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开课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

2018-02-25何玉海刘淑敏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开课教学研究形式

何玉海,刘淑敏

(1.上海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234;2.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刘淑敏,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研究。

公开课是一种以开放课堂形式呈现的普通课,具有中国特色。然而,近年来公开课异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开课内在功能的忽略,致使人们几乎忘记了公开课作为一种普通课的教学功能;二是歪曲了公开课的外在功能,即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的功能;三是附加给了公开课作为管理工具的功能,即“绑架”了公开课,使之变成了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工具。笔者认为,公开课这一特殊教学形式在促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裴娣娜教授所言,“公开课已经成为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回避的一个教育现象。”[1]必须走出公开课的实施误区,整体实现公开课的内在与外在两大功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公开课的本质内涵与意义

1.公开课的本质内涵

究竟何谓公开课?我国《教育大辞典》的解释为:“公开课即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实验。”[2]可见,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之所以“公开”,主要是为了“观摩”,以便供教师和有关人员研究、借鉴与模仿,据此公开课也称“观摩教学”。根据《教育大辞典》对公开课的定义,可以看出举办公开课的目的:一是为了教学研究,即“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二是为了推广教学经验,即通过观摩教学总结经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为了教学改革实验,即通过实施公开课,探索与研究教学规律,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试验。可见,开放性是公开课的外在表现,教学性是公开课的内在本质,研究性是公开课的基本目标,示范性是公开课的运作手段,实验性是公开课的实施策略,系统性是公开课的结构形式,合作性是公开课的本质要求,独特性是公开课的个性标识。

2.公开课的意义

实践证明,公开课这一特殊教学形式在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对执教者、观摩者、学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有效公开课为执教者提升职业能力与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与途径。首先,有效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执教者把握教育本质,认识教学规律。对执教者来说,备课、教材钻研、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以及师生角色与关系的定位和处理等,都需要更加精心的准备。一次公开课的收获往往是执教者在普通课教学中难以得到的。其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施教者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从活动到过程,从教学组织到效果评价,从教学反思到持续改进,需要执教者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观摩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方法的研磨与优化。同时,观摩者特别是同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为执教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利于执教者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执教者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公开课的实施已不是某一位执教者的个人行为,而是一次集体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它集中了备课小组、教研组、教研员乃至专家与学者的智慧。执教者可以博采众长,突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势,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水平。此外,有效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执教者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与过程、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另一方面,执教者对观摩者、同行、专家等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进行消化,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后,有效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执教者提高教学艺术,生成教学智慧。在公开课中,执教者如何将普遍的教学原理、原则、方法、技能技巧予以创造性运用,使其精妙、娴熟且富有个性;如何使教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何展现个性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力,这些都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教者在准备阶段就可利用集体的智慧;课堂实践之后,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听取同行、专家学者等的点评意见与建议。这些都为执教者提供了难得的修炼与成长的机会。

其二,有效公开课为观摩者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奉献智慧与汲取经验的重要平台与途径。首先,有效公开课有助于观摩者借鉴他人经验,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公开课,观摩者会把执教者的教学情况与自己平时的教学状况相联系,从执教者的成功经验或失误中汲取经验或教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不断修正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其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观摩者正确认识教育规律,端正教育理念。相对于普通课,公开课需要进行更为精心的准备,挑选有经验的教师或课堂教学研究者来执教。有效的公开课包含着集体的智慧,是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或某项教学改革成果的再现,这些智慧能有效帮助与促进观摩者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再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观摩者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般而言,公开课的执教者都会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教学策略的提升,有效的公开课能带给观摩者诸多启示。此外,有效公开课有助于观摩者拓展教学思路,探索教学改革。公开课上执教者的观点、同行专家的评鉴以及学生对公开课质量的感知,都会启迪观摩者的思路,为其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其三,有效公开课为学生获取知识、生成能力、养成品格、学会方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有效公开课有助于学生获取更优质的资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生成。为实施有效公开课,执教者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实际上也为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时,学生会聆听到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对公开课的点评意见与建议,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教育本质与学习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成与发展。其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效公开课是对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是对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的探索。再次,有效公开课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促进知识结构的建构。有效公开课往往信息容量较大,出于观摩、教研或推广的目的,执教者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另外,有效公开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效公开课的本质,就是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和过程,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公开课有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二、当前公开课实施中的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公开课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它伴随着新中国教育而产生和发展,为提升我国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以及推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在推行与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功利教育”“工具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驱使,“在有些地区,公开课发生了变异,多了功利和急躁,成为‘面子课’‘形象课’,成了一些教师和学校扬名的阶梯和舞台。这方面的问题虽未形成主流,但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1]“公开课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所以才导致其‘变了味’”[3]。当前公开课实施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忽略了公开课的内在功能,即公开课作为一种普通课的教学功能

