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劳动幸福感

2018-02-25涂建新何云峰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劳动发展

涂建新,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234)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是一种崇高的实践活动,教育事业是关系人类历史文化延续和社会文明可持续化的伟大事业。因此,让教师获得更高的劳动幸福感是社会文明发展应尽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治理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予以优先考虑的重要事项。可以说,教师的劳动幸福感受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指示器。正因为如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强国方略的实施首先要实实在在提高教师的劳动幸福感。

一、教师的劳动幸福感应该得到优先保障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不是游戏和娱乐,这只是儿童和有权势的人用来消磨时间,而不会去追求更为纯净和自由的快乐。与此相反,幸福就是自身所选择的事情,它就是实现活动自身,它是自足的……它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艰苦严肃的劳动。”[1]显而易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教师的幸福应该是其在“艰苦严肃的劳动”中实现的一种自足活动,笔者简称为教师的劳动幸福感。

笔者发现,社会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的期待,却有些忽略教师的劳动幸福感的实质问题。现实中,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令人深感痛心。如果在百度网页搜索“教师维权”等关键词,我们会发现克扣教师工资事件、教师工资打白条、代课教师问题、教师劳资关系问题、教师职称晋升问题等系列有关教师劳动不幸事件。这表明,教师的劳动幸福感在现阶段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在各级政府都日益重视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今天,还会出现各种影响教师劳动幸福的个案,的确需要整个社会反思。我国的教师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在所有劳动者队伍中间,占比也是很高的。如果教师这个群体的劳动幸福感不足,就说明整个社会的劳动幸福感没有达到应有的理想程度。从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来看,“截至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他们工作在51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6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2]

庞大的教师队伍支撑起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功能,进而支撑着国家创造力量的补充与更新,同时也支撑着整个社会劳动发展的新生力量增添,是社会更新换代的源泉。实现教师劳动幸福,也是实现新时代社会劳动幸福的重要一环,是我们在思想和事实上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要保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教育的优先发展必须依赖于优先保障教师的劳动幸福感。没有教师劳动幸福感的有效提升,教师就不可能有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当然,相比于过去,教师的劳动幸福感有很大的提升,各种影响教师劳动幸福感的消极因素只是暂时的。但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教师的劳动幸福感应该优先得到保障和提升。教育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无论教授知识还是传授技能,都是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做到的,绝不是一种机械式的活动。教师还直接地通过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引路者。教育劳动是一种崇高的创新性劳动,而这种创新与纯粹的劳动,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如果没有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就不可能持久地产生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衡量教师劳动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人的劳动也变得越复杂,对人的发展与幸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教师在社会分工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传承人类的劳动文明,更重要的是在塑造劳动的灵魂、塑造劳动的生命、塑造劳动的人本质,实现人的更高幸福,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才能创造最大的幸福。尽管劳动幸福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在客观上还是有最基本的衡量维度的。笔者认为,教师的劳动幸福感至少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3]

1.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的教师劳动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与产业革命转型升级,已经不是简单劳动可以完成的事情。同理,这些复杂的社会生产劳动,需要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完成复杂社会职能。这种全面,既是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个人的各种劳动能力和劳动文化,也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分工普遍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各个部门的专门劳动,越来越精细化,各部门相互结合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全面,劳动也将越来越人性化,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势所趋。现代教育的功能,也就是教师的主体职责,也就相应变成了促进人的各种知识、能力、体力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这种全面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社会劳动的健康而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其实就是人的自由劳动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4]当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和永恒的幸福。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关系到真正的劳动幸福体验。随着劳动对人的意义越来越接近自由劳动,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也会追求更高的水平,人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得到全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当劳动越来越能够确证人类的本质,劳动幸福也就会历史地呈现出来。

2.人的解放意义上的教师劳动幸福感

教师对劳动者能力的培养,不仅增强劳动者的对抗自然和社会的生存能力,更大程度地使人本身越来越丰富和全面,获得人可能所有的全面的功能的体现。教师在促进他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获得自身价值的确证、自我意义的实现,在解放他人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因而劳动的这种能动性,与自我丰富和完善的功能,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大关键。

人的解放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摆脱各种盲目力量的支配的程度,表现为人从“奴役劳动”到“谋生劳动”再到“体面劳动”,最后走向“自由劳动”的过程。[5]

在人的劳动形态发展过程中,劳动本身对人的摧残性和折磨性逐渐降低,劳动本身所具有的享受性和快乐性逐渐提升,由此展现出劳动的幸福程度:“个性的劳动也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在这种发展状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这是因为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4]例如,现代社会人类可以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大量运用,而逐渐摆脱那些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存在的危险性高、环境恶劣、枯燥单调的人类活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是人的功能的具体延伸,从而不只是减轻了劳动痛苦,更增加了人的能力的超越,从而获得更加幸福和快乐的劳动感受。

