利的特点,再加上传统的“灌输”理念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难以真正意义上使人民群众了解当前社会利益冲突的实质,难以选择正确的方法对待这些社会矛盾,进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想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在对社会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2]因此,一是要区分当前社会不同类型矛盾的性质,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不代表当前敌我矛盾已经消失。例如同阴谋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帝国主义势力,企图分裂我国领土完整的反动势力等敌对势力之间,依然存在着敌我矛盾。而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如群众信访活动、社会群体性事件、甚至情节轻微的违法犯罪活动等,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并且由于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人民内部矛盾也会长期存在。二是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敌我矛盾,应该加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教育,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敌我矛盾已经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表现得那么明显,这就要求群众能够分清敌我,了解敌对势力危害的严重性,并且能够支持并拥护党和国家对其采用斗争、专政的方式解决这类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加强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分辨是非。一方面,教育群众了解当前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完善所带来的,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矛盾会自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教育群众合理地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当切身利益受损的时候,应该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采用各种极端方式。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还不足以为社会提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生产力同以往相比发展又极为迅速,在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关系迅速做出相应的改变,但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展现出复杂的利益关系,协调不好的话利益冲突和利益纠纷等利益矛盾甚至可能加剧。这就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刻意回避问题,更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空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正视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学习并借鉴以往处理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成功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猜你喜欢

矛盾利益群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