《教育大辞典》对公开课的本质解释得十分清晰:“公开课即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解释实际上明确地指出,公开课本质上是一种普通课,只是以“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以“公开”的形式呈现。由此可见,公开课承担着两大功能,即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所谓内在功能,就是作为课所固有的功能,即公开课作为一种普通课的教学功能,内在功能是公开课的本质功能;所谓外在功能,就是人为赋予它的功能,即“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的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功能,外在功能是非本质功能,是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强加给它的一种功能。公开课仍是常态课的一种形式,但又比普通的常态课有着诸多优点,因为它需要执教者更为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打磨。这就是说,实现内在功能仍旧是公开课的“主业”,在“主业”实现的同时实现其外在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教育观和导向出现了偏差,课程实施的真正目的被遮蔽了。公开课严重“变了味”,人们几乎忘记了公开课作为一种普通课的教学功能,忽略了公开课的内在功能。公开课的实施正是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与过程,是师生相互配合的活动和过程。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4]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所有课程的使命。然而,在公开课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当成了陪衬,教学的功能荡然无存。教师追求的是“教”的精彩,而不是学生“学”的精彩。对公开课的内在功能——教学功能的忽略,是我国目前公开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2.歪曲了公开课的外在功能,即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功能

在公开课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对公开课的内在功能的忽略外,由于追求政绩和形式,又将公开课的外在功能,即“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的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功能,给曲解和异化了。我们知道,实施公开课的外在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研究,进而通过观摩,推广教学经验或进行实验,但由于教育理念的问题和“功利教育”与“工具教育”的驱使,我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在各级各类公开课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着把“手段”当成“目的”的现象,使得公开课的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把手段,即观摩、展示当成了主要目的,致使“表演课”“政绩课”“作秀课”等盛行,无疑篡改了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功能。

实施公开课旨在探索如何才能上好课,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何谓好课?叶澜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才是好课[5];崔允漷将“好课”的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吕星宇认为,评价好课的基本原则要看其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6]郑金洲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化”,即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质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7]笔者认为,评价课的质量如何,应该从课程运作的整体视域出发,对课程实施的整个活动与过程予以考量,即要从“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方法策略、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总体效果、教学民主氛围、教学行为反思、教学持续改进”[8]这些方面来具体把握。公开课的实施本是为了研究、推广好课,然而,当今的公开课却被“面子课”“形象课”“表演课”“政绩课”“作秀课”篡改得面目全非。

3.附加给了公开课管理功能,即把公开课变成了考核教师水平的工具

我们知道,公开课承担着两大功能,即作为教学的内在功能和作为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的外在功能。这两大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功利教育”与“工具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驱使,加之浮躁之风、追求政绩之风盛行,公开课的基本功能被忽略和篡改,并“附加给了公开课作为管理工具的功能,即‘绑架’了公开课,使之变成了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工具,由此出现了‘评优课’‘竞赛课’‘汇报课’‘达标课’‘比赛课’‘展示课’‘评比课’‘过关课’等五花八门的‘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实际上学生被当成了玩偶、陪衬,教学的功能荡然无存。”[9]以追求政绩为特征的作为管理工具的“附加功能”,又遮蔽了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的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功能。伴随着公开课“附加功能”的“崛起”与盛行,公开课的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公开课的异化,致使批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甚至主张取消公开课。但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课型”,似乎成了公开课本身,甚至受到赞赏。