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将由机器与设备对人进行知识与能力输送。教师的职责与劳动将过渡到更高级的自由方式。

3.人的劳动尊严意义上的教师劳动幸福

人的劳动尊严指的是一个人的劳动是否受到尊重,劳动中人格是否被有尊严地对待,是否以人本质的存在方式参与劳动和成为劳动主体,劳动是否符合人的意愿。[3]在马克思看来,“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6]

劳动尊严,首先来自于劳动的有效性,然而社会劳动处于一个复杂的劳动关系当中,劳动的有效性在于劳动质量。而劳动质量最终标准则在于劳动价值是否实现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不必停留于具体劳动质量高低的问题,而要在意劳动本身真实的效用与价值,这样有助于有效劳动的评价和实现。如此一来,劳动尊严应该建立在尊重劳动本身之上。对劳动的尊重自然应该会让我们的劳动成为有效劳动,从劳动价值的实现中获得劳动的尊严。而劳动价值的实现,在于我们充分认识劳动的科学,这些具体劳动和科学的认识则是教师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主体职责。教师的探索和研究职责,旨在提高社会的科技水平,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应该得到劳动尊严。

三、提高教师劳动幸福感的途径与对策

提高教师的劳动幸福感既然意义重大,而且它本身包括发展、解放和尊严等诸多维度,那我们就应该从这些维度深入地探讨如何提高教师的劳动幸福感。

1.坚决依法治教,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要坚决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杜绝针对教师的侵权行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依法治国的社会条件下,应该坚决地实行依法治教。遗憾的是,当前在我国个别的地方仍然有教师享受不到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只有公平地对待教师,重视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职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方略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做到依法治教,才能做到依法治国。做到依法治国,必将先依法治教,保障教师的权益,就是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也就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劳动才能造福社会,劳动才能成就人的本质的幸福。

2.要始终将“教育优先发展”确立为最基本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在“优先发展教育”上取得较大的进步。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十九大更是从新时代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作用,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进的劳动者无不都是在教师培养下成才,创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都在于教育的发展上。

3.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教师的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对教师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是:尊重教师的自由与劳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承认教师的自由劳动的价值,保障教师的自由权利,解放教师的劳动时间与空间。让教师从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和意义,这是从根本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全力支持教师研修、创新,并为其在工作实际当中应用创造方便的政策条件。在教师学历进修、知识的终身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活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自由等方面提供实质性的优待政策,充分实现教师的劳动价值。

4.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劳动的快乐性

对于一位教师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对于社会来讲,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这种有限的力量发挥无穷效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这个无穷的效用:专业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可以比一个人全部把活揽起来发挥的效用大上千倍万倍。这种效用,给人们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也是千倍万倍的增长。历史事实证明,这种科学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带来的效用能够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得到温饱与幸福。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有着不同以往的效率。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样需要社会分工的支持,让教师能够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工作,维持一种积极的、让教师感受到社会支持与温情的劳动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自由与探索精神和践行品质。

5.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劳动尊严

提高教师的劳动尊严涉及许多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薪酬是教师劳动价值最实际的体现,让他们有生存安全感和薪酬尊严感。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在安全舒适和有秩序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尊重,要让教师具有劳动重视感。同时,还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形成全社会尊重教师的整体氛围,要让教师具有价值存在感。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7]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感性生活。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具有决定性的活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往都是以实践为标准,实践中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就是劳动。人生目的的最大幸福,从人的本质上体现为劳动幸福。劳动幸福在总体上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以及人获得劳动尊严,因而劳动幸福的衡量指标在理论上便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规定,即发展维度、解放维度和尊严维度。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劳动幸福概念进一步区分为发展意义上的劳动幸福、解放意义上的劳动幸福以及尊严意义上的劳动幸福。当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人的尊严是相伴而随、相依而生的,三者具有同向性,但并不总是具有同步性。[3]如果教育发展要有优先性的话,那么教师的全面发展及其劳动解放与劳动尊严,应该相应地给予优先满足。教师的劳动,是连接其他劳动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内在自生、可持续的功能,因此,教师切身感受到劳动幸福的前提是,其劳动必然得到应有的尊重,并形成劳动主体的本质活动中实现自足的确证的稳定制度。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译序13.

[2]全国教师队伍基本情况[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831/160831_sfcl/201608/t20160831_277168.html, 2016-08-31.

[3]何云峰.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视角看劳动幸福问题[J].江汉论坛,2017,(8):49-5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70.

[5]何云峰.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7]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

猜你喜欢

幸福感劳动发展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