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孝道教育的调查研究

2018-04-12高颖恺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养亲孝悌仁爱

陈 爽,高颖恺,潘 毅

(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上海 200237)

高颖恺,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与评价研究。

潘毅,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与评价研究。

人的品德成长“始于事亲”,孝敬父母是最初的出发点,由此衍生出尊敬师长、关爱朋友、报效祖国等美德。可以说,孝道是一切德育思想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爱父母、尊敬老人既是家庭美德建设的起点,也是当前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1]但是因为目前孩子的学业压力较大,父母的工作忙碌,祖辈的过分溺爱,弱化了家庭对孝道的关注和引导,导致了孝道的缺失。

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的要求,应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引导其孝敬父母、懂得感恩。[2]

本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以下简称“逸夫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具体分析小学生孝道认知以及行为的现状,旨在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从孝道认知向孝道行为转化”的系列活动,从而探索小学生孝道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策略。希望通过一年的主题德育活动课程,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孝道的广义内涵,培养感恩意识,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并能知行结合,在行为中有所落实,真正做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家校配合,加强父母的引导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行加以规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道德规范体系。

二、相关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外孝道教育的研究现状,学界和政府对孝道的继承和弘扬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孝的起源、孝道的内容、孝的价值和挑战等方面的研究亦丰富了孝道的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在:第一,重视理论内涵研究,促进了孝道理论的丰富和深入。第二,认识到孝道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孝道的传承与发展。历代学者都重视孝道的育人作用,把孝道和德育联系在一起,为德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研究孝道的角度多元化。有学者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探讨孝道教育的影响意义。

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对孝道的界定不够准确、全面,缺乏对孝道全面的深入分析,因此,很难全面了解孝道教育的现状。二是对孝道观的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设计相关的量表或问卷,却没有统一标准可参考的问卷,当对概念不能清晰把握时,问卷的信度、效度则大打折扣。三是在孝道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上缺乏系统性,不能将研究的整体和研究的重点有机结合,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和指导上略显不足。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综合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的孝道内涵包括孝道的最基本内涵和扩展内涵,是广义的孝道,具体包括:尊亲养亲、婉言谏亲、慎终追远、仁爱孝悌、推孝作忠、承志立身。

“尊亲养亲”指的是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体贴、关心父母,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父母,赡养父母则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需要;“婉言谏亲”指的是与父母意见有冲突时,委婉地劝谏,而不是仅仅听从父母的命令;“慎终追远”指的是对祖先或过世的长辈的一种追忆和祭奠;“仁爱孝悌”指的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懂得尊重前辈,以兄弟般谦卑的心去对待别人,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与人为善,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进而推广到爱自然、爱世间万物;“推孝作忠”指的是忠孝结合,由孝及忠,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体现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承志立身”指的是继承和发展先辈们的美好品德,爱护自己,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让父母感到荣耀。[3]

四、小学生孝道认知及行为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以逸夫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随机选取了150名学生,对他们的孝道认知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本研究问卷是综合了相关文献、调查的内容自编的问卷,并经专家学者的指导和修改,不断完善。调查问卷共有36大题,涉及的内容较广,主要包含学生在“尊亲养亲、婉言谏亲、慎终追远、仁爱孝悌、推孝作忠、承志立身”等方面的认知及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即实际孝道行为的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网上完成问卷,自动生成相关数据。

针对三年级学生孝道认知及行为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孝道认知上,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尊敬和奉养父母或长辈。遇事应听从长辈的意见,但是也不能完全听从,需要及时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认为作为晚辈应婉言谏亲,当发现父母观点错误时,应及时指出,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行动,如祭祀,来表达对逝去祖辈的敬重和怀念;学生大多都怀有一颗仁爱孝悌之心,知道尊敬师长,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者有困难的人;每位学生国家荣誉感都很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爱国之情;学生们愿意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孝道认知与孝道行为脱节,孝道行为缺失

(1)家庭中很少出现争吵现象,家庭关系较为和谐。但是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部分学生在家不能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学生不愿和父母聊天、交流,也不会对父母及祖辈表达感激之情。在家中,父母及祖辈对孩子的关爱和了解高于孩子对父母及祖辈的关爱和了解。多数家庭还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孩子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部分学生不会送礼物给父母或长辈。不过父母在尊亲养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注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学生在婉言谏亲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有待提升。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尊重父母的意见,并委婉进行建议的。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努力与父母沟通,希望父母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会顺从、听父母的,不会继续给父母建议。

(3)在现实生活中,对慎终追远重视不够。学生参与祭拜去世亲人或祖先、扫墓、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等情况较少。

(4)很多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帮助同伴,学生之间在生活中交往较少。在家庭中,大多数学生会照顾弟弟妹妹,践行仁爱孝悌。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真正实践去关心、照顾弱者的行为有所欠缺。研究发现,大部分父母是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的,与学生实际参与的情况不符。

(5)部分学生无法做到推孝作忠,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6)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学习,没有做到不让父母操心,没能对自身的发展承担责任。