目前在我国,从校级层面到县(区)级层面,到省(市)级层面,再到国家级层面,都有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实施中,忽略公开课两大基本功能的不乏其例,也不在少数。有时为了帮助学校或教师赢得荣誉或过关等,不惜让学生陪着多次演练,在课堂上进行“打磨”,这些不但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在负面地影响与教育学生如何作秀、作假、搞形式主义。这些亵渎公开课的行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可以说是颠覆了教与学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对公开课予以治理,还其本来面目,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已迫在眉睫。

三、把握公开课的品质:走向有效的公开课

公开课是以开放课堂形式呈现的一种普通课,具有开放性、教学性、研究性、示范性、实验性、系统性、合作性、独特性的基本属性。正确认识公开课的品质属性是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先决条件。要从公开课的品质属性入手来认识公开课、研究公开课、评价公开课、实施公开课、完善公开课。

1.正确理解公开课的开放性

公开课作为一种以开放课堂形式呈现的普通课,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开放性,是指某一事物或观念暴露在外,或允许他方介入的一种存在形式与状态,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公开课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课堂形式对外开放,就是说允许观摩者、专家学者乃至家长等深入课堂听课,即“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二是指教学的对外开放,即允许观摩者、专家学者等在深入课堂听课的同时,介入教学的研究与讨论、评鉴与提出意见与建议,即是一种供观摩者、专家学者“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公开课的开放性这一特征,使得教学研究成为可能,其整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开放性是由实施公开课的目的所决定的,通过开放课堂,能够实现“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之目的。可见,开放性是有效公开课的外在表征,这一品质特征使得观摩者、专家学者、学生乃至家长等的意见与建议成为可能。

2.始终坚守公开课的教学性

公开课的教学性,是教学活力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开课实施活动与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公开课的本质特征。公开课首先是一种普通课(常态课),其本质是教学,然后才是一种为了“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的“观摩课”。公开课的教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开课是教师“教”的活动与过程,即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与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与过程,在这一活动与过程中教师同时能够得到专业发展;二是公开课是学生“学”的活动与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素质得到发展。教学性是公开课的本质属性,因此,公开课绝不能上成“表演课”“作秀课”,必须保有原生态。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普通课,教学性才是其根本,而教学研究和试验教学功能则是我们出于“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而人为赋予它的。因此,实施公开课,只有坚持其教学性,才不会使公开课误入歧途。

3.突出强调公开课的研究性

研究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予以探索与钻研。公开课的研究性,是指通过公开课的实施,执教者与观摩者、专家学者、学生乃至家长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理念指导下,共同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与策略,总结教学经验与改进教学措施,以提高教与学质量。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作为“服务者”、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师生关系尚未确立;“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的教学观尚未取得完全的共识。可以说,迄今我们尚未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崔允漷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只有课堂发生了变革,真正的改革才算发生。”[10]可见,要想使“课堂发生变革”,达到教学改革之目的,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进而有效促进其素质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就必须研究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可见,公开课这一教学形式不但必要,而且应该真正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的主阵地。公开课的研究性同样由实施公开课的目的所决定,实施公开课的目的就是“探讨教学规律”“推广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实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满意。可见,如果公开课背离了“教学研究”这一基本目标,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意和初衷。

4.充分认识公开课的示范性

示范是指树立榜样或典范供人学习,起到一种指示性与倡导性之作用。公开课的示范性,是指通过开放课堂的教学形式提供教学样板,供观摩者、专家学者等观赏、讨论、研究、学习或效仿,以促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品性。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就需要通过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即公开演示的教学形式——公开课来进行。由于公开课是对某一教学理论,特别是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模式等实践性研究的展示,或是将某一教学研究的成果演示给观摩者、专家学者,以供其讨论、研究、学习或效仿,因此公开课也即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公开课的示范性是实施公开课之目的使然,因而“示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科学,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最能贯彻课程标准,这的确值得研究,也必须研究。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所在。因此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不能将公开课上成“表演课”。

5.确切把握公开课的实验性

实验是指为了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实践性操作与验证活动与过程。公开课的实验性,是指为了检验根据一定教学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实施策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或验证某一教学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而通过开放课堂的形式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的品性。我们知道,实施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教学规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进而让学生满意。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研究基础上的实验尤为重要。教学改革的设想或经验只有经过实践性检验、验证、修正,在合理后方能付诸实施与推广。公开课的实验性应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方面,公开课的实施,其本身就是一种以研究、探索为前提的实验。执教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设想,来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拟采用的教学模式等是否科学、可行,或某一教学研究成果是否合理而值得推广,这些都要通过教学实验来加以验证。而广纳善言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公开课的形式,通过开放课堂的研究性教学实验,来验证一定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或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而为经验推广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推广教学经验”,也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即通过公开课的教学与研究达成的共识与获得的成功经验,在推广之前又必须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予以微调或改进,以便更好地与某一学校、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达到推广之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实验正是为了总结与推广教学经验,实验性是实施有效公开课的基本策略与品质特征。

6.全面坚持公开课的系统性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性源于系统理论,即要从系统论的视阈出发,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与解决问题。公开课的系统性,是指公开课本身属于课程运作中(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实施环节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是一个教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公开课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开课是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而课程实施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课程实施的范围有时比教学大,因为课程实施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许多途径,而教学只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教学的范围有时又比课程实施大,因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过程中,不仅要实施已有的课程,而且还会产生出新的课程。二是就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与过程而言,整个公开课的实施要涉及备课、上课、组织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持续改进等一系列的活动与过程。三是就学生学习而言,一堂公开课要涉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所进行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与自我教育的各项活动与过程,包括学习准备、学习的进行、学习方法选择与优化、效果反思与评价、学习策略的持续改进等。公开课的系统性是由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系统性也是有效公开课的结构形式特征,那种“仅仅把一节公开形式的展示课看成是公开课的全部”的认识与做法都是对公开课本质的曲解。

7.积极倡导公开课的合作性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公开课的合作性,是指执教者与教师团体、执教者与学生以及观摩者,以课堂教学为媒介而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其旨在探讨教学规律、进行教改实验、推广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素质的生成与品性的发展。首先,公开课不是某一位执教者的个人行为,而是一次集体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它集中了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员乃至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公开课的目的是“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因此,执教者不但要学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还要自觉地向他人学习。正如陶行知所言,“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11]其次,公开课的实施正是教师指导与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与过程,是师生相互配合的活动和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从真理的‘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思想者、求知者、对话者。”[12]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教师与观摩者等的互动与探究,正是公开课的主要活动内容与形式。此外,公开课的实施也是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活动与过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我国《学记》中对合作学习之重要性的论述,意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与过程中应彼此交流经验,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指导与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是公开课应该探讨与研究的。合作性是有效公开课的本质要求,也是由课程运作的特点与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8.主动践行公开课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人或事物单独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品性。公开课的独特性,也称公开课的个性,是指某一节公开课所显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鲜明品性或个性特征。公开课的独特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执教者的教育观和对师生角色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二是执教者的学识、教学风格、教学艺术运用能力、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能力;三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知识等。公开课的独特性体现在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认为,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课堂”。[13]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公开课所探讨的只能是普适性的东西,以给人启迪,而富有独特性或个性的东西恰恰要受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有效公开课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与统一。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要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成“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即真正把“预期的课程”转化为“执教者的课程”,再转化成“学习者的课程”。这就是说,公开课的独特性或个性更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富有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公开课,正是有效公开课的内在品质与个性标识。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10-25(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0.

[3]赵小雅. 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N]. 中国教育报,2006-6-2 (5).

[4]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9.

[5]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教育科学版),2005,(11):6.

[6]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2):32.

[7]郑金洲.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28-33.

[8]何玉海,蔡宝来.有效公开课:本质内涵与评价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41.

[9]何玉海,蔡宝来.试论有效公开课的基本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15.

[10] 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9):38.

[1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3)[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43.

[12] 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63.

[13] 潘涌. 论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26-27.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教学研究形式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