五、小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探讨

围绕“尊亲养亲、婉言谏亲、慎终追远、仁爱孝悌、推孝作忠、承志立身”的孝道内涵,以及问卷数据中所反馈出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考虑到“尊亲养亲、婉言谏亲”与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较为贴近,所以这两个方面可以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主线展开,其他四个方面中“推孝作忠”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距离较远,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在主题活动中“仁爱孝悌、承志立身、慎终追远”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三条辅线开展活动,“推孝作忠”可以暂不涉及。

1.尊亲养亲、婉言谏亲

(1)以情入理,激发感恩之心

尊亲源于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活动开展初期建议可以以“听妈妈讲十月怀胎的故事”“说说妈妈/爸爸/其他长辈对我的爱”此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长辈平时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激发感恩之情。

(2)学经典,会思考

“孝道”教育古已有之,对父母尽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建议加入对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的学习,例如《弟子规(入则孝)》《论语(选段)》《二十四孝》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通过小视频的形式,多样的形式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

考虑到当时所提倡的一些尽孝思想在当代并不适用,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就其中的一些观点开展讨论,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明确虽然当时的一些尽孝行为并不适用于今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肯定为人子女当时的孝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如何“尊亲养亲”有更全面的认识。

(3)学法律,明义务

虽然孝敬父母主要源于为人子女的一份感恩之心,但是在当下社会关于赡养父母还是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的。时下不赡养父母的案例并不少见,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赡养父母是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正确辨析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这一板块设计活动时,学法律、案例讨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4)行动落实,践孝心

现阶段孝德教育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问题。[4]在问卷中反馈出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知行脱离,所以在进行主题活动教育时,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用行动去表达孝心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借用下方任务单的形式,帮助学生从点滴小事中学会孝敬父母,也可以将其设计成连续的、长期的任务单,并定时进行班级评选,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孝顺美少年第一期任务单

注:五颗星表示“很棒”,四颗星表示“较好”,三颗星表示“有待继续努力”。只需在相对应的方格内打上“√”,第八周结束后再写上“我的收获”和“父母的话”。

(5)巧设情境,真实模拟

“婉言谏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时常会出现的,不当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子女与父母的冲突,破坏亲子感情,所以学生更需要知道的是自己可以怎么去做,并在一定的情境中尝试去做。因而在这部分建议教师先收集相关的学生案例,然后以情景模拟、学生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用适合的方式处理可能出现的冲突。

2.仁爱孝悌

(1)议热点,学方法

当下学生相对接触较多的是同伴之间的相处,如何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友善地、机智地处理问题,成了“仁爱孝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鉴于目前对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中的校园欺凌现象也不在少数。一部分原因是小学生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所以在设计这一板块的活动时,可以紧扣热点,开展“对于校园暴力你怎么看”的小辩论,在收集学生的答案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相应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校园霸凌”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过分的玩笑”,前者的行为是带有主观恶意的,被霸凌的同伴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对于其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

(2)发现美,爱护美

“仁爱孝悌”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的草木。所以教师可以以学校的春秋游活动为契机,让学生找落叶,用画笔为树叶增添一份与众不同的美,这样的活动极具趣味性,也让学生对春天、秋天有一份别样的情感。

3.承志立身

对于小学生而言,明确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上多一份吃苦钻研精神,让父母少操心,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实就是对父母孝敬的表现之一。

学校可以举行“担责任,学方法”活动。要有效地落实这一活动,首先得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针对学生那些真实的、可能对也可能片面的想法,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引导。除此之外,对待学习除了要有正确的目标外,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接下来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借助班级内已经有的平台,让学生交流提高学习的“金钥匙”,也就是方法和路径,在交流中彼此取长补短。

4.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指的是对祖先或过世的长辈的一种追忆和祭奠,对祖先美德的崇拜与敬重。针对这一点,可以举行“忆先烈,承品质”活动。考虑到清明祭拜与每个家庭的信仰、习惯都是密切相关的,而对革命先烈的追忆、对他们品质的学习则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的,而这恰恰也是慎终追远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板块的活动时,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通过观长征视频,让学生感受先辈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如何用自己顽强的意志战胜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再通过想一想、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写下观看长征视频后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帮助,以继承先辈身上的优秀品质。

六、结语

本次调查研究,选题关注到了当下的学生身上存在的热点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细化问题,从经验认知走向理性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后,较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这些现状就如何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但是孝道教育除了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本次实证调查研究的时间相对紧张,因而在家长的“孝知”“孝行”方面收集的数据相对缺少。在建议和对策上,关于“如何动员家长的力量,在家校配合上产生更好的合力,推动学生提高孝道认知并将认知转化为孝道行为”方面的思考,仍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这些将在之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思考并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颖.小学生孝道教育实施状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2014.

[3]秦星.生命、生活、生存视域下的孝道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6.

[4]藏云.小学孝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养亲孝悌仁爱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小儿肺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饮食指导分析
病榻侍母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中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